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ting相关资料搜集整理

标签:
单车fitting杂谈 |
分类: 单车生活•比赛资讯 |
常用的簡單公式及基本設定,以身高170~180CM的車友為基礎,這可以幫你快速的找到較合適的設定
一、坐墊中心頂到BB中心的距離=跨下腿長*0.893(也有资料说是*0.885的)
二、上管有效長度=身高*0.305
三、曲柄保持水平時,踏板軸心垂線與膝蓋前緣的退縮距離約2~3公分
四、龍頭長度最佳範圍10~12公分
五、把手中心與坐墊中心頂的落差約4~8公分,大小與身長成正相關
六、曲柄腿長=跨下腿長*0.22
七、變把裝置時把手上的位置、把手的仰角,請參考原廠的建議
八、坐墊的安裝,建議為水平,如同坐在馬鞍上一般
九、卡片如何安裝在卡鞋之下?拇指球要與踏板軸心垂線切齊
十、立管高度=跨高*0.65
Fitting項目的中文翻譯
Seat tube
range c-c
立管bb到中
Seat tube range c-t
立管bb到頂
Top tube length
上管
Stem Length
龍頭長度
BB-Saddle Position
BB-坐墊頂中心高度
Saddle-Handlebar
座墊到車手把距離
Saddle Setback
座墊後移距離
(競賽型) The Competitive Fit
(綜合型) The Eddy Fit
(舒適型) The French Fit
Fitting machine
器材介紹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980082
這網站可按自己的身材做FITTING,做出自己的車子,各個角度
在還沒買車前就可做出自己的車看起來是什麼感覺
http://www.bikeforest.com/CAD/saddle_setback_dimension.php#
這是一位單車前輩說的話~可以參考
拿來運動健身的單車是一定要bike fitting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賣車的車店一定要具備bike fitting的能力,bike
fitting後也不是永一勞永逸,單車賣出後也要依車主騎乘的狀況及體能的進步而逐步微調.
初步的bike
fitting是有公式可依循的,入門的車友至少要買對車架的規格,然後從座墊開始設定自己的甜蜜點.從跨高到肩寬然後臂長來調整龍頭及把手.
網路上有關bike fitting的資料氾濫,入門車友切忌迷信以免失去騎車的樂趣.
這是一個警惕文~請注意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097779&p=1
按照我的身形應該騎乘什麼樣尺寸的公路車與我應該穿什麼樣合身的衣服有相同的看法。大多數想進入公路車的騎士在面對fitting時常常是一頭霧水,又或許店家建議、網路資料、試算程式,零零總總下的數據,總是讓自己對於公路車的尺寸心存懷疑下不了決定,因為即便是這樣的選車歷程騎上車又不一定這麼一回事,一趟騎乘下來面對肩頸、手腕、腰部、座骨也許都會痠痛。一趟旅程回家看看車子又質疑著自己當初的尺寸是不是出了問題,事後不管如何詢問大多得到的回答就是一、買錯尺寸二、換這換那花大錢三、你再適應看看吧。如果騎車騎成這樣我想是單車人的不幸呀!
公路車的尺寸fitting相較於其他單車車種為何相對的重要,主要在於下把位的騎乘改變了身體肌肉的運用而讓騎士們不適應以往登山車平把的姿勢,試想當您在使用下把位騎乘時身體是以哪一點為支點而是不是手腕與腰部及背部負擔了大部分的身體重量而你花多少時間在訓練這些肌肉呢?
