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啥卖啥,谁说了算?

(2022-05-20 14:56:29)
标签:

青贮小麦

粮食价格

谷贱伤农

粮价管控

        近日,山东河南等地小麦主产区收割还在包浆期的小麦用于青贮饲料一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的观点截然不同:农民卖自己的麦子,无可厚非;农民卖没熟的麦子,是在毁粮。
        果不其然,过了十来天,农业农村部就下发了《抓紧核查各类毁麦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确保小麦安全成熟颗粒归仓。维护粮食安全义正辞严,这是一个可以预料得到的通知。只是在理所当然的同时,背后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粮食的种植与出售,到底是谁说了算?按理说,土地由农民承包,种什么庄稼、怎么种、卖给谁、什么时候卖当然是农民说了算。比如在这起事件中,青贮小麦每亩1500元,而等成熟之后再卖,大约是每亩1200元,还要加上收割存储运输的成本,但凡是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卖青贮小麦,如果硬要强调那些大道理,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情没到自己的头上。但种粮这事还真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耕地不种摞荒是不行的,政策有规定。粮食出售也不全是市场行为,因为国家有最低保护价,实在卖不出去,有最低价来托底。卖给谁好象没人管,但是没熟就卖好象不行,这不农业农村部已经下文禁止了。由此可见,粮食不是普通商品,种粮这事被搞得有些复杂了。
        2、国家管农民种粮食,这事管得咋样?首先应该说,成效有目共睹,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百姓丰衣足食,想吃啥都能买到,尤其是粮食,价格可以用低廉来形容,当今基本没有人为吃饭发愁了,古往今来,这应该是中国解决粮食问题最成功的时代。但代价是,国家付出了巨额的补贴,而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国家来讲,种粮食要给予补贴,粮食收购要给补贴,进口粮食还要给补贴,三重补贴之下,还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真是不容易。从农民的角度来说,种粮食基本是个赔本的生意,与种地付出的辛劳相比,低廉的价格根本反映不出粮食应有的价值,光靠种粮根本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更别提职业荣誉感了,导致当今种粮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一代早已逃离乡村,奔赴北上广了。
        3、种粮这事交给农民管,行不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者有完全的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要遵纪守法,符合国家政策,别人无权干预。但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粮食食品的价格差距是很大的,很多国家为了粮食安全也迟迟不肯放开农业市场,比如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这也导致了 他们国内食品价格奇高。我国粮价虽然在日用品中横向比并不高,但与国际粮价相比,比如小麦,还是比较高的。有图为证:

种啥卖啥,谁说了算?


种啥卖啥,谁说了算?

        上面的是国际小麦价格走势图,下面的是中国小麦价格走势图,目前来看相差不是太大,但国内价格比国际上还是高了30%,这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更具有战略意义,粮食的价格必须调控,而不能全部交由市场。虽然地由农民种,但全部交给农民而国家不管不问,是行不通的。
        4、怎么管控粮食更合理?粮食虽然不是普通的商品,但它首先是商品,这一点必须确认。是商品就必须计算成本和收益。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方稻米的价格是每斤1元钱,那个时代应该是我国农民最幸福的时代,也是粮食增产最快的时代。30年过去的,现在稻米的价格是每斤2元多一点,仅上涨了一倍多,与我们的工资收入相比,增速太慢了,这种对比,其实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最直观对比。目前来看,国内种粮仅仅是微利或没有利润,在难以扩大一家一户种植规模的前提下,农民仅靠种地是难以维持生活的,必须要有副业或打工贴补收入,这也是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紧迫也是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把暗补变成明补,适当提高粮食的价格,尤其是主粮的价格,增强粮食的商品属性。
        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最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价格的提高,有利于减少摞荒地、有利于稳定粮食产量、有利于粮食节约、有利于留住农村人才,其不利的方面,主要是会提高CPI,增加低收入者的负担。但是当前主粮价格与人力成本、资源成本的比值是过低的,仅提高主粮价格对于CPI的影响并不会太大。与飞涨的房价、教育、医疗支出相比,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具有更多的正向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