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哥华到温莎

标签:
温哥华温莎沿途旅游 |
分类: 北美洲笔记 |
2010年1月18日,我退掉在温哥华租住的房子,离开这座有着我们大波大澜的故事的城市。跟着他,从这里出发,去往温莎。
我们走的是加拿大1号公路。路上很静,没什么车辆和人。但路上有雪,有冰水,泥水在我们的高速行驶中飞溅起来,糊住了车灯,到夜里光线幽暗,看不清路,下车检查。

1月20日,路上的雾很大,车速降至每小时80到90公里。洗窗水也没了。我们来到Indian Head, Esso加油站,装上饮用水,想买车窗清洁液喷剂,这加油站里也卖完了。夜里11点,所有加油站全关了,加不到油,我们的汽车即将没油。站里一个年青人拿起自己的塑料桶过来给我们倒了一些油。12点钟来到Moosomin,几座汽车旅馆并立在路边,家家没人,叫不开门。我们驾着车往一座大楼前面开,以为是旅馆酒店,结果陷进雪里,40多分钟后才出来。到路边的一个Inn(客栈)那里,门开着,有人在厅里值班,说没空位了。一位中年女人帮我们打电话给另三家汽车旅馆,没人接,只好上路再走。1点半到达Virden,路边有家加油站,也关门。但这里总算有一家客栈能让我们住。叫开门,拿到钥匙,住宿费连税一共70加币。小广场上那一圈围过来的客房,只有两道门前停着车,像是都没人住的样子。开了门,两张大床,暖气很好。睡觉时已经两点半。他很快睡着,我还醒着。

那天早晨,我们10点钟才起床。店主来清洗圣诞节画在玻璃上的圣诞图案。洗掉后,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画了两颗相交的红心,说:“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appily married together."(没有什么事比快乐地呆在婚姻里更重要的)。
在Winnipeg,我开车的时候被警车跟上,叫停,向我们发出车太重的警告,给了一张黄纸。
我们改走100号加拿大环路(下半圆),走Winnipeg外围,让开交通繁忙的市区,进入林区。杉树林在路边。过了卡尔加里,开始到Winnipeg的三省大平原。
当我们再次停在一个加油站,我去上厕所时,他给我买一大杯巧克力。他说他在储蓄,一块一块地存进去喽!以前他不会关心人,只给自己买一杯咖啡。
1月22日下午5点半,我们到达了安省,岩石和湖区。刚刚路过的曼省号称是10万湖之省。
前几天有个夜晚我们刚过卡尔加里,住在一个广东人开的旅馆里,那位广东老太太说20年前这里很多中国人,现在很少了,太冷,都走了。她问我们为什么搬家?我们说温哥华太贵。她说多伦多便宜,点心才两块多。
Lake of
Woods,路从湖边盘旋而上,到岩石顶拐弯又有个圆形小转盘。这里只有一万五千人,比艾尔伯尼港的人还少。岩石路边有夜间防大角鹿的霓虹。
沿着Lake Superior开,大湖闪烁,时林时湖,景色大气干净,阳光明媚,难得的好天气。
6点钟到达白湖(White
River),只有一千人的小镇,在那里吃东西休息。那里号称加拿大最冷的地方,曾经最低零下75摄氏度,而我们去到那里时不过零下2摄氏度。继续东去的路,越走越黑,不见人影,天上有很亮的下弦月,繁星满天。10点钟到达北圣玛丽(Sault
Ste Marie),一个有七万五千人口的地方。沿路很多汽车旅馆和客栈,标价都在50到75加币。一路走下去,就看到To
USA(去往美国)的指示牌,于是临时决定过桥到美国,走美国的路直线去温莎。那美国的海关官员问一些常问的问题后又问他:Is she
your daughter?(那是你女儿吗?)他说:My
wife.(我妻子。)然后收了我们的护照,查车,通过。美加两国的国界桥,过桥费只有2.5美元,或2.9加币。美国这边也叫北圣玛丽(Sault
Ste Marie),只有几千人。
过桥进入美国后,沿75号州际路继续往南经过麦基诺大桥(Mackinac
Bridge),收了3.5美元的过桥费。夜里灯火辉煌,麦基诺大桥横贯南北,再往南,进入麦基诺城(Mackinac
City)。加油的时候,人都说这个城市里有冰球赛,旅馆可能都住满了,建议我们再往南开一阵去住宿。所以凌晨一点半我们才住下。
1月23日,我们在美国通电话与加拿大温莎订好的家庭旅馆,说下午两、三点钟就到达温莎。同样的一段路,走美国只要六、七个小时,走加拿大要12小时。昨晚在美国边防过关的时候,边防官员告诉我们说,加拿大的温莎特别安全,谋杀案2009全年只有三起。如今回顾那段从温哥华到温莎的路,很像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南所走的旷野天路,只是客观条件上,我们这段旷野路走得太舒服了。那时候,我们一点也没有向内看,不知道我们的里面跟当年的以色列人差不多,甚至比以色列人还糟。在温莎,当我们终于一步一步地走进那道大光里,再回首,怎能不叹服那冥冥中将我们带到温莎的某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