但即便如此在人體騎乘單車三點分力於把手、座墊、踏板的原理是不會改變的,重要的是三點要分力騎乘才會舒服。
另外因為是下把騎乘,公路車"水平"上管的尺寸至關重要,或許大多數車廠還是對於立管的長度著墨,但不可否認的立管可藉由調整座管高低改變距離,而上管卻是固定也許可以藉由調整龍頭長度與坐墊前後距離來改變但是結果通常是不盡理想。
您可以看到上圖是一個標準的水平車架(水平車架顧名思義上管與地面水平,而壓縮車架的上管因為個家車廠對於自己的設計理念而成不同角度傾斜,在選擇這類車架須以"虛擬"水平上管來計算自己的需求)
下圖GIANT09 的車架即為典型壓縮車架
以這兩張圖看來"B"的距離是目前公路車fitting中讓大家最頭痛的問題因為包含龍頭與上管的距離而且重點是騎乘時你的雙手還要加一段手把的距離
這段B距離的變數包含一、您軀幹加上手長 二、您腰部的柔軟度
於是為了避免瞎子摸象,今天A車行說你騎52 明天B車行說54 fitting器材的出現就很重要
很可惜的在台灣公路車販賣者通常不太願意讓買方好好試騎,一則是公路車單價高,二則是單價高通常要訂車,換言之在現場是不會有實車的於是尺寸自己決定買錯責任自負,吾人以為真正負責的店家應該要給消費者一個正確的公路車尺寸決定,而不是以上述理由為藉口。不然說穿了就是不負責任的買賣,試想你賣給一位34腰的一件30腰的褲子那會怎樣
另外在公路車的fitting中值得一提的有兩個主題
一、手把的設定
手把的設定在於肩寬(手臂與身體軀幹連接處測量) 還有下圖中"p"距離 與"H
"距離的交互作用也會影響下把騎乘的舒適度,其中的角度牽涉到您在下把位的騎乘中是否可以順利的操控煞把,這常常關係到下坡騎乘的安全性,東方人的手掌較大寬,手指較短對於手把曲度的設定要注意,尤其東方女性小手更要根本解決手把問題,因為吾人是絕對不贊成下坡時使用上把位騎乘,那是在跟死神打交道呀!!
各位可以從上圖比較目前使用的手把再做設定,以作者的經驗來講FSA的小彎把在距離"H"這段的曲度較彎會比較貼近煞便把好拉煞車,在下坡時握住煞變把可以獲得較高的安全感,而上把位若使用飛機把扁平而非圓管,對於上把騎乘較舒適
二、座墊的尺寸
您會說公路車座墊也有尺寸嗎?
那是有的,正確的坐墊設定包含兩個要素一、個人座骨寬度 二、座墊長度 三、座墊與地面角度
1.個人座骨寬度: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座骨寬度不勝了解而隨便使用錯誤的坐墊尺寸將會得到過大不利加速、過小不能久坐的結果,解決方法是找一間GIANT車行裡面有賣
AELLY這款坐墊者會附隨一個套量椅,您只要將屁股往上一座起來後記憶海綿會留下兩個凹點,請自己量出兩凹點中心到中心間距離那就是您的座骨寬,依照這個數據選擇適合的公路車座墊即可。
2.座墊長度:這個部分較沒有問題 看個人喜好
3.座墊與地面角度
重要的關鍵
很多人因為怕痛將座墊前傾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作法,因為按照三點分力的原則,您將座墊前傾勢必會將力量轉往其他兩點而造成肌肉使用不均,而傷害其他肌肉,正確的方式應該與地面保持水平而且騎乘時不易滑動,如此不但可以保持踩踏姿勢正確更可以不易流失踩踏力量
Fit Calculator : DIY 公路车之Fitting
(身材与车架之搭配设定)
出处
( http://www.onthebike.net/Topic.aspx?BoardID=99&TopicID=831
)
================================================================
Fit Calculator 是个国外单车网站所设计的公路车 Fitting
之量测计算工具:
原网址 : http://www.competitivecyclist.co ...
IT_CALCULATOR_INTRO
先看首页的图 :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378cf545a081f67cca.jpg
第一頁是簡介及開始的介面.
使用這個Fitting計算工具需要八個與身材各部位有關之數據才能算出最佳之車架尺寸.
此8個數據在網頁第二頁會詳細說明.
此外, 要量測此8個數據, 必須有兩個人一起來丈量, 即有另一人協助丈量你的身材各部尺寸, 才會準確.
此外, 最好同一個數據量個兩三次以上再來平均, 會比較準確.
這8個數據提供得越準確, 算出來的車架各部尺寸的範圍, 也會越準確.
量得不準, 計算出來的結果當然就不準了. 所以8個數據的提供很重要.
以下範例及說明, 是以我自己量的數字來作下去, 因為沒有別人協助, 所以我量出的數據不太準確, 僅供講解說明用.
