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物设计研究
传统造物设计研究·耧丁丽 曹娟
王欣欣(人文艺术学院2008级美术学班)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7
图8
图9
耧,又名“耧车、“耧犁”、“耩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用于播种的一种集开沟、下种、覆盖于一体的传统播种农具。自西汉赵过作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耧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和三脚最为普遍。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图1所示案例之耧为独脚耧,高119厘米,长170厘米,前宽33.2厘米,后宽88.5厘米,现藏于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
一、结构设计分析通常情况下,耧主要由耧提把、耧盘、耧杆、种仓、耧斗锤、引种管等部件组成(图2)。通常由硬木制成,所用木料均为我国北方常见的槐、榆、桑等硬木,以保证经久耐用。
耧提把:耧提把和耧盘相似,是一个框架平面结构,上设有两扶手,供扶耧者双手执扶用力。下有横木二三层和提把相接,以加强稳定性,便于扶耧者手提横木灵活掉转方向往返行耧。提把下端是引种管和耧脚,引种管中空,种子经此落入土中。
耧脚:耧脚被打造成三角形铁铧,与引种管结合在一起。(图2)耧脚以铁皮包裹,便于劳作时切割土壤。耧脚后部往往还用绳联系拖挂一块横木,前面播种,随后翻土覆盖,颇有“一条龙”流水线作业的味道。耧脚不仅能开沟,还能确定播种的行距。
耧辕:耧辕与引种管的最佳角度为60度至65度,以便于耧脚入地开沟。耧辕的主要功能在于掌握方向。案例之耧辕很长,约2米。为保持平衡,耧辕通常为同一块木料对剖制成,可拆装,便于搬运。
种仓:种仓用于临时储存种子,内部有耧斗锤(俗称“耧蛋子”)。(图4)工作时耧斗锤左右晃动,不停地搅拌种子,以保持种子均匀和引种管的流通。
二、工作原理分析耧斗分为两个格,大格用于盛放麦种,小格用于匀送,大小格之间有调节播种的活门相通,此门成为“耧门”,耧门通排种管的入口,称为“耧眼”,种粒由“耧眼”向下通到耧脚的足窍,将种粒播于铁耧脚所划开的浅沟内,系在耧腿后的托板腿即括土掩种。为了避免种粒塞堵耧门,一般在耧斗下方置一来回摆动的石质 “耧蛋子”,“耧蛋子”会在受力均匀的前提下来回敲打耧斗,使斗内种粒下播顺畅。
播种前需先调定耧门的大小。种仓由大仓和小仓构成,均呈斗形。大仓封底,小仓下接引种管,两仓连在一起,中间一壁之隔,大仓盛放种子,种子通过仓门流入小仓,再经引种管落入耧脚开出的沟槽。(图5)播种时,一人或多人(畜力)在前牵引着耧辕(拉力),耧脚的铁铧插入土壤(摩擦力和重力),行进时能像犁一样开出一条播种用的小沟;一人在后扶耧提把,控制耧柄的高低,推耧前行(推力),调节耧腿入土的深浅,同时摇动耧柄,使种子均匀地从耧腿下方的开口处流出,进入铁铧所开的土沟内。(图6、图7)有民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耧播种的场景:搬着两肩膀,使劲往下攮,左右大摇晃,忽忽往下淌。钢当钢当耧麦子,从南来了个“百岁子”。钢当钢当耧谷,从南来了个老虎。钢当钢当耧豆子,从南来了个老猴子。
三、延伸案例分析在我国北方农村,两脚耧最为常见。此外,也有独脚耧、三脚耧,甚至四脚耧。
(1)独角耧:主要用于套种作物。一般把几种农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独脚耧既有单体使用小耧,也有使用畜力的大耧。小独脚耧轻便简单灵巧,适合于小范围的播种。如图8所示案例即是使用畜力的独脚耧,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持,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大大提高了播种的效率。
(2)三脚耧:设有三个开沟器。(图9)播种时通常用畜力拉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四、相关文献记载关于耧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一世纪的《氾胜之书》。“大小麦”篇讲到,耧种的好处不只是覆土浅而均匀,容易出苗,也便于中耕锄草和培土。
东汉时期,崔寔《政论》记载,汉武帝时,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被后世视为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三国时期,耧的使用得以普及。《三国志·魏书·仓慈传》曾记载:“皇甫隆到 (敦煌),教作耧犁。”
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用“按”字表示专用播种农具为“按车”。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耧车除了改进为耧锄之外,还被改进用来施肥。《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均沿袭《农书》的说法,视“下粪耧种”为“近有创制”。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在“乃粒第一”篇中对耧种进行了翔实的描述:“凡北方厥土愤坊易解释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其服牛起土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
五、参考书目1.贾思勰:《齐民要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2.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1989年版。
3.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4.潘鲁生:《民间文化生态调查》,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5.潘鲁生:《家把什》,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