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2013年9月山西行之5五台山之罗睺寺

标签:
旅游山西五台山罗睺寺 |
分类: 西北地区 |
罗睺寺创建于唐,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落佛寺。《清凉山志》记载:“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成化间,赵惠王重建。”寺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
:“创建于唐,显迹于宋,续修于胜国贤藩。迨我先朝,曾辟院以供十方”。寺内还有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碑记。明万历年间李娘娘重建。相传,明朝时,万历皇帝的父亲驾崩,万历皇帝当时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让与皇亲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将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宫。这时,李娘娘悔叹不已,便在佛前许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将来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台山的落佛寺。后来,朝臣杨波、徐彦昭等人扶持少主当了皇帝,李娘娘即还旧愿,重建此寺。
黄庙由来:罗睺寺原是一座青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对各民族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绥柔蒙古,大兴黄教”,又将五台山十大青庙,即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改为黄庙。此10寺的僧人亦随之变为黄衣僧,五台山的汉喇嘛即在此时产生。
青、黄教: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中,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我国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修持方法和仪规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汉地佛教僧人多穿青色衣服,因此称为“青衣僧”。青衣僧居住和管理的寺庙便称为“青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我国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主要流行于西藏、内蒙、青海、甘肃,为藏、蒙、满等少数民族所信奉。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流派是明代高僧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格鲁派僧人身穿黄色衣服,故亦称其为“黄教”。五台山现在的喇嘛寺院都是属于格鲁派的黄教寺院。黄教寺院亦称黄庙。黄庙的僧侣头戴黄色的僧帽,身穿黄色僧衣.故称黄衣僧,俗称“藏喇嘛”、“蒙喇嘛”、“汉喇嘛”。黄庙的黄衣僧,不管藏族人,还是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一律学习藏文经典,恪守格鲁派的清规戒律、宗教仪规。在黄庙里供奉宗喀巴大师,黄衣僧可以食肉。
寺名来历:这座寺院为什么被命名为“罗睺寺”呢?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由姓罗姓喉的两位藏族人合修此寺,竣工后,为了扬名于世,易名为”罗睺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姑且不论有无姓罗姓睺的两位藏族人修庙之事,只说罗睺寺称之为“罗睺”者,更不是始于清乾隆年问。在唐代初期及中期.罗睺寺是大华严寺十二院之一的善住阁院。后唐明宗至后唐末帝年间(926—936),有印度普化大师巡礼五台山记道:“……甘一日,登善住阁.礼肉罗睺”,这个记载就说明“罗睺”已被五台山佛教徒建殿设堂礼祀.但没有单独为寺。北宋时.宰相张商英在任提督点河东刑狱使期间,三次来五台山,作了《续清凉传》。他写道:在“罗睺殿”、“罗喉足迹堂”见神灯临空。又见其屋宇摧弊,欲念他日完之.“即以钱三万付僧正省奇修建”。又五台山万佛阁现存明万历三十一年立的《五台山诸寺名》碑,碑上也记有罗睺寺之名。