首先, 要開始量數據之前, 在首頁這頁面, 有兩個資料要提供, 如上圖在頁面的右邊 (紅框內) 點選性別 (例如圖示中, 我填的是Male. 男性),
以及用何種單位來計算 (有公分或英吋可選. 我選的是左邊的公分:centimeters).
點選完這兩個資訊後, 滑鼠按下右下角的 "Get Started" 就可以開始進入次一頁輸入8項資料.
第一个数字要输入的是 "胯下的长度"
. |
第二个数据要量的是 "Trunk"
(上身的长度)
可坐在椅子上, 背部紧靠墙壁. 然后测量从肩膀 (应是肩胛骨处) 到椅子
(屁股底部) 的长度.身体两边都要丈量. 量了之后再平均.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44b610efff90def1a1.jpg
第三个数据为 "Forearm"
"前臂" 仍然是坐姿身体紧靠着墙, 然后手掌握着圆柱形的物体 (如图示), 手臂尽量放低, 但前臂要往前与上臂呈约90度.然后测量从圆柱形物体的中心点 (即约握着的手的手指关节处), 到图示中那个前臂与上臂交接处的有骨头处(大约就是交接处的中心点).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46b27d9b35e0b48786.jpg |
第四个数据为 整个手臂. 仍然是坐姿身体紧靠着墙, 然后手掌握着圆柱形的物体, 让整个手臂与地面平行. 并试着不要让手臂往前顷. 确认手中握着的圆形物与手臂垂直. 然后找出臂膀上, 由肩膀往下延伸至臂膀的中心点之处. 测量至手握之圆形物中心点的距离, 即为第四个数据.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47213b1103bfbd05a9.jpg |
一样坐着紧靠墙壁. 确保股骨与地面平行且胫骨与地面垂直 (这是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就看图示吧. 反正就是坐正并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然后测量从墙壁到膝盖骨前端的距离, 即为第五个数据.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4817f8d3bef999a421.jpg
一样是坐着让小腿与地面垂直. 然后测量从膝盖上缘到地面的长度.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49e5341af518fd690d.jpg
笔直站立, 找到喉结下方有个 V字型的胸骨的凹处, 从这个V字型凹槽底部测量至地面的长度, 为第七个数据.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50441f8c3aa9daecab.jpg
这个就不多作说明了. 量身高时两脚应张开离约20cm.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5176802251507394be.jpg
这八个数据都输入之后, 按下最底下的 "Continue to next measurements" ,
就会到达下一页显示计算结果了. 八个数据输完之后就会跑到下一页, 即为适用之车架相关尺寸的结果. 此结果有七种数据, 每种数据它提供的则是一个范围值. 亦即可在此范围值内选择适合你的车架.例如下图为我的结果, 第一种数据显示的是 C to C 的范围, 第二种数据显示的是C to T的范围...等等. http://www.ibike.net.cn/bbs/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http://www.ibike.net.cn/bbs/attachments/month_1004/100406195439e962f16d2d56d6.jpg 分别解释一下这七种数据: 1. Seat tube range c-c : C to C 就是 Center to Center. 指的是坐管长度. 从BB轴心到座管与上管交界处的中心点的长度. 一般人在选车架时, 大多数人所引用的数据就是这个C to C 的长度. 此长度如果选得太短, 则上管也一定太短, 那就可能会造成握把太低而赋予颈部与背部太多压力. 