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赶上礼拜天,基督徒的主日,可将耶路撒冷的每一个地方都看作教堂,因为处处能感受到神的同在。我们在这天去了圣殿山顶(Temple
Mount)。耶稣说过“将来没有一块石头立在另一块石头上”的地方。他预言圣殿被毁,彻底倒塌,不会有任何两块石头依然垒在一起立在原处。(可13:2)公元七十年,圣殿果然被毁,整个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这是圣城圣殿的第二次被毁。第一次被毁就是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的时候,那次毁于巴比伦人之手。七十年后,到了《圣经》预言他们归回耶路撒冷的时间,他们按时归回耶路撒冷,重建圣城和圣殿,直到第二次被毁。圣城圣殿一再被毁,以色列民一再被掳,被打散,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在应验着《圣经》早期的预言,一切都在按照上帝的计划进行。第二圣殿被毁之前,耶稣也说过第三圣殿会被建立,他会再来,还讲了一些他再来时候的征兆。如今以色列在《圣经》预言的时间里复国,昔日圣殿遗址上的,已是穆斯林的清真寺,圣城多有重建,圣殿重建却极不容易。
早晨八点之前,我们退房离开在耶路撒冷市中心住了三天的旅馆,开车到耶路撒冷东城墙下,准备停车登上圣殿山顶。没找到可停车的地方,就又跨过汲伦谷来到橄榄山脚下的客西玛尼园,将车停在客西玛尼园外,步行回到老城东墙边。狮子门内有能上圣殿山顶的门,但那门只对穆斯林开放。圣殿山四面都有许多能上圣殿山顶的门,都不对外开放。我们沿东城墙一路南下,城墙正中的金门近在眼前。都是早期伊斯兰时代在原城墙基上再建的。金门底下据说有考古发现的另一早于主前二世纪的城门遗迹,位置像是《圣经》描述的东门。东门在以色列历史上是君王出入的门,(结44:1,3)意味着有神同在(结43:7),耶稣最后一次进耶路撒冷,就是从橄榄山骑驴由东门进入的。(可11:1-11)耶和华曾给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大先知以西结看耶路撒冷的圣殿异象(结40:1),对他说:这门必须关闭,不可敞开,谁也不可由其中进入,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已经由其中进入,所以必须关闭。(结44:2)今天,东门位置之上的金门从1541年起被封闭,据说是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为拦阻以色列的神进入,阻止基督再来时由此门入城,因为《圣经》说基督再来仍会从脚踏橄榄山开始。(亚14:4-5)但后来的阿拉伯人称金门被封死的那两个拱门,右边的叫“悔改门”(Gate
of Repentance),左边的叫“宽恕门”或“仁慈门”(Gate of
Mercy)。封上金门也有说是11到13世纪的穆斯林为了阻挡进攻的十字军。金门外有坟场,埋葬在此的人,一些是等待审判日来临复活进入耶路撒冷的朝圣者(根据《以西结书》37:12的描述),一些据说也是穆斯林们为拦阻以色列的圣者而设的墓地,因为旧约律法一再强调接触死人或坟墓是不洁净的,要在第三天用除污水洁净自己到第七天,否则将他从耶和华的圣会中剪除。(民19章)http://7knots.com/tomyang/Feb_28_2016/DSCN0738.JPG
由金门继续南下,有一段台阶通往圣殿山顶,抬头就是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台阶底下一排防护铁栅栏,栅栏上有一道小门,这门同样不开。
非穆斯林登上圣殿山顶的唯一通道在哭墙广场的东南角,一道简易的木制天桥。进去前要像进入以色列的边界检查站或乘飞机旅行的登机前一样,入口处有严格的安检,查背包、腰包、挎包、鞋等,还要扫描身体。不得带《圣经》、十字架项链或装饰,不得在圣殿山上祈祷,衣着不能太暴露。犹太人比游客更不被允许接近圣殿山。
