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4月3日
地点:北京长安大戏院
主演:魏春荣、邵峥、张鹏、王瑾、白晓君、海军
好像应该按照顺序来讲述,但我还是俗一下,从《牡丹亭》开始。
春荣专场4天,我去了3场,比原计划多一场,清明节那天没有去,应该的。
拍照的时候很带劲儿,回来整理照片很费劲。总体说来,专场举办地很成功,签售的场面也比想象中火爆许多。《牡丹亭》(2009年4月3日)是四场中最火爆的一场,上座率有95%以上,且长安加强了管理,开演前出门要发票根。2日的《关汉卿》我坐在二楼,看不到一楼的全貌,但二楼很空,两侧无观众,据巴乌称上座率只有五成,5号的《玉簪记》就我观察应该在六七成。
想起猴子和她亲爱的门子在《牡丹亭》开演前的一段对话(门子问她你是不是不懂情啊),猴子说她不能理解牡丹亭的故事,为何一个小姐能随随便便和一个陌生男人上床之类的,估计汤显祖听到原话会郁闷至极。这是第三次看北昆的牡丹亭,不知为何这么重要的演出他们连布景都不用了。其实这个“时弢版”《牡丹亭》(20世纪80年代创作)现在看来还是有些欠缺的,和原著的立意相差也较多,但更突出了“情”字。自“冥判”开始,杜丽娘一直满场飞地寻找她的“梦中之人”,而寻到后,她用一大段唱腔讲述自己如何为情而死,感动得柳梦梅恨不得也一头撞死和她同穴而寝。
“前生花未开先谢”
马少波改编版《西厢记》、时弢改编版《牡丹亭》和郭汉城、谭志湘改编版《琵琶记》,这三部戏被昆曲界称为马西厢、时牡丹和郭琵琶,是北昆的三出大戏,现在能演的只剩时牡丹了。
杜柳二人初见。这次布景全无,但满场都是这种绚丽诡异的灯光。

春荣专场签售,演出开始前

长安大戏院大厅




到处都是《月上海棠》


春荣的外套面料很亮,里面是水衣,太冷了。

开场。杜母:白晓君;杜父:海军。去掉了《闹学》,《延师》也基本没有,《训女》还好不像上次说删就删了。如果有迅速换装术,倒是建议训女之后春荣亲自来闹学。

春荣出场



马上进入“惊梦”


柳梦梅(邵峥 饰)出场


北昆众花神。大花神由张竹梅扮演。此时二人“那答儿讲话去”了~



梅影说春荣蹭桌子的动作比以前明显了,但我联想起张洵澎阿姨的,还是......

寻梦,守得个梅根相见...


没有〈写真〉,直接〈离魂〉


冥判(花判) 张鹏饰演花判,他是不是松香末又含少了
看到“花间四友”还是忍不住想笑,老觉得让〈出塞〉里的马夫装小蝴蝶太奇怪了。

无论哪个版本的《牡丹亭》,都最爱这一折

接下来杜丽娘和花判一直漫场飞





花间四友供她驱使,花神保留她精气不散肉身不腐

柳梦梅的〈拾叫〉也很简单,忘了是原来就这样还是为了突出春荣

女鬼来了



丽娘听到柳郎说“非梦中人不娶”瞬间的表情

“柳郎听我细说根节”
一开始柳梦梅还以天色晚为由拒绝年轻女子西窗夜话,后来发现是画中人立刻就改变态度了

“年方二八正当婚时节”

“情不断 神难灭 助我冲开这牢笼生死界”
二人定好为杜丽娘还魂
花判又上场了
“牡丹亭共证三生债”

复活一刹那,就像刚睡醒

“我和你死里逃生情似海”
柳梦梅赶紧来搀扶

“玉茗堂外好花开”
谢过花判、花神和石道姑,最后一幕

谢幕

前些日子翻出2年前买的陈士争版《牡丹亭》,当时年幼无知,什么也没觉得,今天再回过头去看,简直无法忍受。温宇航、钱熠,角儿是好角儿,可惜这戏实在是被糟蹋了。大鸭子在水上飘不说,剧中小姐狠命地脱衣服,才知道不是某小男首创。没有水袖,却还要做出那种动作,真让人难受,而且,大秧歌、莲花落、高跷杂技都上来了,最可怕的是“冥判”一折时,居然真弄出个黑白无常,还有两条倒立在木桶中晃动的带血的腿。并且折子与折子间剪辑切得非常突兀。那套盘是白牡丹百场演出时在北展剧场买的,当时售货员还骗我说这是快绝版的了,卖55元。但直到现在,网上还有卖的,才30多。
刚才在春荣论坛上看到一篇文章,写《牡丹亭》现场,不错。地址为:(http://www.chunrong.cn/bbs/viewthread.php?tid=525&extra=page%3D1)。现在也是挺怪的,喜欢摄影的特别多,只要资金富裕,肯定会弄个长枪短炮的到处拍摄。4天演出现场就有好多人,不一定知道这戏在讲什么,但是使劲拍。我旁边一位老大妈就是,弄了个佳能特专业的机子,演出前一直问“这戏是什么,谁演的,昆曲是什么?南昆好!”演出开始后的20分钟内,她一直在大声抱怨:“这些迟到的人真讨厌!要是音乐会才不会放他们进来呢!”“你们前边的,脑袋挡住我了!讨厌!”“你们的头不许动,影响我拍摄!”迟到的固然没有道理,但她这样大声喧哗还真不知谁更讨厌。
最后要感谢老胡的赠票,以及陪同观赏,期待再次皇家粮仓厅堂版之行。(不过据说皇家粮仓开始排厅堂版白蛇传了,其实玉簪记也行,4个人就够了。)
更多图片幻灯放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