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标签:
教学质量成绩统计量化计算评价方案 |
分类: 教育&教研 |
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为导向优质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良性竞争的教育环境,提高全市教学水平。制定如下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一、检测组织
(一)命题——组织评价素材
依据大纲,注重基础,适度应用。题意准确,难易适中,活而不繁。试题内容要有信度和效度,编排成上升梯度。
(二)检测——确保公平竞争
检测可横向对比,展现优劣,促成良性竞争。
(三)评卷——提供评价依据
集中评卷或网上阅卷。保证阅卷客观公正,减少评分误差,提高阅卷效率。
二、成绩统计
(一)学科成绩全市按降序排列:前20%的考生为优秀,占的比率为培优率,其平均分为培优分;后30%的考生为后进,占的比率为辅差率,其平均分为辅差分;前70%的考生为达标,占的比率为达标率,取全体学生的平均分计算均衡值。
(二)用名次统计优秀率、达标率,统一格式统计到每班各科。使学校、年级、学科之间都可以相互比较,历年成绩也可沿续对比。
(三)强调高分层与低分层学生学科及总分的平均分,让教师培优注重团队实力,辅差关注每一位后进生。
三、业绩计算
(一)培优
(二)辅差
(三)均衡
(四)综合
注:
1.生源权重=校优秀人数÷(校优秀人数+推荐学生人数)
2. 若辅差率0时,辅差分也是0,这种情况直接将辅差权重赋给A2。若某班的辅差分为0,而且达标率及培优率都很高,这种情况有学生缺考的优质班,将辅差权重乘以达标率和培优率赋给A2比较合理。
http://s9/middle/558ddcabgc51cb88e0c08&690
五、评价导向
(一)年级总分的排名,反映级组的整体水平,级组可据此调整管理思路,制定下期排名目标,依名次段确定尖子群、后进生。
(二)年级单科的排名,反映科组的教学水平,科组可据此调整教学常规,制定奋斗目标。根据名次段、分数段人数的分布调整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班的总分排名,反映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班主任可据此调整工作思路,制定奋斗目标,与各科任教师沟通,力争各科平衡。
(四)教学班的单科排名,反映科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任课教师依据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统计数据(平均分、达标率、优秀率、名次段、分数段人数的分布),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若自己任教学科在不同的班别有较大的差异,找出原因,与班主任、科组、级组沟通。争取均衡发展。
六、评优奖励
(一)优质教学奖
获进步奖或者综合值进入市前10名且不亮黄灯的备课组,该备课组的教师若进入全市班成绩排名的前100位,获“优质教学奖”。奖金n元,发荣誉证书。
(二)备课组进步奖
年级单科的综合名次向前跃进超过四分之一的备课组获进步奖。例如:
综合名次 |
1 |
2 |
3 |
4 |
5 |
10 |
11 |
16 |
17 |
18 |
19 |
22 |
23 |
24 |
25 |
26 |
四分之一 |
0.25 |
0.5 |
0.75 |
1 |
1.25 |
2.5 |
2.75 |
4 |
4.25 |
4.5 |
4.75 |
5.5 |
5.75 |
6 |
6.25 |
6.5 |
进步名次 |
1 |
1 |
2 |
3 |
4 |
7 |
8 |
12 |
13 |
13 |
14 |
16 |
17 |
18 |
19 |
19 |
(三)学校先进奖
学校各年级综合值排名累加,按升序前5名的学校获先进集体奖。奖金n元,颁发奖牌。
七、惩戒警告
(一) 备课组黄灯警告
年级单科的综合值排名,跌后超过倒序号四分之一的备课组,亮黄灯警告。连续亮黄灯或者综合名次连年居后三名,亮红灯劝退备课组长。例如:
综合名次 |
1 |
2 |
3 |
4 |
5 |
10 |
11 |
16 |
17 |
18 |
19 |
22 |
23 |
24 |
25 |
26 |
倒序号 |
25 |
24 |
23 |
22 |
21 |
16 |
15 |
10 |
9 |
8 |
7 |
4 |
3 |
2 |
1 |
0 |
四分之一 |
6.25 |
6 |
5.75 |
5.5 |
5.25 |
4 |
3.75 |
2.5 |
2.25 |
2 |
1.75 |
1 |
0.75 |
0.5 |
0.25 |
0 |
黄牌名次 |
7 |
8 |
9 |
10 |
10 |
14 |
15 |
19 |
19 |
20 |
21 |
23 |
24 |
25 |
25 |
26 |
八、生源均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区几乎都不再是一所“重点”学校,往往是几所学校的师资设备相近。这种情况,生源分派相对均衡有利于公平竞争、形成良性循环。优质生源过于集中,不仅会使生源较好的学校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而难尽全力,也会使生源较差的学校因为没有较好的领头羊而进步缓慢。同一所学校分班也类似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