第二种说法是“西方十六祖”说。寺内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御制碑记云“唯兹罗睺寺者,其地近文殊现相处,其取义似皈依西方十六祖”。所谓西方十六祖,即指中国佛教禅宗创立古天竺佛教二十八祖中的第十六祖罗睺罗多.略日罗睺罗尊者,为公元三世纪人。罗睺寺是否由他而得名,康熙皇帝也说是似”,仍属不确。
第三种说法认为与佛太子有关。罗睺,也写作“罗睺罗”、“罗护罗”、“罗怙罗”,意译为“覆障”、“障目”、“执日”。据《佛本行集经·罗喉罗因缘品》等佛教经典记载,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在俗时的儿子。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输陀罗。释迦牟尼29岁时,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舍弃宫廷生活,离开父母、妻子,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悟通了诸法无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传教。传说,罗睺罗在母亲肚里怀了6年,于释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时.他应父亲净饭王之请,从摩竭陀国回国省亲,认子释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劝他出家,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叫大目犍连为他剃头,舍利弗为他说沙弥十戒,为佛教有沙弥之始。沙弥指7岁以上、20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子。罗喉罗因是净饭王的王孙,佛陀的爱子,在僧团中地位很高,经常受到称赞。佛陀对他要求特别严格,教育他严持毗尼、精进修道。他“不毁禁戒,诵读不懈”,证得阿罗汉圣果。佛陀赞叹说:在我的弟子中,罗喉罗比丘是“密行第一”。因为他具足三干威仪八万细行,从不表现自己,总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着。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罗喉罗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
一。所以,全国许多地方有奉祀罗睺罗的寺庙。五台山也不例外。五台山佛教徒说,罗睺罗曾在寺中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睺罗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诣的地方。
罗睺寺不大,共三进院子,好似一个“目”字,但别看罗睺寺不大,它却是五台山五大禅寺之一,十大黄庙之一。他以广纳四方僧众而门庭若市,闻名八方。
我是从侧门进去的,这个侧门应该在文殊殿和大雄殿之间,所以一进去就直接是主殿。
为叙述方便,还是从建筑布局说起。
建筑布局:罗睺寺位于登菩萨顶的街道右侧,与左侧显通寺、塔院寺遥相对应。罗喉寺坐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平面格局为“目”字形,占地面积15725平方米,包括旗杆院和禅院在内,共有院落六个,建有殿堂房屋118问.均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两翼是配楼、钟鼓楼、禅房,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阁。层层深入,显得深邃而幽古。
牌楼:罗睺寺的牌楼建在通往菩萨顶的街旁,与塔院东门牌楼隔街相对,还右邻显通寺牌楼。形成“三楼相峙”。牌楼面宽6.5米,深度4.6米,一门二柱,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固。檐下正面嵌金字匾额.题着“罗睺寺”3个大字。
从牌楼进去,迎面是4座照壁,照壁前蹲着石狮,雕制古朴、浑厚。经照壁向左行,是一条宽约二米、长约百米的弯曲而有坡度的小径,青石铺陈,光洁如洗,石缝间芳草青青,山花丛丛。道两旁筑有丈数高的红土围墙,道顶端又有一棵古松,虬枝遮罩。游人走在道上,有一种森严幽古的感觉。到山门前,稍觉开朗。
至山门前,东南面亦有照壁。南面照壁后长两株古松,虬枝盘曲,浓荫蔽日。清风吹过.瑟瑟有声,使寺院于古朴淡雅之中凭添了几分庄严肃穆。
山门门口挂一对木刻对联.联日:“绿树青山皆妙趣,白云芳草自知心。”门额悬木匾,上书“罗睺寺”.为周绍良先生书。
天王殿院:进入山门.就到了天王殿院。该院有东西配楼各7间,一对幡杆,一对石狮,一座藏式砖塔。一座钟楼,一座鼓楼。
