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类药物市场前景广阔 本土企业任重道远
(2010-11-05 15:40:58)
标签:
多肽类药物艾塞那肽长春百克长春高新 |
分类: 基因生物资料 |
来源:中国医药报
“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活性多肽产业前景灿烂。这次大会专门举办了多肽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就是想让国内医药行业充分重视多肽类药物,不错过发展良机。”日前,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峰会上,中肽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湘指出,在过去10年里,多肽类药物的商业利益一路上升,多肽类药物将成为国际医药市场上一大类重要产品,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全球市场增长迅猛
何谓多肽类药物?按国际药学界通行的分类法,凡氨基酸分子的数量大于100的药物均属于蛋白质类(其中包括人们所共知的胰岛素、生长素、干扰素等),而氨基酸分子的数量在100个以下的药品属于多肽类。河南强生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俊仪介绍说,过去10多年来,由于全新化学结构新药开发难度愈来愈大,投入费用逐年增高,如抗生素在最近40年里没有经典的产品出现,科学家们逐渐将目光转向活性肽类多肽药物的开发。可以预见,多肽类药物将成为传统抗生素的取代者。
多肽类药物的优势是:它属于蛋白类药物,来源于自然,生物活性高,在人体内不结存,无副作用。其劣势是在体内降解快,稳定性低,给药途径有限制,水溶性较差,生产成本高。李湘介绍说,多肽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抗肿瘤、促进创伤面愈合等多种生物学特性,尤其是替代广谱高效抗菌药的开发潜力巨大。
“上世纪90年代是国际多肽类药物研发低迷期。当时,过高的生产成本严重制约着多肽类药物的发展。”李湘表示,由于合成技术的复杂性,用于肽类原料药的试剂成本都非常高,通常情况下其合成需要数十步,甚至上百步化学反应,且有繁琐的高效液相纯化过程,对设备的和员工的技术要求也非常苛刻。另外,肽类药物原料药的生产规模对成本影响很大,规模越大,成本越小。诸多因素导致最终产品价格高昂,有些产品甚至每克价格高达数千美元。同时,多肽类药物研发风险大,合成技术要求高,即使产品可以审批下来,但在生产环节,因为工艺等各方面原因,产品纯度达不到要求,导致产品无法上市销售。
近10年来,相关技术迅猛发展,生产成本问题已经解决,多肽类药物生产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主管张连山指出,合成体、净化和液态联用等技术推动了多肽类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很多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正全力以赴地向该领域进军。在跨国制药企业中,罗氏公司和礼来公司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礼来制药公司治疗糖尿病的多肽药物优泌乐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
“据统计,目前多肽类药物的销售已占整个国际药物市场2%的份额,约为190亿美元。”李湘指出,至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已发现的天然多肽类生理物质已有数万种之多,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生殖、肿瘤病变、神经激素传递质及免疫调节等领域。在最近20年里,世界各国开发上市的多肽类药物有50多种。如目前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亮丙瑞林、戈瑞林、布舍瑞林、促黄体激素拮抗剂等。
吉林大学药学院朱迅教授认为,利用化学合成以及化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肽及与之相关的新药研发,是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众多新型多肽类药物已研发上市,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不治之症或疑难杂症(包括癌症、艾滋病以及由免疫紊乱导致的各种疾病)。目前国际上对多肽类及与之相关的新药研发与销售正以每年34%的幅度快速增长。
本土企业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多肽类药物研发领域也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局面,有关各方对多肽类药物越来越重视,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并被批准生产。但同时该领域同样还存在着创新性不够等问题,不少新药为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在我国已上市销售14个多肽制剂,其中4个全部依靠进口,10个属于仿制药或改剂型药。杜俊仪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从事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产的制药企业有400多家,其中约80%的企业生产不同类型的多肽类药物制剂或原料药,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这些企业大部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生产,但也有的还是采用传统的提取分离法、酶解法以及固相合成法等进行生产。
在提到未来国内多肽类药物发展趋势时,朱迅指出,目前我国主要从人和动物脏器中获取活性多肽。事实上,多肽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对其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宽。新的多肽类药物资源的寻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动物脏器等的进一步综合利用、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等。此外,多肽类药物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脂溶性差,难以透过生物膜,一般只能注射给药。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患者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在解决普通多肽类药物注射剂的稳定性问题的同时,其非注射剂型的研制也是我国多肽类药物创新的出路之一。多肽类药物非注射途径可以分为肺部途径、黏膜途径、透皮途径、口服途径等,每一种给药途径均需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制剂或给药系统。