走上木天桥,向左可看到哭墙前的整个景象,被一道屏障隔开的男区和女区,不多的人在清晨中祈祷。游客到哭墙面前也需要安检,这是犹太人的领地,是他们唯一能触摸到的昔日圣殿的一部分。其实这哭墙并不算圣殿的一部分,只是圣殿外围的防护墙。昔日圣殿已完全像耶稣说的,毁损到没有任何两块石头还垒在一起。
每到圣殿被毁的周年纪念日,犹太人都到哭墙前禁食祷告。以色列历史上的两次圣殿被毁相隔六、七百年,日期都在埃波月九日。罗马人故意选在巴比伦人毁灭耶路撒冷周年纪念的耻辱日子攻击耶路撒冷吗?如果足够了解圣经,就会从这事上看到上帝的意思。上帝做事,事上有话,话中有强调。这个日期在说话,说得掷地有声。
平常的日子里,犹太人也把哭墙面前的小广场当作圣殿,在这里诵读圣经,祷告,及敬拜。
踏上圣殿山顶,来到阿克萨清真寺西面的小广场,一群穆斯林正在一个小堂口聚会。从前阿克萨清真寺的位置,该是往锡安桥的皇家门廊。以色列当年的土地如今虽已归回到犹太人手里,耶路撒冷还是首都,圣殿山在耶路撒冷老城昔日的位置上,但圣殿山不归以色列当局管辖,它归伊斯兰教会管理。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走上这山顶,不同的种族似乎成为信仰的掩护,外族基督徒不像犹太人与犹太基督徒那样受戒备。比起宗教信仰来,这里似乎更认种族,认脸。于是在种族掩护下的基督徒们走在圣殿山上,像隐姓埋名的潜伏。穆斯林和犹太教徒有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耶稣说的第三圣殿重建,其实更指神品格在神子民身上的重建,或说基督品格在人身上的建立,那品格就是救赎,舍己,就是爱。拆毁旧殿,尤指拆毁人的旧习性,就是罪性。《圣经》也说,人心就是神的殿。当神在人心中居住,人就有神的性情,圣洁而公义。拆毁建筑物不算什么,再用石头筑起一座圣殿也不算什么。所以,第三圣殿重建之日,必是人心归回之时!基督再来的预言迟迟不应验,也是神在等待人心。
走在两座清真寺之间的通道上,地面都铺了宽大平整的石板。阿拉伯帝国在638年征服耶路撒冷,691年建成北边的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709年建成南边的阿克萨清真寺。《古兰经》记载,穆罕默德在621年7月27日(回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由天使加百列陪着,乘天马瞬间到了远寺。(《古兰经》
17:1)《古兰经》里没有提到过耶路撒冷,穆斯林们说远寺就是耶路撒冷,阿克萨就是阿拉伯语的“远”之意。“远寺”意为“最远的清真寺”。这是他们信奉的“夜行”,从禁寺(麦加)
行到远寺(耶路撒冷)。一些《圣训》说,穆罕默德从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登上七重天,在第六层见到摩西,在第七层见到天堂和火狱。真主指示他,今后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须礼拜五十次。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层重新遇见摩西时,摩西提醒他五十拜远超过穆斯林的承受能力。于是穆罕默德连续九次求真主减少礼拜次数,直减到一日五拜。拜功是穆斯林最能接近真主的行为,是能让真主为他们除罪的行为。黎明时分,穆罕默德返回到麦加。是为伊斯兰教里重要的“登霄节”。穆斯林们由此将耶路撒冷作为继麦加和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城。那时候,耶路撒冷还在罗马人手上,是已经信了基督的罗马人。最初的罗马人毁掉犹太人的第二圣殿后,罗马皇帝哈德良曾在圣城原址上新建罗马城市,在圣殿山上建起罗马神庙,门外立有皇帝自己的石像。这些事也在《圣经》上早有预言,犹太人被掳巴比伦时代,在巴比伦作宰相的先知但以理预言:他必兴兵,这兵必亵渎圣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献的燔祭,设立那行毁坏可憎的。(但11:31)
