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937、瓜埠山——南京六合火山遗迹(1)

标签:
转载 |
2005年曾在南京六合的桂子山看到令人震撼的石柱林,那会儿没做功课就去看,只是觉得一种强烈的不可思议。大自然有着怎样的能量,铸就这样的奇观!
后来上网一搜,呵呵:六合在亿万年前是火山活跃区,197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六合考察地质时,发现了火山口及石柱林。1983年在金牛山旁边的桂子山发现了大型石柱林。
桂子山石柱林是一千万年以前火山爆发、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在凝固成岩过程中,由本身收缩力作用而形成的柱状节理。
山体上石柱林立,排列紧密整齐。近看时,每根石柱高20—30米、直径约40—60厘米,横切面呈规则或不规则的五、六棱型,根根笔直挺拔,犹如利剑齐射苍穹,十分壮观。
整座山就像专门有人摆布过,竖满“木头”的大仓库,气势雄伟,景色之奇异,有如鬼斧劈就、神工铸成。
桂子山石柱林规模空前、世间罕见,比美国黄石公园、爱尔兰、冰岛以及我国福建漳州南淀岛等处的石柱林都要高大。
后来知道,那只是六合的火山遗迹之一,还有瓜埠山,是六合的另一火山遗迹,且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定为国家地质公园,想必一定比桂子山更壮观,周日前去。
因目前住在绕越公路附近,车行20多分钟便从长江四桥过了江:
下桥就到六合的龙袍镇,那里的蟹黄汤包很是诱人的,便先去百年老店老鸿园享用,再按打听好的线路,直接到瓜埠山。
店家老屋还在镇上老街,门店搬到新街上来,但人物、手艺依旧原版。
汤包做工精细,褶子在28~32个之间,蟹黄蟹肉加猪肉为馅儿,汁水多多,蟹味重重。前几年曾来过,稍嫌肥腻,这次感觉改进不少。
瓜埠山不远,很快就到,本以为路边会有醒目的标识,没想到如此简单一招牌,上半幅是几句介绍:观赏罕见的地质奇观,追踪火山喷发遗迹,揭开石柱林之谜,享受雨花石寻觅乐趣,体验登高望远寄情山水的震撼!
下半段则是地质公园酒楼广告:
路对面一高一矮俩石头,矮石头左上角刻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标,下面用不容易看清的金色中英文写着:瓜埠山景区位于六合南约10km瓜埠镇。景区是距今935万年喷发的一座火山。火山口内火山渣、大片的石柱林(熔岩石柱)、含雨花石的砂砾层均为珍贵的地质遗产。
向前行几步,几组显然与一般石头不一样的石柱俨然揭示了公园的主题。带着几分敬畏摸了摸它们,相隔935万年,我们能相会,是一种缘:
游客中心厅外围墙上挂着一些科普图,虽然岁月磨痕,不甚清晰,可我还是习惯性的都拍下来,这些是了解景区不可缺少的。当时来不及细细看,回来后慢慢琢磨,内容真不少。
p15写的较详细:瓜埠山景区位于六合城南约10km瓜埠镇,由南京主城经长江二桥、长江大桥车行40分钟可到达景区,交通便捷。
(那会儿还没有四桥)
景区是距今935万年喷发的一座火山,多年的采石场揭露出奇特的火山岩石景观,火山口内火山渣,大片的石柱林(熔岩石柱),含雨花石的砂砾岩层均为珍贵的地质遗产。
景区标志性的景观是由火山渣和熔岩石柱组成的“雄狮之塔”,堪与美国同类成因的“魔鬼之塔”相媲美,实属罕见。
景区原为一采石场,为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政府决定停止采石,建设公园,永续利用,造福于民。景区已建有入口广场/博物馆、游客中心、多功能厅和部分景点。火山石音乐广场、玛瑙涧、湖滨休闲等景区(点)将相继建成。
后面介绍的熔岩石柱的形成比较直观易懂:
再细看P17的说明,真是庆幸有人及时管了,要不然消失殆尽了:
六合国家地质公园的熔岩石柱成群分布,其面积之广,石柱排列方式之多样,是罕见的国家级地质遗迹。瓜埠山熔岩石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瓜埠山经多年采石已削去了山体的一大半。鉴于这一地质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科普价值、审美价值,经专家们呼吁,得到南京市政府罗志军等领导的重视实施抢救性保护,停止采石,使这一重要地质景观得到保存。现作为南京六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的一个景区。
网上介绍:六合多火山,有金牛山、灵岩山、马头山、桂子山等。
马头山彩色石柱林,错落有致,呈宫殿式石柱林大观园景象,在太阳照耀下还能形成七彩图案,别有情趣。
马头山尚未去过,要找时间去欣赏一下那七彩图案。
紧跟着本地的介绍是国际上的熔岩石柱奇观,当时只是拍下来:
回来一搜,呵呵,很有意思,P19那是上帝丢下的石头:
《世界奇妙自然奇观》这本书中一个篇章就是
“大地的面具:魔塔山—上帝丢下的石头”。传说上帝看见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太寂寞了,丢下一个小石子,落到地面立刻耸立出一座高而雄伟的山峰—魔塔山。
魔塔山从基座算起高度为264米,塔基直径305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顶端直径84米。这样的造型使得这个由一块整个的大花岗岩形成的山体,活脱脱成为一座造型精密的石塔。它被称为是“天雕玉柱”,又被印第安人冠以了“恶魔之塔”的名字。
它随着时间推移和阳光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早期的西部拓荒者曾把它当作路标。1977年,在美国电影《第三类接触》中,魔塔山成了外星人的太空船降落的地点。
地质学家认为,魔塔山形成于5000万年前。当时,地球深处的高温熔岩通过上层岩石缝隙涌出地表,其后慢慢冷却,并和周围的岩石凝固成一体;冷却时,岩块收缩,出现裂痕,形成多边石柱。
数百万年后,那堆凝结了的物质周围质软的岩石被侵蚀掉,一组多边石柱就慢慢显露出来。历经上百万年的风雨侵蚀,魔塔山像经过艺术家的斧砍刀削,被刻出许多奇特的凹槽条纹,似分裂又似黏在一起。
1893年,有个叫罗杰斯的牧场主和他的同伴一起,第一次开始攀登魔塔。他们用长约1米的木楔,一根一根地楔入岩石的裂缝中,做成了一架登顶木梯,终于登上了塔顶。
再搜几张魔塔PP,看得更直观:
同样北爱尔兰的巨人堤亦是壮观无比:
网上这样介绍:位于北爱尔兰的巨人堤由四万多根形成于一万五千年前的六边形玄武岩柱体组成,整个堤道在山脚下突兀而出,
卸几张PP共欣赏,真是匪夷所思:
台湾的澎湖、绿岛的熔岩石柱奇观,网上资料很少,没想到绿岛除了传奇的政治色彩之外,还有这样的自然奇观(加两张网络PP):
P31的漳州南淀岛,网上有不少介绍:
漳州南碇岛是一座椭球形的火山岛,全岛由柱状节理及其发育的墨绿色五角形或六角形石柱状玄武岩石林构成,密集排列的石柱像凝固的瀑布,又如梳理整齐的黛丝,垂挂入海,
数量有140万根之多,朝东北向扭动,形成一种风卷蹈海的韵律。当地称之为“发状石林”,也有人称之为“熔岩珊瑚”。远远望去,犹如镶嵌在蓝天碧海之中的一块墨玉。
这里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为巨大、密集的玄武岩石柱群,堪称世界级火山奇观。世上与此相类似的景致,近有一水相隔台湾的澎湖列岛,远有北爱尔兰海边的巨人岬,玄武岩石柱也仅仅不到四万根,而这里却竟然是数十倍之多。
祖国山河之壮美,只有想不到、没看到。
这里列为自然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太对口不过了,只是不知有多少孩子能有机会光临这里:
游客中心里的墙上还有几幅科普挂图,但自驾游挂在里面有点不伦不类:
科普图的下面凌乱的摆放着一些实物,可以证实雨花石产在砾石层,但我们看那些石头似乎只是普通的鹅卵石,与精美的雨花石相去甚远:
看过这些权当务虚吧,下篇去看瓜埠山的熔岩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