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澳洲乱世情/澳大利亚(
Australia)
出品: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导演:巴兹·鲁尔曼(Baz
Luhrmann)
主要演员:休·杰克曼(Hugh
Jackman)/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大卫·文翰(David
Wenham)/布兰登·沃特斯 (Brandon
Walters)
部分版本海报:(声明:图片摘自MTIME时光网,版权归其所有,请仔细参看博文《开设“评光论影”栏目——记录和解读我看的电影》一文)






评光论影:这是一部青一色澳大利亚人拍摄的美国电影。08年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导演巴兹·鲁尔曼
对媒体宣称要将其拍成澳大利亚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史诗性巨片。
巴兹·鲁尔曼的雄心壮志可谓震撼人心,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应该也是相当期待的,本片请来了两个著名的好莱邬明星——休·杰克曼和妮可·基德曼,这样做的意图不当为了吸引票房,让电影更有号召力,而且力图让这部电影更加充满恢弘气质,这两个演员是澳大利亚当今在世界影坛上最为耀眼的明星。
当今影坛已经被好莱邬电影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年,每个国家都在振兴自己的电影事业,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好莱邬的确很有吸引力,全世界好的演员导演制作人都被吸引过去了,而他们身后的母国电影也纷纷走入了不景气的时代,这是各国电影的困难时期,目前很多国家都展开了绝地反击。巴兹·鲁尔曼就是冲着这个目来构思、拍摄这部影片的。
整个片子我都看完了,最后感觉平平,有点雷声大雨点小,好片够不上吧,但要说是烂片也不厚道。怎么说呢,价值不高,底蕴不足,有矫柔造作之嫌疑,故作姿态。
我琢磨着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总体感觉呢,最后归结为以下原因。
本片确实展现了壮美的澳大利亚风光,也符合恢弘史诗片的特质,但是影片没有承载与之相适应的恢弘故事和足够的文化底蕴。文化展现定位不稳定,它既想描写原生原长的土著民受殖民受压迫的悲惨遭遇,又想描写日本发动二战太平洋战役对本国的摧残。两点都有泼墨,却不能深刻挖掘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和历史精髓。谈到土著人,没有比印地安人更充满血泪的历史更受关注,所以本片和凯文的《与狼共舞》差之甚远,谈到二战,本片更是趋之若骛,要和诸多谈及二战历史的著名影片相比更是轻描淡写。从这个角度讲,它不算是一部成功的史诗性大片,因为发生在澳洲的历史远比不上其他国家来得惊心动魄。此片远不如美国同类影片。不感人也不够宏大,牛群奔跑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无极》,导演处处刻意刻画所谓的大气和恢弘,影片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张着嘴向父母大喊着“我是好孩子”一样,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先不管,反正的确不怎地。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很舞台化,《红磨坊》的表演痕迹完全败露其中,戏剧的夸张性表演让本片失去了该有的底蕴,转而变成了舞台表演性质的拙劣表现,不仅不能支撑起影片的骨架,反而还有阻碍本片初衷的嫌疑。故事冲突主要放在了主角与侵略者之间的财产之争,风光的展现和《指环王》相比也略逊一畴。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值得称道。妮可·基德曼的母性魅力和土著构建的感情也牵强附会。
我给本片两星半,可以一般性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