穆斯林们占领耶路撒冷的原因是《古兰经》里的一句“末日将临”。早期穆斯林信仰者的军事狂热源于他们对末日审判的笃信。《古兰经》虽未具体言明,但他们已经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先知那里得知,末日审判必将在耶路撒冷。如果末日审判终将降临,他们需要身在耶路撒冷。(黄煜文译《耶路撒冷三千年》第四部分首章)
我们沿着两座清真寺之间的通道走到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的正门面前。圆形的艾卡斯洗濯泉(Al-Kas
Fountain)在两寺之间。
这是个较现代的装置,内中有喷泉,外面一圈水笼头,面前有石凳。穆斯林们进入清真寺礼拜之前,必先在此洗脚洗手,撩水在头脸耳等处,象征洁净自己。
犹太人的圣殿时代,这里是外邦人院,面积比现在大得多,从皇家门廊一直到圣殿祭司院的台阶,非常宽广。如今阿克萨清真寺建在皇家门廊和一部分外邦人院上面,“外邦人院”就成了两座清真寺之间的一个通道,新建在“外邦人院”上面的还有这个洗濯泉和两边的石头园艺平台。
一些穆斯林正在那园艺台子上闲坐。
阿克萨清真寺门前站着两位穿保安服装的穆斯林,有一些穆斯林越过他们走进了阿克萨清真寺。我们也跟在后面,被两位保安拦住了。我身边的七节有点恼火,冲口而出:“需要付钱?”那俩保安脸色严厉地逼问过来:“什么?”七节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说:“我只是问问。”保安说:“不能进去!我们不收钱!”他们挡在门口,我们也就不能正面以阿克萨清真寺为背影拍照了。于是越过洗濯池,走到圆顶清真寺的台阶面前。圣殿时代,这个方位有三个台阶通往祭司院。如今只有这么一个台阶,上去就是圆顶清真寺的院子。
走上台阶,就站在以色列上古时期的祭司院内,昔日这个院子,除了祭司没有人能够进来。普通以色列人不可以,外邦人更不可以。今天游客们都走上来了,也只能走到这里,站在清真寺外面,里面是伊斯兰教“尊贵的禁地”。
圆顶清真寺的门关着。一群游客正在听一个人的讲解。清真寺进不去,人们只能听讲解,看介绍。据说圆顶清真寺里面很小,有个巨大的登宵石,说那是穆罕默德夜里升天登踩过的石头,为保护这登宵石就建了圆顶清真寺。思路跟罗马人信基督后建圣墓教堂保护耶稣墓一样。类似的还有拿撒勒的报喜堂、加利利的五饼二鱼堂、迦百农的八角教堂、伯利恒的圣诞教堂等,都是比穆斯林早一步的罗马人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圆顶清真寺里面盖着一块大石头,也就跟传统的清真寺不一样,后几年就又在这寺的南边修建起礼拜空间更大的阿克萨清真寺,据说是穆罕默德登宵前祷告过的地方。
圆顶清真寺门前的空地上,游客中的一位白人青年蹲着玩一只猫。有清真寺的地方,大多有猫。因为穆斯林的先知穆罕默德喜欢猫。这事也记载在了《古兰经》里面。
侧向清真寺的东南角,七节在这个位置架起相机角架,我们拍了一张合照。正拍着,又有保安来制止,说这里不准用角架,边说边走向我们的角架。在他向我们的角架伸手的时候,七节赶快先伸手把角架收起来,说不用角架了,此后他都自己拿着相机指挥我站在他需要拍摄的地方,并远远避着那保安。
圆顶清真寺的正东方,有个圆顶凉亭,是穆斯林在室外作拜功用的。圣殿时代,这个位置是祭司院里的祭坛,祭坛与圣所之间,圣所门南边有个铜盆。祭坛东边一上台阶处的狭长地带是以色列人院,从狭长的以色列人院下台阶是女院,女院东边就是美门,从美门的台阶下去,是所罗门廊。
我们站在圆顶清真寺旁边望向周围,大大小小的圆顶亭和拱形门分布在各角各面。与圆顶清真寺之间有着一大片空地,地上是光滑的石板。
