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座寺 探访南京最古梵刹高座寺 印度王子为开山祖师 2014年03月31日 07:31&

探访南京最古梵刹高座寺 印度王子为开山祖师
2014年03月31日
07:31
来源:扬子晚报
http://y3.ifengimg.com/83155e0c5dd9e658/2014/0328/rdn_5335818fd2c1c.jpg
复建后的高座寺正门(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http://y3.ifengimg.com/83155e0c5dd9e658/2014/0328/rdn_5335818f98a11.jpg
云光法师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原标题:南京高座寺相传曾天降雨花开山祖师为印度王子
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的高座寺是南京最古的唯一现存的梵刹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高僧众多,文人墨客遍达十方,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今人已经无法目睹当年高座寺的盛况,但幸运的是,这座千年古刹于去年复建并开放。近日,南京市佛教协会詹天灵先生带着记者探访了修葺一新的高座寺,给记者讲述了高座寺曾发生过的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尘封往事。
高座寺小史
高座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名叫“甘露寺”。印度王子帛尸黎密多罗来高座寺。梁武帝时,宝志禅师在此住持,云光法师山巅说法讲经。宋代一度改称“永宁寺”。明代,高座寺分寺为二,西边仍为高座寺,东边为永宁寺。明洪武初年曾废,后建筑也大多毁于大火。明弘历年间动工复建,恢复了药师、净业两大殿以及东室、西堂、钟鼓楼、厨房等建筑。清末衰落。解放以后香火中断50多年。遗址曾先后作为招待所、雨花石苑。2002年、2009年,南京市政府对高座寺进行两次修缮。2011年恢复开放高座寺。
西晋年间初建甘露古寺
高座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公元307-312)之末,最初的名字叫“甘露寺”。源自建于西晋(公元265-316)年间的“甘露井”,因其水质清纯甘甜,被誉“甘露”。
1977年,在“甘露井”上方修建了一座“甘露井亭”。如今,“甘露亭”和“甘露井”保存完好,在高座寺放生池的南边。记者看到,现在的“甘露亭”内还竖着一块“乾隆御碑”。原来,清乾隆自1751年至1784年,六巡南京,曾多次到雨花台游览并题诗。
开山祖师是一位印度王子
还是西晋永嘉年间,甘露寺来了一位关键人物,他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印度王子,名叫帛尸黎密多罗。这位王子本来应当继承王位的,但是他主动让位于弟弟,自己选择了出家。这位印度王子就是高座寺的开山祖师,集密咒、梵呗、译经、讲法、苦行于一身,最早把密宗梵呗由金陵传播到全国。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帛尸黎密多罗天姿高朗,风神俊逸,为丞相王导等所敬。于是,他在甘露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渐渐的,名气越传越响,善男信女们也把“高座”约定俗成地渐为寺名。
历史:“雨花台”得名源于高座寺
相传,梁代(公元502-557)初年,梁武帝国师宝志禅师在此住持,有“云光法师”在此端坐山巅说法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不散,直至感应天上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称讲经高台处为“雨花台”。所以,先有高座寺后有雨花台。
此外,宝志禅师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高僧,民间流传甚广的那个整日摇着把破蒲扇、笑颠颠云游天下的济公,据说就是以他为原型,“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到了宋代,“高座寺”改称“永宁寺”。寺旁边有一汪泉水,南宋诗人陆游见泉水清澈见底、大旱不涸、其味清洌,名曰“江南第二泉”。今二泉之水虽枯,古之盛名犹存。现在来高座寺,“江南第二泉”当然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看点,可以看到泉水在静静流淌,陆游的雕像正惬意地坐在泉水边品茶。
照壁前“盘龙柱”能喷甘露
刚到寺门口,记者看到照壁前摆放了一座龙形石雕吉祥高座,椅背上方端坐着一尊菩萨。住持释达莲法师迎上来,他告诉我们,空椅寓意佛家的“舍”与“空”。释达莲法师说,坐上这个椅子,可以沾沾福气,每天有不少人来坐呢。椅旁两位小沙弥雕像双手合十,旁边还有茶碗,这是佛门最禅意的接待方式:请上座,请用茶。
紧靠石雕高座椅的是一根仿古“盘龙柱”,龙头高高抬起,威风得很。一按开关,龙头竟然可以喷出甘露来,5米的扬程跨度形成了一道龙形山门,寓意佛门龙象盛,香火万代延。更为宾客接风洗尘、沐手焚香。
33人历时3年绣出观音像
穿过山门,步入天王殿内,只见一尊汉白玉弥勒菩萨散发着圣洁的光彩,佛教护法神四大天王采用了独特的烙画工艺来表现,颇有新意。飞天像和金刚力士像并排摆着,飞天像看起来飘逸灵动,金刚力士被衬托得威武挺拔,整个殿堂壁闪金光,佛殿亦不显得小而局促,反而使人觉得威风八面。
