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之五_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2012-12-03 11:10:40)
标签:

读书笔记

正面管教

不良行为

分类: 杂谈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惟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
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因“淘气”而受到惩罚,而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领会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当他们的要求对他们身边的大人来说似乎是不合情理、制造麻烦或不合适的时候,看到那些蹒跚学步的小宝宝受到“暂停”的惩罚,真是让人心碎。
       既然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们对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了解得越多,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能更有效。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信念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依据并不重要。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
归属感和价值感。
       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四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孩子的目的:

如果家长或老师的感觉是:

而且想采取的行动是:

如果孩子的回应是: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包括:

寻求

过度关注

心烦;恼怒;

着急;愧

疚。

提醒;哄劝;

替孩子做他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

暂停片刻,但 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惟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惟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我爱你,而且……”(例如:我在乎

你,等会儿会花时间陪你。)安排特别时光,建立日常惯例。花时间训练孩子。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默默地爱抚孩子。设定些无言的暗号。

寻求权力

(我说了算)

被激怒;

受到了挑战;

受到了威胁;被击败;

应战;

投降;

心想“你休想

逃脱”或“瞧我怎么收拾你”;希望

自己正确。

变本加厉;

屈从而内

心不服;

看家长或

老师生气而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惟有当我来主导或控制,或证明没有谁能主导得了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

“ 你制服不了我。

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且和善。不说,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有限度的选择。在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坚持到底。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报复

(以牙还牙)

伤害;

失望;

难以置

信;憎恶。

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

我 没有归属感,受到伤害就要以

牙还牙。我反正没人疼爱。

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

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反射式倾听。做出弥补。鼓励其长

处。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自暴自弃

(放弃,且不愿别人介入)

绝望;

无望;

无助;

无能为

放弃;

替孩子做;

过度帮助。

更加退避;

消极;

毫无改进;

毫无响应。

我不相信我能有所归属,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寄予任何希。我无助且无能;既然我怎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没用。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踏步前进。停止批评。

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喜欢这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鼓励。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结论: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孩子是社会人,受环境影响。行为以目的为导向,但孩子察觉力很强,解释能力很差。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在采取错误的行为表达这一信号,家长需破译密码。孩子有关心伙伴真诚为社会做贡献的潜在欲望,要提供他们依靠自己、独立做事、照顾别人等机会。孩子与大人的人格平等,权利平等。孩子犯错误是大人和孩子同时学习的好时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