绕着圆顶清真寺的八边形走到西北边,那里有个“先知圆顶亭”,也是室外作拜功用的。每周五,穆斯林们在能容四千人左右的阿克萨清真寺内祷告,有重要的宗教活动时,会有数万人在寺外的空地上祷告。以色列人被掳被打散到世界各地的不同时期,他们都要朝着故乡耶路撒冷的方向祷告,有神居住的圣殿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归处。后来穆斯林们住在耶路撒冷,在圣殿山上作拜功,朝向却是他们的第一圣地麦加。
圆顶清真寺的院子里也有一排水笼头,简易的不锈钢水池,穆斯林们洗小净的地方。
圆顶清真寺那坐凳一样光滑的墙头上,也搭着一些小块地毯,给人跪拜时铺用的。
站在圆顶清真寺西边的四拱石门前,可以看到门外台阶下面一些清真寺的聚会所。一个又一个的圆顶,和一座又一座的拱形门窗。
走到台阶上向下去,这是站在了祭司院和外邦人院之间吗?这是一个奇怪的位置。祭司站在上帝和人之间,圣殿代表着上帝的所在。站在祭司和外邦人之间的,应该是以色列人。但昔日的以色列人不站在这里,圣殿时代的这个位置也没有门和台阶。今日的以色列人不能站在这里,站在这里的是归到以色列名下的外族基督徒们,新约将他们同称为“神的子民”,像以色列士师时代嫁到大卫家族祖先那里的外邦女子路德;像挪亚在大洪水之后预言会住进闪的帐棚里的雅弗,就是后来信奉了希伯来人祖先闪的神的欧洲人。这些嫁接过来的枝条似乎带领外邦人归主的使命感比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更为强烈和迫切。也许外邦人得到恩典,并不觉得自己理所当得吧,如同乞丐被尊为王子后,更加珍视那意想不到的新身份。
出了圆顶清真寺的院子,昔日的圣所和至圣所座落过的地方,再次走在“外邦人院”,看旁边一个个拱门里面的穆斯林会所,想起耶稣的话: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6:27)
这些拱门会所的后面,也就是外面,就是以色列人的哭墙。常年累月的,有人因自己和本民族的犯罪忧伤痛哭,像祖先中一些先知所担负的,他们始终担负着这个民族的希望。
散步到圆顶清真寺西南角的三拱石门外台阶下,从那个角落回看圆顶清真寺,同时看到一个以阿拉伯某帝王命名的穹顶亭,门外我们所站的位置有个“摩西穹顶亭”。这些穹顶亭都跟阿克萨清真寺的穹顶同一颜色。从前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也是同一颜色、款式与材质。到1994年,圆顶清真寺才被镶上金箔,成为金顶清真寺。
回到刚上圣殿山的一踏足之处,阿克萨清真寺西边那片小空地,也就是伊斯兰博物馆面前的景象又呈现出来。穆斯林们在三三两两地围坐,非礼拜时间,他们都很闲适,像在下棋或打牌。
艾卡斯洗濯泉西边的园艺台子下面,也有一些穆斯林在闲坐,看报纸、杂志。园艺台上面被石头矮墙圈起来的橄榄树丛荫庇着他们。
再次站在阿克萨清真寺面前,背对艾卡斯洗濯池和圆顶清真寺拍照,我们都没有察觉到,一队以色列警察从我身后走出来。在金光灿灿的大背景衬托下,他们在画面上小得几乎不被注意。
喧嚷声突然间从穆斯林们中间响起来,刚刚还在休闲慵懒中的穆斯林们一下子全都群情激昂,嚣闹不已。我们一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循着他们的叫声左右顾看,看到的都是抻着脖子朝一个方向吼声连连的穆斯林,有的还站起来。我顺着他们激动不已的目光朝他们叫嚷的方向看去,一位身穿拉比服装的年青犹太人从哭墙那里沿木天桥的通道走到圣殿山上来,一队以色列特警持枪跟在他的身后和左右。不知道他上来干什么,也许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上来看看圣殿山的结构。他的神态平常而自然,好像习惯了穆斯林们的喧嚷,不紧张也没反应,在特警们大阵仗的护卫下放松地走着,没有一点抵抗的姿态。我以为持枪特警们是阿拉伯人在护卫他们的清真寺,押着这位犹太拉比,为限着他只从清真寺外走过去。后来知道以色列警察大多是以色列人,新近才增添了一些阿拉伯人。在不是穆斯林的礼拜时间,上到圣殿山来的这位犹太拉比跟游客们一样,只是多了一队特警和穆斯林们警惕的呼喊声。到了穆斯林的礼拜时间,整个圣殿山都将对外关闭,游客们也不能上来了。
