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2010-08-22 14:37:13)
标签:

泰山

壶天阁

廻马岭

步云桥

中天门

分类: 华东地区

壶天阁名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明代称升仙阁,清乾隆皇帝登岱时拓建而改今名,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他还写下了《题壶天阁诗》:
仰观极顶尚隆崇,俯视居然造半空。
放眼碧天以外看,孰非游此一壶中。
壶天阁在建筑形式上同红门飞云阁与万仙楼并不雷同,但在作用上却兼得二者之妙。阁的东、西皆山,南面也已是丛岭滚滚,只有北面开阔,却再次地被遮住。人在此上望,好似壶中窥天,更不用说来途及去路了。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古人在此建阁的用意,已由门洞旁的对联作了透露:“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其意仍在鼓励人们继续攀登,前面还有的是好景致,而只有达到极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另外,“壶天”按道家说法是神仙住的地方,壶天阁即仙山琼阁之意,因此门洞旁的另一幅对联是:“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与前幅对联相呼应,既描绘了此处的环境,又进一步强调了壶天阁在整个登山序列中的作用。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门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是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灵宝天尊手捧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两仪。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北有元君殿3间,内置元君铜像.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门洞有自墙中横生之双柏,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信仰者来求其大慈大悲,将其门洞上的双柏视若神灵,名曰:“壶天生悲(柏)”。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登山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苦的,古人对“登天”之路作整体构思的时候,已充分考虑到人的体力、心理因素,所以利用不同的单体建筑,将漫长的道路分割成几个短的单元,而每个单元的结束都像评书的每个章回的结束那样,留下悬念,以激发起人的继续向前的欲望。而且,采用了这种形式,人在登攀中由于景物的不断变化,空间层次的不断递进,也往往会情趣甚浓而不觉其累。试想,如果一条笔直的石阶大道从山脚直通岱顶,那么登山还将有什么意味呢?古人把雄伟的泰山中的这条宽阔的道路称作“幽区”,看来道理就在于此了。当然,泰山的本色是雄,幽不会压雄,最终人们会看到泰山真面目的,我们还须继续向上。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回马岭,仅听名字就觉得路是不好走了,所以旧时称这里“石关”,算是泰山的第一道天然关隘了。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时骑马上不去的地方。应劭在《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中记载:“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说的就是此处。但是乾隆有办法骑马上去,路边摩崖上有他的题刻为证:“昔人回马地,进马跋岩扃。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他认为昔日帝王骑马至此回,实在是功亏一篑,而自己却能跃马而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岭巅有金星亭,又名“药王殿”,供奉唐代孙思邈。西边有大殿三间,前廊式五脊歇山顶,供奉着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因称“三大士殿”。观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浙江普陀山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所以又称“南海观音”;文殊是智慧的象征,手持宝剑,坐骑狮子,她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普贤主持佛的理德,大德行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站在殿前远眺,东为十峰岭,峰峦重沓,夏云奇多,古称“云岩”;西为九峰山,重山横亘,绵延数里;西南方是云头埠,怪崖突起,烟云中若人立,似兽蹲。

“峰回路转”题刻在药王殿南。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再往北是鹰石涧,因为在涧的东侧有一块高耸的巨石,如鹰而名。溪谷之上建有石桥,俗称“步天桥”,桥为单孔,长12.2米,宽约4.5米,拱高6米,跨度11.5米。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登上石桥,仰首北望,中天门已近在咫尺,红色的南天门似也不再遥远。桥北是十二连盘,直通中天门,共有666级,号称“小十八盘”的陡峭台阶。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海拔800米,距顶峰1545米几乎还有一半!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一鼓作气战胜中天门下,11点48分终于登上中天门。壶天阁到中天门(0.7公里)走了1小时。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中天门位于黄岘岭上。黄岘岭因“土色黄赤异于他处”而得名,地形显要,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中天门的代表性建筑是一座单门石坊,石坊古朴简约、呈东西方向,方柱两侧施滚墩石,柱上有额枋、额板,施过梁,雕方斗及五脊筒瓦顶。

坊北有石形状似虎,称作虎阜石,是泰山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小广场上建筑物颇多,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在中天门俯视山下,只见群峰低首,徂徕如丘,每当雨过天晴、夕阳西下之时,群山如岛屿起伏于云海之中,游人飘飘然若置身于云海之上──这就是中天门一大胜景“黄岘归云”。登山至此,仅为“中天”,但已觉天地之宽、泰山之雄了。中天门峻岭阔谷,楼阁簇拥。东有中溪山突兀俏丽,可观日出,望晚霞;西有凤凰岭蜿蜓伸展,可远眺傲徕雄姿,俯视城廓新貌。伫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

中天门之东中溪山上有重檐六角亭一座,它是台湾同胞为表达炎黄子孙热爱祖国、 敬仰泰山的心情,于1988年捐资修建的。亭子中陈列着一块从宝岛台湾运来的“彭湖海石”,与此遥遥相对的台湾澎湖岛上也有一座与此相同的亭子,亭中立有一块泰山花岗石。这两座亭子隔着高山大海遥遥相望,象征着海峡两岸人民息息相关、世代相连,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台湾与大陆终归要统一的美好愿望。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到中天门已是12点半,整整走了4个小时(5公里),汽车可以从山脚一直开到这里,我们是为检验自己的体力而自讨苦吃。仰望岱顶,莲花峰前危崖万仞,南天门形如天阙;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俯瞰山,龙潭、虎山水库如镶嵌的翡翠从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自1980年,为方便游人,这里相继建设了“中天门饭店”楼、“中天门宾馆”及“索道站宾馆”。

(八十六)2007年暑假行_泰山之壶天阁-中天门

在中天门休息了25分钟,吃了点东西,继续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