石狮 置于天王殿前的月台上。石狮基座.长1.82米,宽9.5厘米,高1.04米.中间束腰浮雕游龙.上下两层浮雕莲花。石狮置于基座之上,身长1.6米,宽O.78米,高1.66米.造型敦厚.姿态雄健.饥体丰满,粗大雄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系唐代遗物。在五台山中心区,属于唐代的石雕卧狮,就此一处。
东南角有一座高7.5米的砖塔。塔为藏式砖塔。基座为平台,正方形.周长24米,塔基四角,各角层层内缩,形成十字形。其上有莲台,白色塔身。塔腹雕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这里原有一颗大松树,枝叶繁茂,顶如伞盖。历史上灵鹫峰经常出现神灯异光,并且有固定路线,其顺序一般是光在松树顶上显现,继而移到塔院寺大白塔的宝瓶上,再移至圆照寺大殿屋顶,最后消失在菩萨顶。后来松树死亡,圣光也消失了。寺主夜得一梦,按照梦中佛示.将松树锯倒,主杆作了文殊殿内文殊骑狮像的塑柱,枝稍、树皮埋在原树处,建塔以纪之。后人习惯称为松树灵塔。
钟楼位于东南角,内悬铁钟一口,口径1.2米,钟高1.3米。
天王殿为三开间,11米,进深9.5米.单檐歇山顶,四墙封闭,仅留门洞,显得墩实。殿脊置鸱吻,莲座宝瓶,垂脊,饯脊置飞禽走兽。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佛的形像是袒胸凸肚,笑口常开,手掐念珠,箕踞而坐。背后塑韦陀菩萨。他金盔金甲.威风凛凛,双手托金刚杵。
两壁佛台上,塑四大天王。塑像身材高大、魁梧,穿甲胄,戴佛冠,怒目而视。
穿过天王殿院,就到了文殊殿院。院内正北是文殊大殿,殿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正脊中问置莲花座宝瓶,两端饰鸱吻。四条垂脊,饯脊安飞禽走兽,以求避火。东西是配殿。
该寺的文殊殿为三开间,17.6米,进深13.5米,殿前设月台,长15.2米.宽6.7米。月台前,立着石碑5通,其中明弘治五年(1492)的1通,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1通。其余3通,因石质风化.字迹不清。上月台有踏道。踏道是3阶并列。正中为斜坡道,雕有二龙戏珠,称为御道或神道,两边为台阶。
大殿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八正门”。八正门.即进入八正道的门径。八正道是: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此八法能离邪非,进入涅槃。殿门两旁挂木刻对联,联日:“寺号罗睺因有佛子行迹处,殿称文殊原为大士说法场”。“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梦迷人。”
进入殿内,塑像庄严,融金碧辉。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在别的青庙里看到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是卧在莲台上,而不是或站或卧在砖台地面,网络上说文殊菩萨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我怎么看到的还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一般特征,就连本寺山门右侧文殊塔上雕的文殊像,也完全是这个样子。
文殊像两旁.左塑善财童子,作膜拜状,还塑一位老人,右塑修罗天、于阗王。
殿后墙两角,各塑一尊黄教祖师宗喀巴大师像,高1.3米。塑像头戴黄色尖桃帽,面容清秀,身穿袈裟.两手折曲胸前,两肩上伸出莲花,结跏趺坐于莲花须弥座上。
殿两壁皆置佛龛,上供奉释迦牟尼佛1000尊,高13厘米;宗喀巴大师像100尊,高20厘米;下供奉十八罗汉,高1.2米,通身贴金,造型优美,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胡貌梵相,形象十分生动。
伽蓝殿为三开间,12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
殿内供奉关羽。他脸红髯长,披风衣.穿长袍,凝眉合眼,正襟危坐,身旁塑着四个伽蓝神。
护法殿三开间,12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佛台上,有七尊彩塑,其形态鲜见,狰狞愤怒。这七种彩塑是:大威德金刚、玛哈噶拉、法王金刚、山羊金刚、吉祥天母、财宝天王、马头金刚。他们被藏传佛教称为护法。
文殊殿背后是大雄宝殿院。该院正北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分别为药师殿和观音殿。
