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 巷>解读

(2008-04-16 08:25:33)
标签:

愁怨

丁香

《雨巷》

戴望舒

教育

 

雨 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走进雨巷 体验意境

    《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现代文学时期,浙江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梦幻般美丽而又哀怨的丁香姑娘。

    一、初读两遍,原始体验一下。

读完眼前展现一个幽深的,带着泥土潮湿气息的昏黄的雨巷童话,美丽而又哀伤,静谧而又彷徨。

    也许看不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仿佛自己正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的意境美浇润着我的心,轻幽的语言,夹着淡淡的忧愁在其间。 只是感觉整个雨巷被美所充满,雨巷美,丁香姑娘更美。作者用浪漫、优美而感伤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丁香姑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情景很凄美,带有一点淡淡的忧愁。

或许只是作者希望在雨巷里遇见一个丁香般冷漠惆怅的姑娘。

    整首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似乎很悲凉--一个令人惆怅的雨巷。 整首诗充满了哀愁,诗人似乎想寻找什么,孤独、寂寥、彷徨地寻找它,似乎已找到,但最后又消失了。一种纯真的感情,一个朦胧的环境,勾勒出一个哀伤的故事。

    也许你读完想到了自己老家的那条小路,一样的悠长,在山脚下蜿蜒出一段山村的忧愁。那种忧伤,向心的深处泛开去,伴着丁香的味道,夹着雨的湿气,满目的萧条,触动了心的凄凉。

    二、尝试性美读,将作者的文字美转化为想象美。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读出诗歌的韵味美。本诗节奏很缓慢,很抒情,能轻易地就将人带入雨巷中。把心中对丁香姑娘的等待与向往表述得淋漓尽致。使人深深陷入梦境般的雨巷,雨丝般的惆怅,安静,悲伤。那种忧愁,伤感,深深感染你我。一种美的感动,让我们沉醉在戴望舒的雨巷,久久迷失在那种忧怨的氛围中,不能自拔。

    三、深入理解,把语言文字转化为一个个问号。

1、 作者笔下的丁香姑娘指代什么?

丁香姑娘指代作者曾经遇到过的少女。据记载,作者在生活过的杭州巷区中曾经遇见过住在他附近的前清宰相府后裔的少女。

丁香姑娘是一个可以倾诉内心忧愁的对象。

丁香姑娘指代作者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丁香姑娘有可能是诗人的理想;而雨巷是诗人当时的处境。

丁香姑娘也可指代人的一种尊严,或者说是作者心中妩媚的尊严。

丁香姑娘也可指代引领作者走出困境与惆怅的希望。

2、 作者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因为丁香是淡淡的,与淡淡的忧愁一致,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的艳俗。 丁香是淡淡的,(而)玫瑰花太浓了,茶花却又太素了。 丁香花是单枝开放的,体现孤独、凄清。

   《雨巷》中的核心意象“丁香”可以在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找到出处。诗中这样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哺育着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着记忆和欲望,拨动着沉闷的根芽,在 一阵阵春雨里。”但他的主旨是“残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丁香又是“愁品”,《语文读本》举了李璟《浣溪纱》中的诗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实李商隐也有“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3、首尾两段句式一样,为什么第一段用“逢着”,而最后一段用“飘过”? 因为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存在着一种逻辑顺序,应该是先“逢着”,再“飘过”。 是依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写的;同时用“飘过”结尾更有朦胧虚渺的意境。也更能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逢着”表示作者怀有希望,“飘过”表示希望渺茫。 从内容上看,诗人起初较现实,希望在雨巷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用“逢着”;后来发现这理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很渺茫,难以实现,又失去了,所以用“飘过”。

4、作者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碰上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 丁香是美丽忧愁的化身,作者愿自己能够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还可以一起欣赏这雨巷的幽静之美。 因为作者的心情是愁怨的,渴望遇到一个愁怨的姑娘,共同承担愁怨。如果我们心情愁怨的时候,突然蹦出一个开心快乐的姑娘,我们会变得更愁还是更高兴呢?我想应该是更愁吧。

5、为什么作者遇到了丁香姑娘,最后却又让她飘走了? 作者希望遇到一个丁香姑娘,可以倾诉自己的愁怨苦闷,但又觉得这个姑娘离自己很远,非常渺茫。所以又让她飘走了。 丁香姑娘在诗人心中是最美的,可能是阔别以后,他再次遇到这个姑娘,由于各自都经历了太多,变化了太多,诗人认为让她留在自己身边已不能让她拥有最好的幸福,所以带着无奈,珍惜着不舍,独自留着忧愁,让她“飘过”,让她自由地寻找真正的幸福。

6、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有什么效果?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这一节什么含义?

