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谁的语言更好

(2010-03-27 09:59:40)
《师说》一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谁的语言更好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有的古文注本也作如是标点(如隋树森等《古代散文选》,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众所周知,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所谓标点乃今人据己意所加,故言人人殊也是正常的(冯其庸等《历代文选》则干脆未用引号,大概也是觉察到“位卑”“官盛”二句颇为棘手吧)。我以为,上引标点未必符合作者原意,宜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就是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是看作韩愈的对他们深层心理的分析。使用破析号,更能标示话语链接的紧承性。

    这篇文章是针对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而发的。这些当时位居官职的知识分子的心理是怎样的呢?韩愈在论述了古之学者乐于从师的情况后,紧接着联系现实,撮其惯常托辞之“精华”,即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概括出一种典型说法:“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为什么每每谈及从师学习(特别是向地位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人学习)士大夫之类就起哄呢?因为他们认为实在没有必要:某人与某人年龄差不多,学问道德也就差不多,谁又有资格做老师,谁又有什么必要向跟自己资历相当的人学习呢?作者痛切地体察到,士大夫们拒绝从师,死死端着架子不放;既要摆出能混淆视听的理由,还要把话说得拐弯抹角,不敢明说又不得不说,于是“年相若,道相似”便成了理想的借口(孔子是提倡“不耻下问”的,士大夫如果公开说“位卑则足羞”就显得太缺少儒士的风度和修养了)。而这样一来,恰恰暴露了其虚伪和愚蠢。“位卑”二句是对士大夫心理状的批判,指出他们深层的想法,并不是真正以为“年相若”者就必然“道相似”(这显然不成立),而是卑暗地认为:如果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请教,就降低了身分,暴露了短处和弱点;向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学习、请教,又怕别人说是阿谀奉承。这实际上是故作清高,用一种阴暗的心理去看待一种本属高尚的行为。试想,自命清高,自以为博学的士大夫们怎么会毫无遮掩地把自己的阴暗心理公之于众呢?正因为有这种心理的支配,要让士大夫们放下架子去拜师求学,实在比登天还要困难。因此,紧接着,作者发出感叹:“唉!(存在这种卑暗的心理)从师学习的风尚得不到恢复,也就不足为怪了。”(即原文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另外,还可以从语气语体上进行一下探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语气上紧承“则曰”,是引士大夫们的话,所以应该用引号。下面的“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从语气上看,是对士大夫这种心理状态的批判,不是士大夫们说的话(他们不可能自揭阴暗心理的),不宜放在引号之内。再有,“位卑”二句属于书面语,“彼与彼”二句口语色彩较浓。语体不同,混夹杂糅,如果出自同一人之口,总觉不甚和谐。口语化的句子出自起哄时的士大夫之口,入情;较为文雅的句子是作者的批判分析,合理,且与整篇文章的语体风格一致。课本及有关注本将两种不同语体风格的句子杂糅在一起是不恰当的。细揣口气文意,两个“则”字应是韩愈根据士大夫们的心理所作合理推论的“中转词”。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对有关文字的标点与笔者的意见相同,亦可为辅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