2. Seat tube range c-t : C to T 即为 Center to Top. 指的是座管长度从从BB轴心到座管与上管交界处的上缘 (top)的长度.文中提到可乐果 (Colnago) 的车子是依据 C to T 的尺寸而非 C to C. 3. Top tube range : 此为上管长度. 从座管的中心点到头管的中心点的位置. 没有一个单独的车架数字比这个上管长度更重要的了. 所以, 如果不想拿太多数字来作选车依据, 只想拿一个数字的话, 那就拿这个上管数字就对了.要注意这个计算工具所量测的上管数字, 并不是实际的压缩车架的上管数字, 而是画一条 "假设线" , 这条线是与地面成平行的 (多数上管并非完全水平). 4. Stem 长度 (可能是龙头 / 车首 ). 龙头长度当然也很重要喽. 会关系到骑乘姿势与效率. 或是颈部背部的舒适度. 5. BB - Saddle position : 此为座管到座垫的长度. 从BB轴心到座垫上方的长度. 若要了解座垫大概离地多高比较适合, 此数据可参考. 6. Saddle - Handlebar : 此为座垫前缘到握把边缘 (接近座垫的那一边) 的长度. 这个数字与龙头的数字也有关. 这个数字的使用, 可以让你的重量不致于太前面或太往后.7. Saddle setback : 这是量测你的座垫要在BB之后多少长度, 从座垫的头 (鼻头) 吊一支铅垂 或是一条假想线往下到地面, 算出这条线是在BB轴心点之后几公分.这个数字的意义在于不让你坐得太前或太后, 导致出力不平均或不正确. 此外, 这一页的数据有三种版本, 各为 The Competitive Fit , The Eddy Fit, The Frenchh Fit.它的解释字句很多, 我也没看完, 所以就不赘述, 简单的说:The Competitive Fit 就是最现代的Fitting 数字. 也是最 "战" 的数字. 最有效率最利于速度的数字. 你如果要追求速度, 那选这个版本就对了.The Eddy Fit, 顾名思义, 就是车神 Eddy Merckx 年代的骑乘的车架之参考数字. 由于车架设计的演进, 当年 ("70以前一直到 '80之后) 的车架设计或许没有今日那么 "战" 了.这个Eddy Fit 就是如果你要舒服一点, 少一点点效率与速度的话, 可以选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选出来的车架尺寸, 颈部比较舒适, 握把一般也没有 Competitive Fit 那么低. 身体重心较为偏向座垫/踏板那边而不是前头握把. 不过这版本其实与Competitive Fit 的坐姿差异不大啦.The French Fit, 如果还想要更舒适一些, 就选 French Fit 了. 这个版本一般适用于长途旅行. 或者说它就是让颈部, 背部, 座椅更为舒适的一种设定.有些车友骑公路车会腰酸背痛的 (尤其是上了年纪像我这样的 ), 可以考虑选这个 French Fit 的设定. 以上就是依身体各部位量测出的数据来计算出适用之车架各部位的尺寸, DIY 的公路车 Fitting 就完成了. |
作者:rolf_racing
原文网址: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6&t=1092513
今天在看到有人在询问关于Fit Calculator不同模式的解说,想说刚好最近有爬过相关的文章,这篇文章有些内如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懂,如果没有正确的了解这些设定真正的目的,那么量身设定的意义就有点被枉费了,所以不才今天花了点时间,将相关介绍简单的翻译成中文贴出来与大家分享,有错误还请指正喔~
我以口语方式我简单的翻译一下而已,不是全照原文撰写喔:
这三种不同风格的量身都可以符合市面上某些款式的单车,但不完全要按照一样的规格去设定,而是要知道你要的是怎样的骑乘感,他们可以帮助你完成你要的骑乘感。
1.竞技设定:
之所以叫做竞技设定是因为这是我们建议的设定,我们发现我们的客户出的车辆大多是这样做,它有十足的攻击性,很适合竞赛与俱乐部联赛,经测量它有很好的身体伸展量,并且可在这个区域找到骑士的舒适区,多数的现代的单车,就像我们销售的竞赛用单车都是这样做,并且在销售目录上的图片也是使用这样的量身法去设定,但是这并不代表你骑的单车就必须要像这样设定。