“相比而言,多肽原料药的生产比其他化学原料药的合成所消耗的试剂和能源都要少,因此在获得同样的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多肽类药物时的环保的压力也会小很多,这也完全符合绿色GDP发展的要求。”李湘强调,通过10多年的跟踪研究与创仿相结合的开发阶段,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已开始步入自主创新时期,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多肽类药物将成为今后多肽类药物生产的主要途径。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多肽类药物研发力度,力争形成风格和优势,在国际上打出品牌,逐步扩大本土多肽类药物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时,还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重视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进程。
附:
上市公司中涉及“多肽药物”的公司不多,特别是涉及自主研发的更少,但却有令人欣喜的发现:长春高新的子公司长春百克的确从事多肽药物的研发,并且已经形成产品。
长春百克的多肽研发
多肽研究室包括多肽药物研究室、药物分析室及制剂部。主要从事多肽药物的研发及工艺方法的改进,拥有成熟的从原料药的合成及纯化到形成制剂的整套生产工艺,已具备批量生产多肽原料药的能力。多肽研究室目前拥有分析及制备高效液相、气相色谱仪、灌注色谱系统、旋转蒸发仪、紫外分光光度系统、显微熔断测试仪、智能药物溶出仪、离子色谱仪、水份测定仪、自动电位滴定仪等试验设备。已建成1000 平方米符合GMP标准的中试车间,拥有PS3多肽合成仪1台、SONATA多肽合成仪2台、真空冷冻干燥机(LYO—3)等配套设备,具有较强的从实验室阶段到规模化生产的研发转化实力。
长春百克的多肽项目进展
*1 |
P602 |
化6 |
进一步完善合成及纯化工艺 |
临床前研究 |
消化系统用药 |
*2 |
P605 |
化3.1 |
进一步完善工艺 |
临床前研究 |
治疗2型糖尿病 |
*3 |
P606 |
化1 |
进一步完善工艺 |
临床前研究 |
免疫调节剂 |
*4 |
P607 |
化6 |
进一步完善工艺 |
临床前研究 |
免疫调节剂 |
长春百克的“注射用艾塞那肽”
注射用艾塞那肽正是长春百克公司的新药产品,已经进入到国家药品监督局的药品注册阶段,受理号为CXHB1000409吉,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局网站( http://www.sda.gov.cn/WS01/CL0135/ )中查询。
艾塞那肽(Exenatide)是全新类型的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皮下注射针剂,每用药2次,用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或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联合应用不能充分控制血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我公司已经在国内首家研制出了抗Ⅱ型糖尿病新药---艾塞那肽,它是由39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是首个肠降糖素类药物。肠降糖素类药物是针对Ⅱ型糖尿病的一种新型疗法,它可以模仿人体内天然的胃肠激素的抗糖尿病反应或降低葡萄糖浓度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在血糖升高时刺激体内产生胰岛素,在饭后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慢血液摄取营养的速度和减少食物摄入量。
艾塞那肽的主要生物功能为:①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及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②刺激β细胞增生和再生,抑制β细胞凋亡从而增加β细胞的数量;③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④抑制肝糖生成,但不会引起严重低血糖;⑤抑制餐后胃肠道动力及分泌功能;⑥降低食欲,减少食物的摄入;⑦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艾塞那肽抗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明显优于胰岛素,它可以避免发生低血糖等危险性;刺激胰岛β细胞再生,促进胰岛素分泌;可以减轻患者体重,这些都是吸引患者的关键因素。它是专门为尚未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Ⅱ型糖尿病人而研制,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的Ⅱ型糖尿病新疗法。
Byetta(艾塞那肽)可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抑制不适当的葡萄糖依赖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慢胃排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充分控制血糖。与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相比,使用Byetta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仅为前者的1/6。糖尿病患者如果使用注射性药物Byetta加二甲双胍,他们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为2.6%。而使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的病人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为17.4%,这是使Byetta病人的大约6倍。低血糖是困扰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危险病症,而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二甲双胍经常被用于联合药物之中。Byetta虽然在美国上市时间不长,但其销售增长迅速。使用Byetta的病人能够像使用胰岛素那样控制血糖水平,而病人平均减去了5.7磅体重,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了1.3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