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淳八景

(2015-12-05 22:41:50)

高淳八景 ①

2015-12-01 08:54:43   来源:《今日高淳》   评论:0 点击:16

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顿锐创修《高淳县志》。在这部县志中,他首次拟定推出“高淳八景”,对后世影响甚大。高淳虽地方不大,但山秀水美,景点颇多,足堪玩赏。顿锐拟定的“高淳八景”颇具代表性。高淳地界三分之一属水域,因此与水相关的景点有五处,即龙潭春涨、丹阳秋月、固城烟雨、石臼渔歌、官河夜泊。平原风景选择了一处,即东坝晴岚,山景亦仅一处,就是花山樵唱。此外,作为佛教氛围比较浓郁之地,他还选择了拥有四方宝塔的保圣寺的“保圣晨钟”。为了让读者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美景,本报现分两期为大家展现这片淳美的土地。

龙潭春涨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607746.jpg

《康熙高淳县志》高淳八景图之“龙潭春涨”

据《嘉靖高淳县志》,龙潭湾在“县西30里”。其得名与龙有关,《民国高淳县志》卷三即载:龙潭湾在龙潭河,其中有龙,干旱时节若有祈祷总很灵应。其后还有故事,说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有个叫邢迪吉的官员,在丹阳湖边监督老百姓修筑永丰圩。突然,西边的天上电闪雷鸣,暴雨随之而来。只见一条龙从天而降,贴着水面飞行,掀起巨浪冲刷着河堤两岸。龙在河里盘曲搅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河湾,故名龙潭湾。大概有龙光顾的地方属于风水宝地,邢迪吉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康熙高淳县志》卷二十五则记载了龙潭河的另外一个传闻,亦与龙相关:明万历十五年(1587),大水,龙潭河中有一根巨木,因有绿苔蒙覆其上,故首尾看不清晰。它忽而伸长数丈,忽而收缩如环,隐隐约约地看见它往返于数里之间。突然,从水面涌起的波浪,高于堤岸约2尺,大概也是龙一类的异物。因龙潭湾地处水阳江与运粮河交汇之地,每到春水猛涨季节,河面顿时开阔起来,于是河湖相连,浩渺汪洋,烟雾迷蒙,呈现一种奇幻而壮观的景象,形成著名的“龙潭春涨”。《光绪高淳县志》卷三即云:龙潭河在永丰圩之西,西岸即丹阳湖。春夏皖南山水下泻,一望汪洋,河湖莫辨。今“龙潭”地名、龙潭春涨的美景犹存,惜两岸垂柳、农家炊烟、沿河小舟不再,只有通过古代文人诗歌的描绘,人们才能遐想到这一消失了的磅礴壮阔、神奇迷离的图景。

丹阳秋月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607839.jpg

《康熙高淳县志》高淳八景图之“丹湖秋月”

丹阳秋月亦称丹湖秋月。丹阳即指丹阳湖,据历代《高淳县志》记载,丹阳湖是高淳域内3湖之一,在城西南30里,东接龙潭河,周回190余里(一说周回200余里或300余里),中流与安徽省当涂县分界。历史上的丹阳湖不仅水域宽广,而且风景如画,尤其是在秋天的夜晚,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际,浩渺的丹阳湖面,波平如镜,一轮明月高悬在宁静的丹阳湖上空,如银盘,如宝镜,月色如水,水如月色。这就是高淳八景中缥缈如梦的“丹湖秋月”。历史上,干凤、李斯佺、夏辑等文人都曾泛舟丹阳湖,留下许多吟诵丹湖秋月的诗篇。丹阳湖美景甚多,除《高淳县志》所列的“丹阳秋月”外,当涂人还专门为丹阳湖拟定了“丹阳八景”,分别是蒹葭霁雪、杨柳暗烟、荷花夏日(月)、云边落雁、沙上眠鸥、菱歌唱晚、渔笛吹晴、蓴菜秋风。然而自民国以来,由于泥沙不断淤积,特别是沿湖居民围湖垦田,目前丹阳湖仅剩18平方公里的姑溪河水道,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湖泊已经名存实亡,而令人神往的“丹阳秋月”美景更是定格在历代诗人的描绘中。

