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相信未来》诵读指导示例
(2011-07-19 21:03:45)
标签:
杂谈 |
朗读的三种境界
——诗歌《相信未来》诵读指导示例
关于朗读,词典上这样解释: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能称为真正的语文课,那么,怎样的朗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朗读有三种境界。下面就结合今天看到视频课《相信未来》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境界: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抑扬顿挫。这是诵读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达到这一境界也不是很容易的。首先,你必须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拖住太阳的大海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拖住太阳的大海
这两种停顿就是由于对内容的把握不同而造成的。
第二境界:读懂背景,读出作者的心声。言为心声,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我们在朗读时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表达,必须让学生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所谓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相信未来》写于文革时期,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文革”离他们太遥远了。老师通过一些典型的反映文革情况的图片和老师的精当点拨,可以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在感情上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诵读时才能真正读出感情。
第三境界:读出自我,读出自己的表达。“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首诗,不同的人因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态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老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说,《相信未来》这首诗的每一节最后都有“相信未来”四个字,每一节的这句话的读法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有着不同的轻重节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