院内有御制石碑两通。一通是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立的,刻的是玄烨写的重修清凉山罗睺寺碑文;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玄烨写的罗喉寺碑文。这说明前清康熙皇帝对罗喉寺格外青睐。
书御制碑文道:“堂一再至五台山,慨然于清凉真境,如游崆峒汾水之间。登眺五峰,俱赐匾额。维兹罗睺寺,基地近文殊现相处,其取义似扳依西方十六祖。创建自唐,显迹于宋(指宋丞相张商英曾在该寺见神灯),续修于胜国贤藩--因援笔而赐之记。”
大雄宝殿面宽5间,16米,进深16.3米,四阿顶,前置重檐抱厦。前檐下悬木匾一块,上书“大雄宝殿”,殿门两旁有木刻对联,联日:“般若慈源,觉海原无异抓水;菩提元路,德山相见别峰云。”
殿内比较宽敞,上悬彩色幡帷,下铺枣红地毯。前摆条形桌子,桌子间放着莲花坐垫。这是罗喉寺喇嘛念佛诵经的场所。后有佛台,佛台上横列着三个须弥座。正中结跏趺坐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右边结跏趺坐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左边结跏趺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三佛背后饰华丽的背光.上塑慑人火焰、吉祥花草、灵异鸟兽。三佛前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贾曹杰和克主杰。他们均戴尖顶黄帽,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三世佛两旁,还塑着八尊供养菩萨。他们头戴珠冠,面容清秀,胸肩裸露,身披璎珞,双手托着仙桃、鲜果、海螺、琵琶、镜子、如意钩等物.亭亭玉立,姿态端庄典雅.形象生动自然。供养菩萨的形态,也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矩来的。
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匾两块,一块上书“慧灯净照”.一块上书“意蕊心香”。
东西配殿面宽均5间,16.。5米。进深9.5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原无塑像,1987年7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善男信女朝拜五台山,在这两个殿内塑了不少塑像。
东配殿称药师殿。殿内塑药师佛、长寿佛、绿度母、白度母4尊佛像。
西配殿现为观音殿,内塑四臂观音2尊、长寿佛4尊、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黄文殊、绿度母、白度母、宗喀巴大师、千手观音、未来佛各1尊,共计11尊。
大雄宝殿背后是大藏经阁院。该院正北是大藏经阁,东西各是3间配楼。
大藏经阁为5开间,20.4米,进深12.8米,二层重檐硬山顶,上下前出廊。底层檐柱上挂一对木刻对联,联曰:“八面开金莲庄严清凉世界,四方瞻宝相引发菩萨心华”。
殿内正中砌高台一座,成正方形,边长3.6米,高1米。砖台正中,装一木制圆盘,上刻水浪图案。水浪之上,站立18罗汉,盘外塑24诸天。圆盘正中,装木制莲花1朵,高达丈余,花心里又伸出一支花蕾,伸入二层楼内。莲花由8片莲瓣组成,合围于外。花心内背靠背、面朝外塑着4尊佛。寺僧讲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或为四尊阿弥陀佛)木盘下设活动机关,经人操纵,绳索牵动,莲瓣或开或合,开时现莲中四佛,谓之“开花现佛”。开花现佛,名闻遐迩。前来朝山的善男信女,若能见到莲中佛像为之大幸。
殿后壁中塑观音菩萨。两旁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的塑像是美发高髻,披着天衣,面容丰腴徐,上胸袒露,饰以璎珞,端坐于莲花须弥坐上,塑制工艺极佳。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塑制工艺一般。
殿两壁布满木格,内放着由汉、藏、蒙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1套。开花现佛伸入二楼的花蕾,由8个木格合围而成。每个格子供奉着一尊佛像。
楼上北面摆着一个木雕佛龛,龛内供奉木刻“罗睺罗”,高80厘米。像通身贴金,面容清秀,正襟危坐,庄重严肃。罗喉罗雕像虽不大.但意义很大,有了罗睺罗像,称“罗睺寺”就名副其实了。
出来路过右侧的香积厨和五观堂,发现后面还有一个新建的院子----行宫院。为以前皇帝礼佛落脚之处,因历史原因,本来荡然无存,现在重新恢复旧貌。
中间三阔二层的木阁楼上挂着兜率阁,殿内供着未来佛,长寿佛和毗沙门财神。大殿左右两边为配楼,为僧寮和朝山居士提供住宿。
通高七米,重约六吨的弥勒佛。与我们常见的大肚弥勒佛不一样。
明天登黛螺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