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就只做一碗汤的启示
(2011-12-22 22:38:01)
标签:
一辈子一碗汤港股生物医药 |
分类: 投资理念 |
一辈子就只做一碗汤的启示
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
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
有一天早上,因为我起床晚了,只好来到张记的豆腐店。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板走过来,笑着问我豆腐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味道还行,就是豆腐有点软。”老板笑了笑,竟有几分满意的样子。我说:“你怎么不学学潘记呢?”老板看着我说:“学他什么呀?”我说:“把豆腐做得结实一点呀!”老板反问我:“我为什么要学他呢?”沉思了一下,老板自我解释说:“我知道了,你是说,来我这边吃豆腐的人少,是吗?”我点点头。老板建议我两个月以后再来,看看是不是会有变化。
大概一个多月后,张记的门前居然真的排起了长队。我很好奇,也排队买了一碗,看看碗里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汤汁,和以前没什么两样,吃起来,也是从前的味道。老板脸上仍然挂着憨厚的笑,我也笑着问:“能告诉我这其中的秘诀吗?”老板说:“其实,我和潘记的老板是师兄弟。”我有些惊讶:“那你们做的豆腐不一样呀?”老板说:“是不一样。我师兄--潘记做的豆腐确实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汤是加入好几种骨头,再配上调料,再经过12个小时熬制而成,师兄在这方面就不如我了。”见我还有些不解,老板继续解释:“这是我师傅特意传授给我们的。师傅说,生意要想长远,就必须有自己的特长。师傅还告诉我们,‘吃’的生意最难做,因为众口难调,人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经常吃也会烦,因此师傅传给我们不同手艺。这样,人们吃腻了我师兄的豆腐,就会到我这里来喝汤。时间长了,人们还会回到我师兄那里。再过一段时间,人们又会来我这里。这样,我们师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较长远地做下去,并且互不影响。”我试探地问:“你难道就不想跟师兄学做豆腐么?”老板却说:“师傅告诉我们,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时候,你想样样精,结果样样差。”
闲话:也许是自己一根筋吧,一直钟情于生物医药行业,但国内股市的生物医药股票都已经是鸡犬升天,考虑到个人的承受能力实在无法品味了,只好换家“馆子”了……今天收盘后(香港市场)与对面同事说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将想买的(港股生物医药)都买了点压底仓了”;可惜他不炒股,不过人家一语中的“怕是出不来了吧”。这到也是实情,折腾了一个多月,才“钓”到的,不容易啊,可以想见交易的清淡,有几只股居然连续十几天没有成交记录!不过我很满意了,毕竟是自己相中的嘛,算是打了点底吧,价高的不到2港元,低的才2毛,但其中的大部分市盈率才几倍,关键都是生物医药类公司,特别是其中有几个研发类生物公司,从干细胞、蛋白工程、组织工程到单克隆抗体,算是风险投资吧!
注:今天对于重庆啤酒的特停只能用无语形容,这就是我们生存的股市环境:重庆啤酒的局中局的精彩就在于一直需要猜测,更“绝妙的”在于环环相扣,甚至是选在今晚这个天量开板后的再跌停的的巧妙时间点上公布的特停。只好无奈的选择安静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