| 分类: 绿茶日记 |
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
小时候我是个听话、用功、傻傻的孩子。
小学生的日记是老师布置给每个人的。
说是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家长就支持。
给买了塑料皮的厚本,还买了钢笔。
头一次用钢笔,兴奋不已。
小时候我是个听话、用功、傻傻的孩子。
小学生的日记是老师布置给每个人的。
说是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家长就支持。
给买了塑料皮的厚本,还买了钢笔。
头一次用钢笔,兴奋不已。
那时我写的日记第一句话总是:
我从家出来去哪哪儿……
最后一句总落在:我回家了。
姐姐笑话我,说这是流水账。
我从家出来去哪哪儿……
最后一句总落在:我回家了。
姐姐笑话我,说这是流水账。
等到初中时,我的流水账记得比较详细了。
学习紧了,每天老师让背单词、背课文。
我把功课完成后。在日记里写一下当天学习生活的充实和感悟。
其实心里在骂着老师狠,本子里写的却是另一回事儿。
因为日记本明天是要上交给语文老师看的。
可能是语文老师也觉得无聊,她后来不让交了,大家也就谁也不写了。
后来我把日记本改成了摘抄本,一直没停下来。
学习紧了,每天老师让背单词、背课文。
我把功课完成后。在日记里写一下当天学习生活的充实和感悟。
其实心里在骂着老师狠,本子里写的却是另一回事儿。
因为日记本明天是要上交给语文老师看的。
可能是语文老师也觉得无聊,她后来不让交了,大家也就谁也不写了。
后来我把日记本改成了摘抄本,一直没停下来。
到了高中我又开始写日记了。
我有一个摘抄本一个日记本。
压力大,就得找个地方发泄。
而那时也正好是青春期发育的时候。
一些躁动的心事开始让我很困惑。
每天我会去学校阅览室翻阅杂志,看到好文章就抄下来。
我也在日记本里把我的迷惑写下。
也把这些话整理好工工整整抄好寄给杂志社的编辑。
那时我希望能得到杂志上很可亲的那位心理专家的理睬。
可是我的幻想并没有实现。其实根本不可能有回应,那时候我不懂。
(这是一直等到我做了编辑之后才领悟到的道理。
现在我把每一封来信都读一遍,用休息的时间能回信的尽量回。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可笑,并不是人家比我懂得少才问我。
而是我在这个位置,回答的别人总是认为对的。)
我有一个摘抄本一个日记本。
压力大,就得找个地方发泄。
而那时也正好是青春期发育的时候。
一些躁动的心事开始让我很困惑。
每天我会去学校阅览室翻阅杂志,看到好文章就抄下来。
我也在日记本里把我的迷惑写下。
也把这些话整理好工工整整抄好寄给杂志社的编辑。
那时我希望能得到杂志上很可亲的那位心理专家的理睬。
可是我的幻想并没有实现。其实根本不可能有回应,那时候我不懂。
(这是一直等到我做了编辑之后才领悟到的道理。
现在我把每一封来信都读一遍,用休息的时间能回信的尽量回。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可笑,并不是人家比我懂得少才问我。
而是我在这个位置,回答的别人总是认为对的。)
到了高三我的日记开始记下每天每刻。
从早晨出发时看到的一片霞云开始……
那时早晨从摸黑儿时开始,每次起床都是很困难的事。
起来后会否定一切自己昨天信誓旦旦定下的早读计划。
那种挣扎留在日记里。现在觉得自己那时不够狠。
(可是现在年龄长了,勤奋有了,有时又觉得还是缺些什么,理想是更高层次的现实而已。)
那时候觉得一天的时间都绷得紧紧的。
到了下午放学,我松一口气。别人还在看书用功,我骑车回家吃饭去了。
也有不回家的时候。会觉时间很长,像个假期似的。
操场高高的铁架上,我抄一袋方便面,悠闲地坐在上面。
看着墙外的车来车往,看一本从图书馆借的《青春的敌人》。
光线不知不觉暗了,我放下书沉思着,也留恋着最后的时刻。
有铃声在身后响起,自习楼的灯亮了。
我默默地往教室里走,操场还有踢球的、打球的正在兴头上。
从早晨出发时看到的一片霞云开始……
那时早晨从摸黑儿时开始,每次起床都是很困难的事。
起来后会否定一切自己昨天信誓旦旦定下的早读计划。
那种挣扎留在日记里。现在觉得自己那时不够狠。
(可是现在年龄长了,勤奋有了,有时又觉得还是缺些什么,理想是更高层次的现实而已。)
那时候觉得一天的时间都绷得紧紧的。
到了下午放学,我松一口气。别人还在看书用功,我骑车回家吃饭去了。
