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六合“伊斯兰文化区”规模初现 有600多年的大殿和“新地标”宣礼塔

(2017-01-15 22:41:41)
2015年07月22日06:59 江南时报

  近日,位于南京六合区南门的伊斯兰文化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工程不仅修缮了拥有61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礼拜大殿,一座宣礼塔也拔地而起,成为南门的一块“新地标”,工程二期还将扩建达浦生纪念馆,介绍这位爱国人士的生平。为什么在六合南门打造伊斯兰文化区?记者从六合区伊斯兰教协会了解到,明朝开国名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人常泰曾在六合定居,当时常氏的宅邸就在这座南门清真寺的北侧,坊间将这座清真寺俗称为“常家清真寺”,而六合也是达浦生本人的家乡。如今,常氏、达氏是六合回民的两个“大姓”。

  江南时报记者 吕晶晶

  修缮好的清真寺礼拜大殿有600多年历史

  “这次一期工程修缮好的清真寺礼拜大殿,是六合区南门伊斯兰文化区目前留存的唯一一个不可移动文物。”六合区文广局文物科的林科长告诉记者,这座礼拜大殿属于南门清真寺,是明代所建的,距今已经有610多年的历史。

  六合区伊斯兰教协会的吕主任介绍,南门清真寺建造之初,占地约3000平方米,是六合最古老的清真寺。眼下只有礼拜大殿保存至今,但该寺原有的建筑自东向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大门、纱帽厅及南北厢房,第二部分是四合院风格的厅堂,第三部分才是建于明朝永乐二年的砖木结构礼拜大殿。

  “南门清真寺内四合院的南北厅大概在1926年创办‘葆真小学’,这所回民小学同时教汉文和伊斯兰知识,后来成了一所公办学校。”他说,一期工程主要修复了礼拜大殿。由于大殿紧靠滁河,施工方还将大殿的地基垫高,避免雨季被淹。如今,礼拜大殿旁新建了一座宣礼塔。据说,由于过去没有扩音设备,以往伊斯兰教的大型宗教场所一般都配有宣礼塔,每到做礼拜的时刻就会有人站在塔上通知人们前来。

  明朝大将常遇春的后人曾住在清真寺旁

  这座礼拜大殿是谁修建的?曾有学者提出一个观点,称南门清真寺是明朝开国名将“开平王”常遇春的后人所建,常遇春本人就是回族。记者就此观点联系上了六合区伊斯兰教简史的研究者、达氏宗亲会联络人达式洞先生。他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考证,常遇春应该就是回族人,而这座清真寺就在常遇春的孙子常泰宅邸的南侧,南门清真寺很有可能是皇帝连同宅邸赏赐给常泰的。

  “六合人说,这里的常氏是常遇春后代,民间俗称南门清真寺为‘常家清真寺’”,达式洞解释:“根据光绪年间重修的常氏家谱,常遇春的孙子常泰永乐年间任都督总兵,由于他年老功高,晚年被皇帝赐第江北养老,也就是在六合这边。六合古称棠邑,常泰也因此被称为‘迁棠祖’。”

  达式洞说,对于“南门清真寺是常遇春后人所建”的说法,历史上并没有第一手资料留下来。光绪年间重修的常氏家谱只提到常泰被“赐第江北养老”,其宅邸就在南门清真寺的北侧;而据调查,包括常泰在内的常家后人大多是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除了宅邸还需要专门的宗教场所。由此推断,常泰受赏的“赐第”很可能包括了常氏宅邸和南门清真寺。可惜的是,这座宅邸在解放后被拆,很多细节无从考证。

  常氏和达氏各占六合回民人口的1/3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名将,曾被朱元璋封为“开平王”,当年朱元璋正是在常遇春的辅佐之下在当时的南京建都,定名“应天府”,可以说和南京颇有渊源。其实,他的后人也和六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达式洞透露,六合区现有的1万多回民中,常氏就占了1/3。

  “对于常遇春是不是回族人,历史研究上是有争议的。”达式洞感慨,由于常氏家谱是光绪年间重修的,此前的内容散佚了,他们只能通过调查常氏后人加以佐证。据他们考证,常遇春三个儿子的后代都有回族人;而追溯到常氏本家,其后代也有相当数量的回民。由此他们判断,常遇春本人也应当是回族人。达式洞说:“虽然南门清真寺不一定是常遇春后人所建,常氏扎根六合后,也跟南京有了紧密的联系。”

  除了常氏,“达”也是六合回民的“大姓”,同样占当地回民的1/3左右。“这两个姓氏几乎没有汉化”,达式洞说,提到六合的达氏,就不得不提到中国著名的伊斯兰学者、教育家、民间外交家、社会活动家达浦生,他在1874年出生于原六合县清真街的一个阿訇之家。

  伊斯兰文化区将新建达浦生纪念馆

  达浦生原名达凤轩,是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誉的阿訇。20岁那年,他离家奔赴北京,师从牛街礼拜寺大伊玛目王浩然,25岁便返回故里六合任伊玛目(领拜人)。

  “他不仅出生、启蒙在南门清真寺附近,1899年还在长江路的清真寺里创办了六合县清真广益小学,办学6年。”六合区伊斯兰教协会的吕主任介绍,经过几次搬迁,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搬到了雄州镇的北门地区,名为“广益小学”,已经不再具有宗教性质。他说:“但在建校之初,这所学校是全国最早的一家既教汉语,又教伊斯兰文化的小学。”

  达浦生不仅致力于办学,更是一位爱国人士。1937年12月29日,达浦生自费赴中东及印度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埃及撰写了长达百页的《告全世界穆斯林同胞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呼吁全世界穆斯林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在这期间还募集资金购买医药用品支援抗日前线。

  2004年,六合南门附近建起了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达浦生纪念馆。据了解,达浦生纪念馆规划土地上的房屋还没有拆迁。建成后,这里将借达浦生的生平经历弘扬伊斯兰优秀文化。

  (原标题:南京六合“伊斯兰文化区”规模初现 有600多年的大殿和“新地标”宣礼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