可以使句式排列整齐,不会有的长,有的短。读起来语气也更舒缓,不会因为一句话很长,读得透不过气来。另外还能突出重点,比如第一段第一行最后的“独自”,独立出来就起强调作用;第二段第一行“她是有”总领了下面三个“丁香一样的”的并列句式。

    可能是说,姑娘远了,同时把作者的忧愁也带走了。丁香姑娘离去时,忧伤散发在雨中,朦胧的意境更让人回味,诗人却也更加孤独、忧伤和寂寞。

还要从当时的背景去看,丁香姑娘似乎和作者同样处在战争年代,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安危,舍弃自己的一切,就像丁香花一样舍弃最宝贵的“颜色”和“芬芳”。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勉励自己要舍小家为大家。

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解释得太清楚,反倒会破坏诗的美。有些地方断开,如“像我一样地”,更能突出作者的忧愁。 诗的背景是雨巷,作者的感情也像雨丝一样,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有些地方加上标点,就剪断了,感觉作者的感情不连贯。这样更能渲染出深沉迷离的意境。

    四、品读。从“情感”、“主题”、“语言”、“构思”四方面,体会诗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独自”、“悠长”等体现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又为文章做好背景,以便深入主题。然后是写一个美丽却带着愁怨的姑娘。这样写不仅可以把思想感情寄寓在她身上,又可以引起读者和作者的思想共鸣。再直接奔向主题,“像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最后随着姑娘的消失,思想进入高潮--多么希望有一个同喜同悲的“朋友”!作者的记忆已有些模糊,悲上加悲。

忧愁寄托的方法:作者将虚幻的忧愁化为实在的人,用人来比喻,将愁比做人。人是一个感情的寄托,便于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会陷入空谈的境地。在一个悠长的雨巷中,作者幻想着他与丁香姑娘偶遇。全诗充满了凄美的情怀,是一种渴望而又无法实现的梦的追寻。淡淡的忧愁是主旋律。这或许是凭空创造的,或许是现实升华。情感中带着无奈和怜惜,是伸手挽留,却从你的指间流逝。撑着油纸伞默默地独行,淡淡的丁香令人陶醉,而且是在雨巷这一浪漫的特殊地点,带着愁怨。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烟雨朦胧的景象。一支古代的油纸伞,一个少女的背影在缓缓移动,脸上带着淡淡的哀忧。她迷茫在小巷中,孤独而又惆怅。淡淡的语句里,散发着朦胧的美;幽幽的情调里,飘逸着冷冷的哀愁。诗中含着无穷的哀怨,诗人倾诉着自己的彷徨迷茫。

    诗人用朴实的事物: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诗意朦胧含蓄,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诗的结构整齐,回荡着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中一些词句重复使用,如“悠长”、“哀怨”、“彷徨”、“丁香一样的”等,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又只差一个词,这样写可让人看出作者忧愁之情之浓,它在作者内心翻滚。作者这样重复,又似乎想留住这种感情。

    这首诗文字本身并不华丽,静静的,淡淡的,也不张扬,但却由于感情的融入,让人感觉到那份孤独和忧伤的心情,并随着诗中的一字一句缓缓流出,宁静,凄清,惆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雨丝滑过脸上,凉凉的,幽幽的。那迷茫的朦胧的,带着淡淡忧伤的文字,使我想得最多的是故乡,故乡那种物是人非与人是物非的伤感。

    本诗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淡淡的: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孤寂,淡淡的惆怅。但这“淡淡的”又给人内心的震撼。丁香这个意象,贯穿了全文,让丁香淡淡的芬芳渲染着诗,陶醉着读诗的人。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大的语言,凝练、精悍,朴实、平淡,又饱含深情。“像梦一般”、“飘过”、“消了”、“散了”又给人飘渺、虚幻的感觉。我觉得“希望”在这首诗里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节中有“希望”,才引出了后来的丁香姑娘,就像过渡词一样,自然引出了下文。位于诗末的第二个“希望”又不免让人产生伤感的情怀,因为诗人身旁没有停下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般的姑娘,所以他不再“希望”能正对面地“逢着”。哪怕只是“飘过”,转瞬即逝的,诗人也就感到高兴了。

    整首诗读下来有种身临其境和回味无穷的感觉,那烟雨朦胧中寻寻觅觅的感觉,那千丝万缕里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作者细腻的文笔下飘忽不定的丁香姑娘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作者的诗句采用似断实连、句断意连的形式,更使我感到缠缠绵绵、朦朦胧胧的忧愁和作者那种不可琢磨的心情。

    五、阅读参考,提升并反思 。

    其实,本诗并非一般地写具体人物,而是对社会的反映,写作时间是1927年。把“丁香姑娘”当成一个实物,那就是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深入地思考“她”是某些事物的象征。这首诗最美的是意境。作为诗歌来说,最大的价值也就是意境。所谓练句不如练字,练字不如练意。诗贵意境。本诗的意境,让你直觉得美,美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可以想到很多很多,而一旦被人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你就会觉得心中的美被破坏了。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