想要看起来像专业骑士,就是这样设定,特色就是低骑姿,计时把般的骑姿可以将更多的体重放到手上,膝盖与踏板的比例强调出力与效率,它能够促使骑士去使用下把位,车架也是建议选择稍小的尺寸,事实上,在90年代登山车顶盛时期与近代的言教报告都把关键点放在空气力学的优势上,所以竞技设定已成为多数单车店使用的方法。
这样看来,谁不希望自己看起来与骑起来像个专业骑士?所以这样设定的车最好卖,但不一定适合你,因为它适合那些重视速度大过于舒适度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纯粹的竞技设定过于极端,即使它对于年轻的骑士与职业车手而言是可最有可行性的,对于那些喜爱短程,快速骑乘的人,并为那些人就会觉得这个设定很舒适。若你是期望就算在上把位骑姿也是很低的人,与大部分的巡航骑乘时间都握在煞变把上的人,当然你也需要有心理准备你要一直举高你的脖子来看路,而在这个设定中,选择短而深(reach)的把型(我个人认为像FSA的新型小燕把就符合这个要求)将有助于你推把转跨的动作(这个动作对于高落差设定的车来说真的很重要喔)。
竞技设定的骑姿紧凑,胸部与背部必须放平,所以高落差是必须的。坐椅到把手的落差,有时高达10厘米以上。
2.Eddy的设定
很多人觉得竞技设定很理想。但是,对于竞技设定过于强调空气动力学与过于攻击性和不舒适感感到不适应,那么Eddy的设定就是他们的理想选择。这个设定是Eddy Marckx对于车辆设定的看法,这位单车好手称霸公路车赛事的时间长达70年代到80年代之久(也是我喜欢的车手之一)。
在这股Eddy的风格里,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Eddy, Bernard, and Guiseppe 都是非常,非常快的选手(何只快,应该是伟大)!在他们的时代里彻底的改变了一切---不仅是看起来,也连带那时代的单车潮流与骑士的骑乘风格都深受他的影响。Eddy的设定原则其实很简单,如何创造出舒适兼具良好的出力与效率。
Eddy的设定强调减少落差,你会发现在标准车架(包含压缩车架)上,落差较小,一般来说这个设定会要求你选择比标准大上2-3公分的车架,但是以今日注重空气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定无疑会减低你的速度,效率与出力。
与竞技设定相比有几点不同,较低的落差与较舒适的颈部角度,且可将较多的体重比例分配给坐椅与踏板,以及膝盖位置通常都会比踏板轴心位置后退一点点(而不是膝盖超过踏板轴心,为了增加一点力量) 。竞技设定与Eddy设定相比较,结果会有微妙的转变,更舒适。与颈部和肩部比较容易适应,但不适合竞赛与计时赛或俱乐部联赛。
我们这里调整的基础是以“尺寸稍大”的车架为准,在去调整龙头长度以达到最适当的平衡与比例,并合理的状况下选择最大限度的车架。这一立场下,您可以有较少的落差与减少颈部和背部的伸展,并且鼓励你使用低把位长时间骑乘。Eddy设定适合一般骑乘,坐椅/把手的落差只有少许几公分。
3.法式设定
这个设定命名是因为它深受公路耐力赛,如brevet rides与randonneuring,不过,法是设定不仅是有关旅行骑乘,长乘骑乘,甚至骑乘很长程的直线路程。这个设定是以限度内能获得最大的车架为主要立场,可以提供更更舒适的颈部,背部,及坐姿。
虽然竞技设定在正常范围选择最小的车架而Eddy设定则稍微加大了尺寸与提高了上把位,法式设定在让正常范围内选择最大的车架。虽然这是传统观念的传承-事实上,却也是我们主张的三个设定方法中最不常用的设定-但是它仍然是一些骑单车界最有经验与智慧的设计师所提倡的,希望骑士能够快速和长距离的骑乘中一个理想的舒适设定。
这适合具有高车头(包含长头管或是就长的前叉上管),把手与坐垫的落差是非常接近水平的,有利于骑士寻找舒缓颈部和背部压力的姿势,这是长时间骑乘者喜欢的,而不是看起来有攻击性的职业选手骑姿。与Eddy设定比较起来,骑士的重心更为后移和稍微直立,在这个设定的下把位高度可能才指示竞技设定中的变把位高度而已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是现代的自行车比赛中有意义的设定,但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到,法式设定产生的传懂大尺寸单车在某些时候的实用性是超越最先进的比赛单车的。