这一幕,七节还没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过去了。他当时正在给我拍照,听到穆斯林们叫嚷,他有点好奇和兴奋,只注意看那些喧嚷的穆斯林了,不知道一位犹太人与一队以色列特警从他的身后走过去。我提醒七节看身后,七节还兴奋地向我指那些穆斯林们,说不知道他们在喊叫什么。我告诉他有犹太人上来了,他才“噢?”了一声转身,立刻拍视频与照片,只拍到那队警察的队尾部分,前头的警察和那位犹太拉比,七节完全没有看到也没有拍到。
离开耶路撒冷很久以后,我从别人游历耶路撒冷的描述中看到,他们也大都在圣殿山上经历过我们经历的场面。甚至他们看到了更激烈的冲突。类似的事情在圣殿山顶常常发生,喧嚷声是最小的事态,严重时扔石头打警察,游客被送进医院。尤其已故的第11任以色列总理沙龙在2000年9月28日上过一次圣殿山之后,流血冲突就连年不断。以色列方面说,沙龙当时还是一名普通议员,没有政府职务,他上圣殿山那天是所罗门的忌日,犹太人想要到所罗门留下来的遗址上参拜,目前留下来的祖先遗址只剩下哭墙和位于阿克萨清真寺庭院东南角地下的所罗门的马厩及活动间。犹太人去西墙没任何困难,它的外墙在阿克萨清真寺之外,但去所罗门的马厩及活动间就不那么容易,只有一条通道可到达,且必须穿过阿克萨清真寺的庭院。为避免和穆斯林们发生冲突,以色列政府一直禁止犹太人去所罗门故地,并从官员做起,严格自律,多年来从未有政府官员去过那里。多年以后,犹太人觉得不能无限期地永远不去那里,于是在所罗门忌日那天,委托沙龙一个人代表他们去一下。当时沙龙也是在以色列特警的护卫下从那唯一的入口上来,在穆斯林的非礼拜时间像普通游客一样穿过阿克萨清真寺的庭院,去往圣殿山东南角。穆斯林们说,沙龙强行闯入穆斯林的圣地,被视为挑衅和密谋夺取圣地。于是巴勒斯坦全民大起义爆发,战争持续数年,巴以双方成千上万人死于冲突。
我们站在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之间的庭院里,看着那位犹太拉比在以色列特警卫队的护持之下走过去,走出我们的视线。看不见他们了,穆斯林们也就立刻恢复之前的悠闲慵懒状,下棋的下棋,打盹的打盹。
我们跟在犹太拉比和警卫队走去的方向,想要再次看到他们,但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们,也再没听到喧嚷声从圣殿山的其它方位响起。他们这么快就从圣殿山上消失,这么大面积的圣殿山,四面八方的,那拉比似乎没有跟我们一样的完全走一圈。看起来好像他也从东南角去了地下的所罗门马厩,因为从那里出去,离开圣殿山顶的路程最短。
我们走到圣殿山的东南角,所罗门故地的入口处,注意力却仍然围绕着圆顶清真寺的庭院,看着它的各个角门和角亭,跟阿克萨清真寺一模一样的灰色拱顶,以为那拉比会跟我们一样围绕圆顶清真寺的庭院走。因为在我的眼里,圆顶清真寺及其周围才是昔日圣殿的圣所与至圣所的位置。我更关注圣殿,和神在这地方说的话,与犹太人的关注点不同。

(上图来源于网络)
圆顶清真寺庭院东南角的小拱石门和台阶,应该是昔日圣殿时代通往女院的台阶。女院在以色列人院的外面和美门的里面。
再向北走到圆顶清真寺的正东方,也有一道四拱石门和台阶,是圆顶清真寺庭院东面唯一的门。从前这方位上应是进女院的美门。美门和上到美门去的台阶都比现今这道四拱石门与台阶宽大许多。美门是一道十分重要的门,从东门进入圣城,就要由美门进入圣殿。美门什么样?内层是哥林多上好的铜,铜外包银,银外包金。最外层金光闪闪,煞是美丽。在圣经里,铜预表审判,银预表救赎,金代表荣耀。《使徒行传》记载: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神。百姓都看见他行走,赞美神;认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门口求周济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满心希奇、惊讶。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徒3:1-11)