也有不回家的时候。会觉时间很长,像个假期似的。
操场高高的铁架上,我抄一袋方便面,悠闲地坐在上面。
看着墙外的车来车往,看一本从图书馆借的《青春的敌人》。
光线不知不觉暗了,我放下书沉思着,也留恋着最后的时刻。
有铃声在身后响起,自习楼的灯亮了。
我默默地往教室里走,操场还有踢球的、打球的正在兴头上。
晚自习是没有老师的,大家各自沉入自己的世界。
别人看书、做题。
我也看会儿书,写会儿日记。
班主任来巡班时从我身边过去,我埋着头。
我觉得他似乎点了下头,乐着走了。
一直到头顶的灯灭了,过了几秒又亮了。
提醒我们再过十分钟就要熄灯了。
这时稀稀索索从课桌拿蜡烛的声音便响起了。
我起身把东西堆进课桌,拿上日记本离开了教室。
骑车回家时路上已经没什么行人。
只有路灯连成小溪。
别人看书、做题。
我也看会儿书,写会儿日记。
班主任来巡班时从我身边过去,我埋着头。
我觉得他似乎点了下头,乐着走了。
一直到头顶的灯灭了,过了几秒又亮了。
提醒我们再过十分钟就要熄灯了。
这时稀稀索索从课桌拿蜡烛的声音便响起了。
我起身把东西堆进课桌,拿上日记本离开了教室。
骑车回家时路上已经没什么行人。
只有路灯连成小溪。
转天早上五点起床。那是整个高中三年最痛苦的事情。
六点天还不亮,冬天有时有雾,全学校的学生都在大操场跑步。
到现在那首进行曲听来还让人心里紧紧的。
绕着操场一个班是一个队伍。班主任不跑站在单杠旁伸胳膊弄腿儿。
有时我五点半就到学校了,教学楼老远一看,烛光连成一片。
影影倬倬的,像飘曳的目光。
有人在走廊里大声地背诵英语。
我坐在教室里,光线恍恍惚惚,脑袋困得晕晕乎乎。
不知为何,却在那时就拼命留恋起来。
现在一想起来,真的像是老电影似的。
当时身在其中的我觉得此情此景像是个寓言似的梦境。
现在有时我还觉得那段时光是不真实的。
我相信日记里的记忆却回忆不起我是何时写下的。
六点天还不亮,冬天有时有雾,全学校的学生都在大操场跑步。
到现在那首进行曲听来还让人心里紧紧的。
绕着操场一个班是一个队伍。班主任不跑站在单杠旁伸胳膊弄腿儿。
有时我五点半就到学校了,教学楼老远一看,烛光连成一片。
影影倬倬的,像飘曳的目光。
有人在走廊里大声地背诵英语。
我坐在教室里,光线恍恍惚惚,脑袋困得晕晕乎乎。
不知为何,却在那时就拼命留恋起来。
现在一想起来,真的像是老电影似的。
当时身在其中的我觉得此情此景像是个寓言似的梦境。
现在有时我还觉得那段时光是不真实的。
我相信日记里的记忆却回忆不起我是何时写下的。
早自习是大声念英语或背语文的时候。
整个教室个读各的,像自由市场。
英语或语文老师会捧着书,不言声地一圈儿一圈儿在教室里头转。
早自习结束后是七点二十,有四十分钟吃饭的时间。
大家立即涌向大食堂,端着饭缸子,挤入长长的队伍。
短暂的就餐时间我会像俘虏回到故土一样放松。
整个教室个读各的,像自由市场。
英语或语文老师会捧着书,不言声地一圈儿一圈儿在教室里头转。
早自习结束后是七点二十,有四十分钟吃饭的时间。
大家立即涌向大食堂,端着饭缸子,挤入长长的队伍。
短暂的就餐时间我会像俘虏回到故土一样放松。
没有桌子,就三五人蹲地上吃。
咸菜跟黑湿的洋灰地面上只隔一层塑料袋。
吃完后时间不多,得立刻奔露天的水台去刷饭缸。
那儿有二十多个水龙头,像“丰”字一样排列。
此刻两面挤满了人。
许多人在排队。
这个地方也是早上起来洗脸、漱口刷牙的地方,全学校几百人合用。
谁能回忆起冬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我住宿学校的日子有限。
那时候的紧密生活,让我心生一种眷恋,很奇怪。
因为还没有变成回忆时我就开始留恋了。
再以后,再也找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那时开始我就接近痴迷地记下生活的片断和自己的感受。
从那时开始,我有了真正的日记。
等到后来大学时我终于从了文,每天写字的时候很多,写的字也很多很多。
日记本最多的写过四十多页,一万字,一天。
日记是我写东西的草稿簿,全本版。有时从里取出一块儿锻打一下投投稿。
我从来不怕它们发表不了。
因为我已经在日记本里体会到那种指尖奔腾、身心通透的喜悦。
我只是想有人分享,不过我不奢求。
二十二岁生日时,我表情严肃。
我跟我的日记们合了影。
我抱着它们,竟有一米多高了。
我跟我的日记们合了影。
我抱着它们,竟有一米多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