增加车架大小与提高把手且没有切短前叉上管与减少垫片,才能维持正常的坐舱长度,膝盖到踏板的动态设定是很重要的。重点是要记住,随着车架越来越大但坐舱长度仍然只能一样长。这意味着,不影响坐舱长度下的大车架是正确的,因为可以使把手上升以减少落差,注意总座舱长度才识正确的观念。
这个设定是给想要舒适与超长程骑乘的骑士,但是请注意:法式设定是不管立管高度的(就是跨在立管上双脚着地那种姿势),因为法式设定学说认为这个数据影响很小,且可以用压缩车架来解决这问题。
当然,法式设定也适用于传统水平车架,举例来说,同一个人以竞技设定算出来需要骑乘55到56公分的车架,换用法式设定可能须要换到59到60公分的车架,当然法式设定不是为了单车界的时尚而生,但是他们确实是追求一种优雅,人车比例适当且如梦幻般的骑乘感受(还真是法式浪漫呢,干脆穿LANVIN西装背LV骑好了)。
Preface
此篇文章屬於討論性質,不要看得太正式,若有任何疏失,希望各位師兄不吝指教。資料來源是各書籍文件
(發行成冊的,不是網路文章),還有小弟的Blog舊資料,以及我最近幾年的親身體驗
(但我不是選手,所以感覺沒那麼靈敏,有人連2mm都能感覺),此篇文章乃全新創作,我相信更有系統,更「淺入深出」。
關於Fitting的網路文章,謬誤頗多,最常聽見的兩個謠言,(1) 手肘頂著坐墊,指尖要剛好碰到車手把後端,以及
(2)坐在車上,鼻尖的鉛垂線要剛好通過Headset頂蓋的螺絲,我認為都毫無根據,搞Fitting沒有公式,一切都因人因車架而異。
Part 1: Who needs
fitting?
成車例如Giant是以XS,S,M,L,XL五個級距來分尺寸,你至少要
(1)
知道自己該買哪個尺寸,(2)一個尺寸適合那麼多人,買了以後還要微調,微調可以用0.5cm為一單位。再如Colnago的水平車架,一公分就是一個尺寸,對很多人來說,假設身高176cm,恐怕連該買53或54都不知道。
所以呢,知道身體的各部分比例,可以幫助你 (1) 選購單車,(2) 微調座艙空間。每個人都需要Bike
Fitting,而無論是成車或自選零件組車,也都需要Bike Fitting。
註:如果有專業的Fitting Service,那就相信Fitting cycle吧,本篇文章是為了DIY所寫。
Part 2: Frame
size
車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鑽石型車架,上管幾乎水平,目前僅剩公路車可見;另一類是壓縮設計
(上管從頭開始向尾傾斜下降),乃當前設計主流,公路車或登山車都很常見。
關於車架的尺寸如何定義,不論是水平上管或壓縮車架,都可略分類為兩個標示系統,一為C-C,一為C-T。兩系統都從五通中心點沿著立管往上量,前者量到立管銜接上管的中心點,後者量到立管頂端;兩個系統都很常見,所以看尺寸時,要先搞清楚是哪裡量到哪裡。
隨著壓縮車架,甚至是摺疊車的風行,坐桿(Seatpost)
已經視為車架立管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胯下安全距離」(曾經是挑選車架的唯一依據)
已經不如「水平上管長」來得重要,以下開始詳細介紹。
Part 3:
Measurement
寫在量身之前,有三個著名網站利用程式換算車架尺寸,在此先列出:
A. 量身
1. www.competitivecyclist.com
2. www.wrenchscience.com
3. www.zinncycles.com
注意:這些網站會得出兩個結果,(1) 你適合的座艙空間,(2)
你適合的車架尺寸,基本上我認為可信,頗為準確,但是請注意,如果建議值是「理想的競賽騎姿」,則通常需要「選手的柔軟度」才能配合,新手不可能一步登天,所以縮小半吋到一吋是可以理解的做法。
B. 下半身
胯長
穿著騎車用的薄襪子,雙足分開N公分 (N請參考上述連結),用建築裝潢的水平尺,測量胯長。注意,腳不要彎。
胯長決定車架尺寸
胯長減27.5到32公分就是適合的車架C-T尺寸,此間範圍很大,水平設計的公路車,只要胯部離上管至少有一英吋
(2.54公分) 即可,壓縮設計的登山車至少要有四英吋,其他的留給上管長度調整。
C. 上半身
胯長加軀幹長
腳張開不變,想辦法測量左右兩鎖骨的中間距離地面有高多。注意,背不要駝。
D. 軀幹長
「胯長加軀幹長」減去「胯長」,即為「軀幹長」,此數值用來決定上管長度。
E.