从美门由内而外的铜银金材质上,可以看到弥赛亚基督的特质:审判、救赎和荣耀。人不知自己的罪,到基督面前就认识自己。审判人的主,不只叫人知罪,还施行救赎。他如同一面镜子,令人知道自己脸上的污点;他又是一条毛巾,可以揩去人脸上的污点。瘸者在美门经历基督,不仅因基督认识了自己,也得到了救赎,并且从此满了基督的荣耀,因他信主蒙救赎被赦罪的人很多。耶稣说: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约10:9)
走到圆顶清真寺的北面,一大片的橄榄树,像是又突然踏进橄榄山,进了客西玛尼园,只不过这片橄榄树极小,是新栽的,不同于客西玛尼园里那些从耶稣时代就已经在园内生长的古老橄榄树。
沿北墙由东走向西,北墙内与其它几面墙内一样,都是一排清真会所。其中一道拱门里钻出一个十岁左右的巴勒斯坦男孩,他双手把着门看到我,惊喜地叫了一声:“Chinese!”(中国人!)他小虎牙露在外面,笑容很可爱。我也微笑着看他,那张阳光灿烂的小脸,令我走过去之后又回头看了他一眼。这时有一群与他同龄的男孩子忽地从里边涌到门口来向外好奇观看,并起哄地把那冲我甜笑的男孩一把推出门外,那男孩不好意思地赶快挤回去。
这条通道走到头,是圣殿山的西北角,圣殿山中心那圆顶清真寺庭院的西北角上有个穆斯林认为的“法版穹顶亭”,据说摩利亚山基石外露的部分在这个不起眼的穹顶下。这山在上古时期叫摩利亚山,亚伯拉罕曾在此献以撒为祭。以撒当时33岁,是天父上帝把自己的儿子耶稣放上十字架祭坛时候的年龄。穆斯林们认为亚伯拉罕献的是他们阿拉伯人的祖先以实玛利,从婢女夏甲生的那位儿子。《古兰经》也认可夏甲和以实玛利在以撒出生的时候遭到了驱逐,曾在旷野走迷。以实玛利比以撒整整大14岁。以撒在亚伯拉罕的身边长大,到了献子为祭的时候,以实玛利已在阿拉伯沙漠有了自己的生活,去找他回来献为祭,不现实也考验不出亚伯拉伯对神的忠心。总之,摩利亚山上的献祭是个重要事件,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视不已。因这块外露的摩利亚山基石,有考古学家认为那是圣殿的原址。它的位置正对着东墙的金门。如果金门正下方的地下就是圣城从前的东门遗址,那“法版穹顶亭”的位置就应该是原来圣殿的位置,因为从前的圣殿正对着东门。而装有法版的约柜在圣殿的至圣所里。
我们围绕圣殿山走了一圈,最后从圣殿山西北角的Ghawanima
Gate那门离开了圣殿山,由北墙外一路向东走到狮子门外,沿途又经过许多对游客来说可下不可上的门,包括早晨我们想要就近进入的Gate
of the Tribes,但是门口的一男一女两位以色列警察阻止了我们。
回望圣殿山,《圣经》的许多话就在嘴边。第三圣殿到了时候就会重建,神的时间表到了,人如何也拦阻不了。在神的时间到来之前,我们都需要静心等候,把自己交给神去建造。在神的眼里,再没有比人心更好的圣殿了!地上和地上的一切都要过去,再宏伟辉煌的建筑物也终将朽坏,惟有永恒的生命之主所建造的人,才可存到永远。
大卫说: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爱你的人必然兴旺!愿你城中平安!愿你宫中兴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缘故,我要说:愿平安在你中间!因耶和华──我们神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诗122:6-9)
摄影:七节,2016年2月28日,于以色列,耶路撒冷;
文字:时澜航,2017年5月11日,于加拿大,阿尔伯尼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