花山樵唱

花山在城东南40里,又有小花山在花山北1里,其主峰海拔139米,是与游子山齐名的高淳境内一座名山。花山长卧于固城湖畔,湖为山增色,山为湖添彩,清代高淳秀才胡齐佳曾撰花山何家大庙楹联:“大花山迤逦而来,势若长蛇,灵钟善地;小南湖生成入画,形同明镜,照透人心。”花山以玉泉寺和白牡丹而著名。山在陡峭处有流水下注,终年涓涓不息,状如碎玉,是曰“玉泉”。因在泉口建有佛寺一座,故称“玉泉寺”。在寺北“花岭”石缝中,古有白牡丹一株,三月开花,色皎如雪,乃系“高淳四宝”之一,并建有“花亭”“观花台”,花山也由此而得名。又因花山以杂树为主,秋来黄叶飘零,枯枝连天,颇适樵采,花山另一名闻遐迩的胜景便是樵夫的唱晚。那是在暮秋时节,沿着曲折的羊肠小道,穿过光秃的古藤虬枝,登上花山之巅极目远眺,群山环峙,湖水清寒。忽然看到一个白发老樵,肩担柴薪,踏着独特的山歌一路走来。或者那樵夫正在绝壁间樵采,砍伐声伴和着樵夫悠长的啸唱在山谷回响。这是何等惬意雅致的诗意场景。古来歌咏花山者,除写玉泉寺与白牡丹外,便以“樵唱”为题材的最多,所见有黄大源、干凤、韩仲孝、陈九龄、李斯佺等人的诗篇。由于炊煮方式的改变,今日花山樵夫身影虽然已经难觅,但在深秋时节,如果运气极佳,或许还能领略到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花山樵唱”。

东坝晴岚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607676.jpg

东坝坝头从西往东看胥河(1950年代)

明正德年间,知县顿锐拟定“高淳八景”,将“东坝晴岚”列入其中。

东坝即广通镇坝,而所谓“岚”乃指山林间的雾气。当时站在东坝坝头之上,向东南五里亭与下坝方向远眺,十里杏林,郁郁葱葱;回望西北,禅林山、游子山苍翠蓊郁;当中胥河流淌,绵延如练。河中梓潼阁点缀其间,小舟上下,白帆远影。太阳出来后,平坦的胥河河谷平原、莽莽的杏林、闪亮的河流、幽深的山谷和鳞次栉比的人家,全部平铺在眼前,开阔显豁,历历如画。地气慢慢地上升,整个画面蒸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远望去,呈现出淡淡的紫色。见此情景,不免让人浅斟低唱东坝晴岚之美。数百年来,刘弼、干凤、黄大源、李斯佺、梁钦等明清文人咏赞东坝晴岚的诗歌一直为人传诵不已。

部分图文摘自《高淳历史文化大成》

高淳八景 ②

2015-12-01 08:57:33   来源:《今日高淳》   评论:0 点击:12

“高淳八景”刊于明《正德高淳县志》以后,明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清顺治年间(1644-1661)又各修县志一次。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李斯佺5修县志,补入“魁岭苍松”“新桥柳浪”2景,凑成“高淳十景”,并各题诗1首,又在他所主编的康熙《高淳县志·艺文志》里开辟了一个包括十景诗在内的诗歌专栏。

顿锐创修的《高淳县志》虽已失传,但他拟定的“高淳八景”却被历代县志所遵奉,历代文人都曾以此为题作诗歌颂不已。历代县志中这种开列总结名胜的风气,对于扩大地方影响、宣传地方胜景、激发爱乡之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官河夜泊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950783.jpg

官溪河夕照

“官河夜泊”或称“官溪夜泊”。官河亦名官溪河、淳水,南依旧县城,自县南而西,环宾阳、望洋、迎熏、襟湖4门,东与固城湖相连,西经花犇冈,北入石臼湖,全长8.7公里,河面宽40-60米。官溪河两岸风景优美,沿堤绿杨如烟,烟树之间透露着白墙青瓦的老式民居,显得异常的清幽沉静。最美的还是夜景,一轮孤独的明月悬挂在冷瑟的夜空,湖面洒满凄清的月光,凫雁在远处的水田上起落飞翔,渔火连着村舍的灯火若隐若现,官溪河岸的客船则静静地泊在柳阴下。正德年间,“官溪夜泊”之所以成为高淳八景之一,除了河上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外,关键在于一个“泊”字。官溪河一头连着石臼湖与长江,一头连着固城湖。由此往北可以进长江,或者经运粮河过石臼湖走胭脂河,直达秦淮,驶向南京;往南渡过固城湖,经胥河,过宜兴,直下太湖。官溪河的东头恰好绕淳溪镇南面而过,这里是商船避风的理想场所,同时又因为傍着繁华的县城,也是上岸歇脚、做生意的好去处。除了历代县志上辑录的顿锐、夏辑、张垲、李斯佺等人歌咏“官河夜泊”的诗作外,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双塔《蓝氏家谱》也把“官河夜泊”列入蓝氏村居十景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