从大佛殿出来,来到一个雅致的庭院,眼前是一个“观音应愿堂”,堂内敬供的是十字绣三十三观音像,每只手都清晰可辨,姿态各异。
释达莲法师说,十字绣三十三观音像的发起,有一个动人的故事。2008年农历六月十九,高座寺恭请陈德宁等居士在北京召集33位居士绣娘,依据台湾比丘尼依林法师所画,以终日素食、沐手焚香一句圣号绣一针的恭敬,通过三年坚持不懈,在2011年农历六月十九,终于完成了这33幅凝聚信仰与虔诚的高难度作品。
再现“云光说法、天降雨花”
整座寺庙的后花园叫“云光雨花院”,虽是最后来到的地方,但进入眼帘的是云光法师坐在讲经台前为众生讲解经中之王《大乘妙法莲花经》,身处高座俯视着整个寺庙的全貌。传说云光法师当年说法感动了上天,感应了诸佛以致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雨花台因此得名。
这布局透着精巧的心思,以院中园的方式设计云光法师讲经台,配合音响突出讲经意境,实景为雨花院墙,环顾四周,寺庙的墙壁采用了纯黄色雨花石瓷砖贴饰,一颗颗雨花石凹凸感强烈,营造了仿佛从天飘落的意境。
- 高座寺
- 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内
- 8:00至17:00
-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免费
- 妙高庄严殿、甘露井
- 西晋永嘉年间
- 灵山法师
目录
近代国学大师黄侃游历雨花台 为古刹高座寺写下一首精妙怀古词
2016年10月21日 12:35
来源:扬子晚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前我们介绍历史上关于南京的诗词,大多选材于古人作品。今天我们来看近代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先驱黄侃的一首词《小重山·二月二十五日寒食游高座寺》。高座寺是南京一座知名古刹,始建于西晋末年,见证了六朝时代,南京佛教文化从发展走向兴盛。
原标题:近代国学大师黄侃游历雨花台 为古刹高座寺写下一首精妙怀古词
http://p3.ifengimg.com/cmpp/2016/10/21/12/405ff31a-e6a3-4d46-8e26-f3f90ed98a5a_size117_w400_h286.jpg
高座寺旧影
资料图片
http://p0.ifengimg.com/cmpp/2016/10/21/12/a9363e8f-2ef4-472f-a8c5-73031fa4f615_size96_w400_h285.jpg
保存至今的高座寺甘露井
资料图片
此前我们介绍历史上关于南京的诗词,大多选材于古人作品。今天我们来看近代国学大师、辛亥革命先驱黄侃的一首词《小重山·二月二十五日寒食游高座寺》。高座寺是南京一座知名古刹,始建于西晋末年,见证了六朝时代,南京佛教文化从发展走向兴盛。
南艺人文学院 丁子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马脑冈头石径危。寂寞高座寺,掩禅扉。
种松几度旋成围。人何在,春物镇芳菲。
青史事多违。梅陵留庙祀,也崔巍。
野棠如雪落还飞。南朝梦,一例付斜晖。
——《小重山·二月二十五日寒食游高座寺》民国·黄侃
这首词的意思并不难懂。“马脑冈”指的就是盛产玛瑙般雨花石的雨花台,“梅陵”也是雨花台的古称。作者描述了当时雨花台的山岗荒凉一片,只留得古迹点点,引得游历者心中深深的怀古情思。
在雨花台众多古迹中,高座寺是年代较早的一个。它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历代高僧辈出,帛尸梨蜜多罗、云光法师、宝志禅师等都在此留下过足迹。其中帛尸梨蜜多罗,原为西域龟兹国的太子,把继承权让位于弟并出家为僧。两晋之间,帛氏来到南京,与王导等士族公卿结交。他在建康译出了《大孔雀明王神咒经》等密教经典,最早把密宗传到南京,这也是密宗第一次在中国传播。传说他说法时坐在高处,被尊称“高座道人”。帛氏圆寂后,就葬在雨花台,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建了高座寺。
相传帛尸梨蜜多罗性格清高,不学汉语,与东晋公卿交往要靠翻译,但因为自身才华与人格魅力,仍被当时政治、文化精英们仰慕。从这点上,黄侃与帛氏有几分相似。他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留下“与胡适辩文言、白话哪个更简洁”等经典逸事。
高座寺历史上屡毁屡建,2015年7月高座寺修葺一新后开放。目前大雄宝殿、斋堂、大寮、念佛堂、客堂等已完成修缮,多尊佛像已经基本到位,从山门往里,眼前呈现出明朗化的整体布局。而古高座寺的遗迹只保留有甘露井一口。1997年景区在甘露井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亭呈八角,秀亭空透,古朴典雅,别具一格。从下往上看,亭子顶部开有“天井”,与古井水面相辉映,形成“坐井观天”、“井天一色"”的独特景观。
■相关信息
诗意南京故址游活动预告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将再次启动“诗意南京故址游活动”,计划10月29日(周六),寻访“宁南线”,包括土桥镇、杨柳村、秣陵镇、无想山、永寿寺塔、上方村,沿途游历古迹名胜,解读相关诗词。报名咨询电话:18751876186(唐同学)。
丁子 张可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