臂長
肘打直,測量肩峰關節到腕關節的距離,此數值用來決定上管長度。
Part 4:
Adjustment
寫在調整座艙空間之前,有兩個著名網站提供正確觀念,歡迎繼續補充:
A. 座艙調整
1. www.abcc.co.uk/Articles/roadbike1.html
2. www.peterwhitecycles.com/fitting.htm
B.
下半身
坐墊高度
三個方法:(1) 選好踏板,穿好車鞋,坐在車上直接調整,腳踩到下死點時,足部應呈水平狀態,而膝關節打直,臀部不可晃動。(2)
胯長乘以1.09,從踏板軸心 (下死點) 量到坐墊 (sweet point) 頂面。(3)胯長乘以0.865
(也有一說是0.883),從五通中心量到坐墊 (sweetpoint)
頂面,後兩個方法要考慮卡踏的高度問題以及鞋底板的厚度問題。
註:sweet point就是坐起來最舒服的那一點,每個坐墊不同。
坐墊後傾量 (Setback)
市售品大致分為Zero (0cm) setback和1inch
(2.5cm) setback兩類,先前後移動坐墊的Sweet
point,移到不能再移,才考慮換坐桿。測量時,先將曲柄擺至水平狀態,然後檢查膝蓋骨前緣與踏板軸心的相對位置。(1)
膝蓋骨前緣的鉛垂線如果通過曲柄末端,代表膝關節的旋轉中心比踏板的旋轉中心還要前面,有利高迴轉數踩踏;(2)
膝蓋骨前緣的鉛垂線如果切齊踏板軸心,有助高力量輸出。新手可設定為後者。
C. 上半身
上管長
上管長度比立管長度更重要,身短腳長人士
(例如我),只能選小尺寸的車架,上管才不致太長,再利用坐桿補償車架立管。前面量出來的「軀幹長」加「手臂長」乘以0.47到0.485就是車架上管的建議長度
(註)。舒服的騎用0.47,比賽用0.485。
註:此處指水平長度,壓縮車架請查閱原廠目錄,應該會提供換算值。
龍頭長
「軀幹長」加「手臂長」乘以0.09到0.11就是龍頭的建議長度,舒服的騎用0.09,比賽用0.11。實際長度還要依感覺調整。
Overall Reach
Overall Reach (有效總長) =
上管長+龍頭長+手把長,公路車的彎把還有7或8公分的前伸量,而登山車的後掠把反而是向後退1到2公分。
量身網站都會提供專屬每個人的Overall Reach建議值,此處不重複;基本上,Overall
Reach愈長,上半身愈趴,適合比賽;反之愈短,適合休閒騎乘。要改變Overall
Reach,不可以用坐墊,坐墊決定膝關節與踏板軸心的相對位置,所以只能更換不同長度的龍頭。
Saddle-BarDrop
先測量椅面Sweet
point到地面的高度,再測量手把頂端到地面的高度,兩者相減就是坐墊與車手把的落差。此落差完全因人而異,落差愈大,風阻愈低,但是背部壓力大;落差小,風阻大,但是背部相對舒服。新手可將落差設在5公分,選手可將落差設在10公分;完全沒有落差,甚至是手把高過坐墊,不好出力。
Part 5: Other
Parameters
A. Toe-tip
overlap
公路車有一問題,就是腳尖在轉彎時容易與前輪重疊;選購成車時,要注意腳尖絕不可與前輪重疊。
B. 曲柄長度
謠言太多,請親身實驗;記得要配合坐桿的後傾量,牽一髮動全身。
[後記]
1. 雖然人體彈性很大,但總不至於連基本的 Fitting
都不做,買鞋都要試穿了,買車還不能試騎?
2. 這篇文章實在很淺,如果想知道身高 176cm 該買 53 或 54,還是去付費找專業的 Fitting Service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