固城烟雨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951519.jpg

烟雨固城湖

高淳八景中的“固城烟雨”其实是指固城湖烟雨,固城湖在高淳之南,亦名小南湖、城西湖,因固城而得名。固城是南京地区最古老的城池之一,位于今固城湖畔,西濒浩瀚的古丹阳大泽,南有花山、秀山屏障,北依游子山、禅林山。《嘉靖高淳县志》卷一《山川》载:固城湖在“县西南5里,纵25里,横30里,北通石臼、丹阳二湖,中流本县与当涂并宁国府宣城县为界”。由于历代围垦,目前湖面已缩小到30.9平方公里,全湖悉属高淳。固城湖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风景秀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天朗气清之际,从湖上可以东望东坝,万船竟渡;南望花山,山峰重叠;环视湖岸,秀峰倒影;西望淳溪,七级浮屠犹如竹笋拔地,清新如画。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固城、游览固城湖,可谓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固城湖美景中最有特色、最为人推崇的要数那凄迷婉转的濛濛烟雨。每当细雨霏霏、烟横湖面,固城湖就显得浩渺一片,湖畔似雪的芦花因为细雨淋湿而无法绽放,夜晚荇菜与荷蕖的清香仿佛借着湖面上的渔火幽幽飘来。顿锐、吴斌南、邢瑁、夏维、李斯佺等人都有专门歌咏“固城烟雨”的诗篇传世。今日固城湖水域面积虽然较之从前大为缩小,但朦胧缥缈的“固城烟雨”风景依然,可观可赏。

石臼渔歌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951611.jpg

《康熙高淳县志》高淳八景图之“石臼渔歌”

石臼湖因外形酷似一只石臼而得名,原是古丹阳大泽的一部分。大约到了唐代,由于泥沙的不断自然淤积和人为大规模的围湖垦田,石臼湖才逐渐从丹阳湖里独立出来,其名最早出现在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一书中。据载:“石臼湖,在溧水县西南30里,西连丹阳湖,岸广160余里,北枕横山,东连禀邱山”,湖中“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明《嘉靖高淳县志》则称:石臼湖在高淳“县西20里,纵50余里,横40余里,西连丹阳湖,中流本县与当涂、溧水三分为界”。石臼湖因在高淳之北,故亦名北湖,至今仍分属于安徽的当涂县以及江苏的溧水、高淳两区。渔歌,即江河湖海之上渔民所唱的民歌。石臼湖美丽富饶,四周群山环绕,湖中所产鱼类甚多,银鱼、螃蟹、野鸭素称“三珍”,故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美誉。沿湖居民多赖捕鱼为生,捕鱼者舟楫往来,日夕则歌声四起,响彻湖滨,水影山光,相映一色。情景之妙,莫过于此。因之,高淳、溧水两区都将“石臼渔歌”(溧水叫“臼湖渔歌”)列入了各自的“古八景”之中。根据有关专家研究,明末清初,作为徽剧两大声腔之一的高拨子即出于应天府高淳县,该县为石臼湖、丹阳湖所环绕,湖中渔民多喜唱歌,撑船时随拨随唱,故名“拨子”。或称高淳人叫小船为“驳子”,“拨子”即“驳子”。又因这一曲牌出自高淳,故曰“高拨子”。明清时期,高淳、溧水两县黄大源、夏辑、吴斌南、吴宗礼、干凤、李斯佺、胡扬祖、卢文昭、严肇万、严长明等许多诗人都写过歌咏石臼湖渔歌的诗篇。1983年,在新评选的“金陵四十景”之中,“石臼渔歌”亦名列其中。

保圣晨钟

http://www.chunbao.net/uploadfile/2015/1201/20151201085951652.jpg

保圣寺塔园春色

“保圣晨钟”或称“保圣晓钟”,“保圣”者系指保圣寺。其寺位于旧城之西龙城山上,始建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原因山立名龙城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名为保圣寺。寺内以一座雄伟壮观的四方宝塔最为著名,此塔旧时被邑人列为“高淳四宝”之首,清同治年间高淳知

县杨福鼎曾经这样赞美说:“(保圣寺塔)地当巽位,形象坤元,有鹏池、爵垒、九龙、狮、象诸山,四围森萃,盖以石臼、固城映带左右,升高临下,气象万千,洵一方之伟观矣!”与塔齐名者便是那远离尘嚣、余音缭绕的钟声了,清道光年间双塔《蓝氏家谱》即称:保圣寺“宝殿雄伟,浮屠朗耀,实成胜境。其尤著者,则钟声敲动,震醒四方”。“保圣晨钟”能够成为“高淳八景”之一,固然与雄踞固城湖滨、一览淳邑美景的保圣寺塔有关,但主要可能还是因为佛寺钟声对于芸芸众生心灵的净化。人们希望保圣寺的晨钟可以唤起良知,可以告诫善恶,可以催人奋进。关于保圣寺及四方宝塔,历代文人所咏诗歌甚多,专门写保圣寺钟声的也有顿锐、夏辑、李斯佺、孔昭云等诗人。

咏高淳

新桥柳浪

清·李斯佺

长桥烟锁起岩城,杨柳依依水际平。

五树漫夸元亮宅,万株堪拟亚夫营。

柔条拍岸迷新涨,黛色满堤带晚晴。

何必灵和张绪美,风流斜照酒杯清。

魁岭苍松

清·李斯佺

苍松不辨何年植,但作龙吟虎啸声。

响落泮池芹藻冷,听残魁岭石泉清。

笙簧似奏钧天乐,鹳鹤应多午夜情。

我欲携琴来此坐,风归两袖自然轻。

部分图文摘自《高淳历史文化大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