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
青羊宫在唐代名为“玄中观”。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曾驻观内,后来下诏改观名为“青羊宫”。现存建筑是清代陆续修建的。
青羊宫导游图,游览路线:从大门沿中轴到唐王殿,然后向东,穿过茶园,反方向参观二仙庵。
山门对面的照壁“道法自然”。

步入青羊宫的第一座建筑是山门。山门庄严宏伟,重叠飞檐。龙虎等吉祥物雕镶在飞檐壁柱上,雕刻精细,造形典雅。山门紧邻灵祖殿,成为合一的建筑,使灵祖殿没有殿前空间,原山门在修建一环路时被拆毁,现山门是新建的。据历史资料推测,原山门应在灵祖殿前方约50米,正好在一环路路中央。从图片上看,原山门是一大殿式建筑,十分雄伟壮观。门前双蹲一对白色巨大石狮,昂首怒目。

金字横匾“青羊宫”高悬在山门上方。此匾为清乾隆年间成都华阳县令安洪德的墨迹,笔力遒劲,为青羊宫的中一大文物。

山门内有灵祖殿,
匾书曰“雷火总司”。是王灵官的官衔。

所塑王灵官像,王灵官在道教神仙中被称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王灵官”,即负有护法职能的官衔,其形象为:红脸虬须朱发,三目怒视,金甲红袍,绿靴风带,左手掐灵官诀,右手执金鞭,足踏风火轮和祥云。塑像前供一“先天王灵祖师”牌位,亦为镇守山门之神。

殿后的道教阴阳图。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图不太一样。

第一进院落。

混元殿是青羊宫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清光绪年.

占地面积六百一十六平方米.有石柱二十六根,木柱两根.柱上雕刻有镂空的鹿、凤凰望月。双狮戏球等图案,形象生动活泼。在宋真宗时,真宗崇奉道教,封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

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混元祖师”,祖师面容慈祥,手持混元乾坤圈。将圈拉伸便是“一”字,故它展示着世界的本原还处于混沌状态,而祖师开天辟地,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传说中的“慈航真人”是一位男仙,后因见世界苦难重重,女子却没有出家修行之路,于是便转世为女身,修奉佛法,为女子开了不二法门,从此才有女子出家修行之路。真人端坐莲台,容貌秀丽慈祥,遍洒甘露普渡众生,故道教和佛教都供奉这位慈爱的“女神”。

殿侧的青羊宫赋,是“以化羊蜀地来云紫府为韵”写成
。

坐落在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的八卦亭,突出地体现了道教教义特征,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物。它布局紧凑,精巧大方,整体建筑共三层,建于重台之上,亭座石台基呈四方形,亭身呈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两重飞檐鸱吻,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南向正门是十二属相太极图的浮雕,造型古朴典雅。整座亭宇都是木石结构,相互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亭高约20米、宽约17米。石板栏杆上两层均为八角形。每层飞檐都精雕着狮、象、虎、豹,各种兽物镶嵌在雄峙的翘角上。屋面为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莲花瓣衬托着独具风格的琉璃葫芦宝鼎,高约3.6米,造型优美,甚为壮观。双排擎檐石柱共16根,皆由巨石凿成。高约4.8米,直径约50厘米。其中外檐石柱八根浮雕镂空滚龙抱柱,每根雕刻有10条腾云驾雾的盘龙,造型生动,似飞欲跃,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气势磅礴,栩栩如生,是中国罕见的石雕艺术珍品。亭中悬挂一铁铸飞龙,加上亭周8根石柱上的80条金龙,大小共81条,象征太上老君“八十一化”。
八卦亭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建八卦亭时,将要竣工前夕子时,面对三清殿的石柱盘龙复活,意欲腾云而去,被月御值日使者发现,则以神拳定于柱上,这个柱头上还留着那个拳头印。
八卦亭内,供奉着老子(即太上老君)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之法象。白发金身,身披红氅,手持文帚,显得神秘高深。

八卦亭面向南边的门柱上有一对奇字楹联,每个奇字由多字组成,上联由(身宝)、(身丹)、(丙火)、(木石土)、(命心)、(千万)、(身家水)7个奇字组成;下联由(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水天井)、(人在内)、(九真)7个奇字组成。念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三清殿又名无极殿,是青羊宫的主殿,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清殿基长四十米,为正方形,总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外檐柱上雕刻着六合童儿、双狮戏球等艺术木雕,有一副贴金对联:“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此联为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黎遇航所书。殿前左陈一钟、名曰“幽冥钟”,是明朝时铸造,重约三千多公斤。右配一应鼓,每逢初一、十五和吉庆大典便击鼓鸣钟,晨钟暮鼓,幽远清晰,给人以更加宁静的感觉。

殿前月台上放置两口大水缸,四周是八仙雕刻。

月台前是八卦标志,四周有十二生肖图案。

大殿内共有三十六根大柱,其中木柱八根,据说代表着道教的八大元帅;石柱二十八根,代表天廷的二十八星宿。

正中供奉着道教三位主神:
原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在太元(即是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称他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天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称他为天尊。
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在道观之“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多手捧如意,最早为道教上清派尊神。

