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愁怨丁香《雨巷》戴望舒教育 |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读完眼前展现一个幽深的,带着泥土潮湿气息的昏黄的雨巷童话,美丽而又哀伤,静谧而又彷徨。
或许只是作者希望在雨巷里遇见一个丁香般冷漠惆怅的姑娘。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读出诗歌的韵味美。本诗节奏很缓慢,很抒情,能轻易地就将人带入雨巷中。把心中对丁香姑娘的等待与向往表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深陷入梦境般的雨巷,雨丝般的惆怅,安静,悲伤。那种忧愁,伤感,深深感染你我。一种美的感动,让我们沉醉在戴望舒的雨巷,久久迷失在那种忧怨的氛围中,不能自拔。
1、 作者笔下的丁香姑娘指代什么?
丁香姑娘指代作者曾经遇到过的少女。据记载,作者在生活过的杭州巷区中曾经遇见过住在他附近的前清宰相府后裔的少女。
丁香姑娘是一个可以倾诉内心忧愁的对象。
丁香姑娘指代作者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丁香姑娘有可能是诗人的理想;而雨巷是诗人当时的处境。
丁香姑娘也可指代人的一种尊严,或者说是作者心中妩媚的尊严。
丁香姑娘也可指代引领作者走出困境与惆怅的希望。
2、
作者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因为丁香是淡淡的,与淡淡的忧愁一致,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的艳俗。
丁香是淡淡的,(而)玫瑰花太浓了,茶花却又太素了。
丁香花是单枝开放的,体现孤独、凄清。
3、首尾两段句式一样,为什么第一段用“逢着”,而最后一段用“飘过”? 因为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存在着一种逻辑顺序,应该是先“逢着”,再“飘过”。 是依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的;同时用“飘过”结尾更有朦胧虚渺的意境。也更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逢着”表示作者怀有希望,“飘过”表示希望渺茫。 从内容上看,诗人起初较现实,希望在雨巷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用“逢着”;后来发现这理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很渺茫,难以实现,又失去了,所以用“飘过”。
4、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碰上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 丁香是美丽忧愁的化身,作者愿自己能够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还可以一起欣赏这雨巷的幽静之美。 因为作者的心情是愁怨的,渴望遇到一个愁怨的姑娘,共同承担愁怨。如果我们心情愁怨的时候,突然蹦出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我们会变得更愁还是更高兴呢?我想应该是更愁吧。
5、为什么作者遇到了丁香姑娘,最后却又让她飘走了? 作者希望遇到一个丁香姑娘,可以倾诉自己的愁怨苦闷,但又觉得这个姑娘离自己很远,非常渺茫。所以又让她飘走了。 丁香姑娘在诗人心中是最美的,可能是阔别以后,他再次遇到这个姑娘,由于各自都经历了太多,变化了太多,诗人认为让她留在自己身边已不能让她拥有最好的幸福,所以带着无奈,珍惜着不舍,独自留着忧愁,让她“飘过”,让她自由地寻找真正的幸福。
6、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有什么效果?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这一节什么含义?
可以使句式排列整齐,不会有的长,有的短。读起来语气也更舒缓,不会因为一句话很长,读得透不过气来。另外还能突出重点,比如第一段第一行最后的“独自”,独立出来就起强调作用;第二段第一行“她是有”总领了下面三个“丁香一样的”的并列句式。
还要从当时的背景去看,丁香姑娘似乎和作者同样处在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安危,舍弃自己的一切,就像丁香花一样舍弃最宝贵的“颜色”和“芬芳”。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勉励自己要舍小家为大家。
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解释得太清楚,反倒会破坏诗的美。有些地方断开,如“像我一样地”,更能突出作者的忧愁。
诗的背景是雨巷,作者的感情也像雨丝一样,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有些地方加上标点,就剪断了,感觉作者的感情不连贯。这样更能渲染出深沉迷离的意境。
“独自”、“悠长”等体现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又为文章做好背景,以便深入主题。然后是写一个美丽却带着愁怨的姑娘。这样写不仅可以把思想感情寄寓在她身上,又可以引起读者和作者的思想共鸣。再直接奔向主题,“像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最后随着姑娘的消失,思想进入高潮--多么希望有一个同喜同悲的“朋友”!作者的记忆已有些模糊,悲上加悲。
忧愁寄托的方法:作者将虚幻的忧愁化为实在的人,用人来比喻,将愁比做人。人是一个感情的寄托,便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会陷入空谈的境地。在一个悠长的雨巷中,作者幻想着他与丁香姑娘偶遇。全诗充满了凄美的情怀,是一种渴望而又无法实现的梦的追寻。淡淡的忧愁是主旋律。这或许是凭空创造的,或许是现实升华。情感中带着无奈和怜惜,是伸手挽留,却从你的指间流逝。撑着油纸伞默默地独行,淡淡的丁香令人陶醉,而且是在雨巷这一浪漫的特殊地点,带着愁怨。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烟雨朦胧的景象。一支古代的油纸伞,一个少女的背影在缓缓移动,脸上带着淡淡的哀忧。她迷茫在小巷中,孤独而又惆怅。淡淡的语句里,散发着朦胧的美;幽幽的情调里,飘逸着冷冷的哀愁。诗中含着无穷的哀怨,诗人倾诉着自己的彷徨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