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岛行:转型之痛 [图]

标签:
台湾行经济转型生存发展张江高科 |
分类: 感悟人生 |
提示:2013年暑期台湾行,始自台北,先沿西海岸南下,经历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到达垦丁,再沿东海岸北上,经过台东、花莲,回到台北;虽说是走马观花般的,但总体上对台湾有了个直观印象,包括台湾经济,不妨再聊一下台湾20多年的经济转型……
从台北桃园机场出来,沿途傍晚街景多少有些“低调”。第二天早起街头溜达,感觉环境及素质相当不错的;
但台北市内游时,感觉到的是低调、祥和,整体建筑大都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隐隐好象只有作为地标建筑的“101大厦”在捍卫着台北都市现代化气息,就连101周边建筑也有些陈旧的不大协调,也许如导游所言,土地私人化是一个可能原因。
后面几天的所到各大城市也大体呈现同样的景致,各地的环境、环保、民众素质真不错,据导游说比以前提升很多了;作为经济最外表观的市政、市容建筑工程新的不多,多是略有些年头的。
到高雄时已经是傍晚,领略了港湾风光和城市的夜景,相当现代化的城市和街景体现着国际大都市气息;
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时,高雄港鼎盛时曾世界第4货运港,目前仍排在12、13,却多少反映台湾当前经济转型的纠结……
行程中听到较多的也是台湾企业的转型话题,但对台湾高科技更多印象仍然集中于电子行业,有着浓厚“代工”的影子,郭台铭和富士康、华硕、宏碁、HTC等,虽然其中大多数企业已经努力摆脱代工自创品牌,但创新力明显不够。除电子外的高科技、生化工程(也就是我们说是的“生物工程”)也提到了,甚至还去体验相关产品,总体仍然处于创业和发展中;所以感觉台湾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高科技转型期,二十多年了并不成功。
其实,整体上并不大意外,或者说这次本就是想顺便感受一下台湾经济转型的。毕竟多年前就关注着台湾股市那非同寻常的近三十年无方向的波动,严格说应该是熊市调整。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东亚模式”,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时是台湾以出口导向型经济鼎盛期,也将台湾股市推向了辉煌顶峰(12682点),其后出现崩盘、修复,进而是二十多年的来回波动,根本无法创出新高;如果是对应是台湾经济高科技大转型仍然没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感言:
台湾经济,乃至当年的“亚洲四小龙”,用了20多年转型目前仍然没有突破,可见经济转型的艰难;那么,无论体量、复杂程度都大得多的中国国内目前正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轻言“一蹴而就”吗?我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才看到经济成果,那么未来的国内经济转型需要多长时间呢?这里大胆猜想一下,国内这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如果要真正见成效,快则15年,长则30年。
经济转型说点轻点是变革,说的重点是革命,新旧经济及企业间为了生存的博弈是血腥的;那么A股又有多少企业能在转型存活下来,而披着所谓的新经济、高科技美丽外衣的中小板创业板中又有几家能真正发展起来呢?也许用不着多少时间,这里的大多数所谓高新企业将会为生存苟活而奔波!
海洋中的小鱼结成群保证的是种群生存,同样的,国家在经济转型中关注的也是(新兴、高科技)产业群的整体,不会计较某一企业的生死。那么,目前对于中小、创业板个股的群体疯狂只能算是烧钱赌博,况且目前中小板、创业板中真正的高科技含量并不多,更多的是披着一层新经济外衣的夕阳企业罢了,却如此高的估值,恐怕大多数不会比2007年那波所谓蓝筹股疯狂的结局好到哪儿去,甚至更惨,因为蓝筹股背靠大树啊!
闲话:
未来经济转型的残酷恐怕远超想象,企业的生存将是头等大事,毕竟只要活下来的才有可能发展。开个玩笑,也许未来A股会在某个时间点上极度关注上市公司的生存状况,甚至以此炒作的,当然会换个“动听”名字。
这里再娱乐另一个股:
600895张江高科,行情肯定不是现在;但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三大主导产业,均受到政策利好的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和软件产业均属于经济转型方向,关键是园区聚集众多创业企业,而且张江高科以多种方式直接和间接(创股基金)参股其中很多优秀公司,理论上形成了鱼群效应,将来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迟早会显现优势的;而且公司的的生存条件不错;当然,还有不少其它资产,也许同样还要等待公司治理的转变和公司运营的转变吧……
上篇:《台湾环岛行:好树慢慢长方能成材 [图] 》(2013-08-08 14: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