道德天尊。俗称太上老君,其塑像居左位,手执蒲扇。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

大殿两边还塑有十二金仙神像,分别是:玉鼎真人、赤精子、广成子。

文殊广法天尊、慈航道人、普贤真人

黄龙真人、太乙真人、惧留孙真人

道行天尊、 燃灯真人、清虚道德真君。

三清殿前那对鼎鼎大名的铜羊,由黄铜铸成,长 90 厘米 、高 60
厘米,俗称青羊。东边的一只是单角铜羊,西边的一只是双角铜羊。这只独角铜羊是南宋贾似道红梅阁“半闲堂”中的一只熏香炉。双角铜羊是道光九年(1829年),为了合于道家阴阳之数,精心铸造的。独角铜羊造型奇特,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为十二属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俨然是一只青铜怪兽。原三清神像前的一对古铜羊已作为历史文物,陈列在二仙庵内的文物展览室。
这是放大三倍的仿制铜羊以满足人们“摸铜羊”的习俗。一种是按属相摸,如属牛的摸铜羊鼻子、属龙的摸铜羊独角等,据说可给你带来吉运;一种哪儿不舒服就摸哪儿,如肚子痛就摸铜羊肚子、头痛就摸铜羊头,据说疼痛可立刻消除。
殿后八仙过海壁画。

斗姥殿,建于明代,为楼底式建筑,是青羊宫唯一存在下来的明代风格建筑,全木结构。

殿内供奉的斗姥,是道教信奉的一大女神。道书中说她名紫光夫人,共生了九个儿子(即九皇),分别是: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斗姥额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

殿中还供奉有西王母,人俗称“王母娘娘”。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是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领袖。道家称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天界各路神仙都要聚会于瑶池,为王母娘娘祝寿,谓之“蟠桃会”。

地母是虚空无上地母慈尊的俗称,全称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为“四御”之一,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类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南极长生星君,俗称“寿星”,被道教列为二十八星宿之首,故日寿,是道教中延寿的主要神灵。

北斗七星。


南斗六星

玉皇殿为楼底结构,上面挂有三块黑底金字的横扁,中间一块为“玉皇楼”,西面一块为“玉皇殿”,东面一块为“通明殿”。据资料介绍,原殿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建造,后因危楼拆除。现新殿建于1995年,殿内楼上供奉玉皇大帝,楼下前供奉三官大帝。楼上未开放,一楼可以参观。

三官大帝是道教所敬奉的神仙,又称“三元”大帝。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殿背面供奉紫微大帝和真武帝君塑像。紫微大帝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为“四御”之一的天神。“四御”是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土皇地祗。道教称紫微大帝是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之神。
真武帝君又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护卫神,以壮威仪。武当山原称太和山,就是因为玄武在此修炼得道飞升而取名武当山,即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宋真宗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真武帝君的塑像一般为披发、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

玉皇楼后的福寿禄照壁。

在玉皇殿东侧,有座高约七八米的土台,土台中央建有一双重方形殿宇,称为“降生台”。

在西侧也有一座同样高的土台,上建有一座相似的殿宇,称为“说法台”。

据道书记载,老子再次降生于此,并为尹喜敷衍道法,因此留下了“降生台”和“说法台”的遗迹。说的是周昭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29年),老子乘青牛西行,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到,便到关口迎接。来者正是老子,白发童颜,一身道骨。他将老子迎到堂上,恭敬地向老子请教“道”的真谛。老子知尹喜有道缘,便为其著《道德经》,共五千言,并且约千日后在蜀郡青羊肆相见。后老子在尹喜宅南小山上升天。三年,老子在蜀郡李太官家降生。婴儿之际,有青羊随其左右,寸步不离。此青羊是老子敕青帝之青童降成都,化为青羊。一日忽青羊走失,守羊童子寻找到青羊肆上找到青羊,恰遇尹喜如约而至,见童子手牵青羊,其毛体华洁,“色如青金”,恍然大悟,知这是老君点化。于是随这青羊,进入李太官家。李家庭宇忽然高广,涌出莲花宝座,婴儿头发变成全白,形显丈八金身,光明如日,顶有圆光,头戴七耀玉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端坐宝座,是为太上老君。老君见尹喜如约守信,即为他敷衍道法,尹因此悟道成仙,后被拜为文始先生,赐任无上真人。
降生台和说法台均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降生台殿内塑有“太上无极圣母”,即太上老君之母神像和老君降生像。

说法台殿内现塑有太上老君神像,据说原塑有老君对关令尹喜说法像。


两殿墙壁上有许多现代壁画,反映老子降生和说法的题材。


玉皇殿北面有一座土台名叫紫金台,台上有一座雄伟的楼底式建筑,上挂一黑色金字横匾“唐王殿”。据资料记载,唐王殿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李唐王朝建立后,为表明自己的汉族正宗血统,尊老子李耳为始祖,奉道教为国教。天宝十五年(775年),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而逃往成都,据说就居住在青羊宫内,当时叫玄中观。中和元年(881年),只有19岁的唐僖宗李儇因黄巢之乱也逃亡成都,在玄中观中驻营。据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记》记载,一天,在观内忽见红光如球入地,在此挖得一块玉砖,上面刻着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灾”。“太上”指道教敬奉的太上老君,“平”指平定、消除的意思,“中和”是唐僖宗的年号,总的意思是太上老君将平定中和年间发生的兵灾。唐僖宗便将古篆玉书砖的发现,当作天降吉祥的象征,并将此六字拓文发到前线将士传看,以激励军心。果然唐军很快取得胜利,僖宗也返回都城长安,特下诏令,赐内外库钱二百万,用以青羊观大建殿堂,同时建了唐王殿祭祀李家的开国祖先,并改“观”为“宫”,使青羊宫成了皇家的道教宫观。

殿内塑有唐高祖李渊、窦太后、唐太宗李世民。

迟敬德、秦琼。

文臣魏征和武将李靖

壁画

青羊宫旁还有二仙庵,没时间参观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