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衾婢至舒金凤
(2017-10-08 11:36:53)
标签:
凤仙花周密红楼梦晴雯 |
南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金凤染甲》中云:“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亦守宫之法,非也。今回回妇女多喜此。”
金庸武侠小说里,未婚女子臂膊上往往有一粒朱红的“守宫砂”。关于“守宫之法”,在古代中国有很多种传说,当然大多荒诞不经。周密这里就给出了一种说法:用凤仙花染指。当然他也指出,这种说法“非也”。
最后一句“今回回妇女多喜此”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南宋,生活着很多回人。许多是循海上丝绸之路为贸易交流而来,遂定居于这极富贵繁华之地。女性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甲,这个习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来的,因为中国在汉朝以前没有凤仙花。汉武帝时,张骞听说西方有一个条支国(阿拉伯),后来甘英奉使西域,中国与阿拉伯之间才有了交通。从此以后,互相往来,凤仙花也从西域传到中国。凤仙花的阿拉伯名为“海葫”。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奉旨搬入大观园后,实在是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遂赋诗四首《四时即事》,写自己一年四季与姊妺丫鬟们相亲相近的生活情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小事,信手拈来,自然成篇。其中《秋夜即事》云:“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用《会真记》红娘抱衾而至事。“金凤”,指有金凤图案的被褥。不知这个“金凤”,指的是金色的凤凰,还是金凤花?而“倚槛”,则写望月的情怀。我认为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个人——“抱衾婢”晴雯。
晴雯在绛芸轩,是个类似红娘的“性情卞急,语言犀利”的丫鬟。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起因就是半夜宝玉要喝水,麝月出去小解,晴雯等她出去,便欲唬她玩耍,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地下了熏笼,随后出了屋门,只见“月光如水”——正与“倚槛人归落翠花”一诗的望月情怀相合。
随后晴雯受寒,带病为宝玉补裘,突出表现了她的志气、勇气和刚烈性格。更妙的是,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里,晴雯受寒初病后,贾宝玉偷偷找了大夫:“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
俏晴雯喜以金凤花染指甲,这个描写绝非曹公闲笔。在第七十八回,她临终前特意将染得红彤彤的指甲剪下送与宝玉,以示悲愤不舍之心迹,并说“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即与前面这短短一笔描摩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令历代读者感慨下泪。
回族女子貌美,又泼辣。或许在现实生活里,贾府生得最好,最为刚烈,还喜欢以凤仙花染指的丫鬟晴雯的原型竟是一个回族女子,也未可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