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待发展“负责任的纳米”

(2009-09-26 14:11:45)
标签:

负责任

纳米

股票

分类: 基因生物资料

来源:文汇报

纳米颗粒到底会不会损害人体健康?本报这组系列报道提及的印刷厂女工悲剧,也许是少数研究的夸大其辞,也可能是真相显露出了“冰山一角”。从积极的角度看,此次女工中毒事件及原因追究早早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一分为二地看待新技术的应用。

“既不能把纳米‘妖魔化’,也不能放松警惕。”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元方教授认为,在纳米安全的问题上,科学界和政府监管部门应时刻保持审慎。有了这种态度,纳米科技就有望成为人类第一个主动“设防”的学科。

评估纳米安全不可一概而论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曾做过一项经典实验: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20纳米的聚四氟乙烯(俗称“特氟龙”)颗粒的空气中待上15分钟;结果,大多数实验鼠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另一组大鼠暴露在含直径为120纳米颗粒的空气中,则安然无恙。由此,许多人认为,物质的尺寸越小、毒性越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变得异常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国家973项目人造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索”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研究员说,影响纳米物质生物效应的因素绝不仅限于尺寸,它与纳米颗粒的化学成分、表面积、表面电荷、修饰基团等20多个因素密切相关。要把所有可变参数逐一列出再进行毒性分析,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从大量细胞及动物实验中摸出了些许规律。刘元方告诉记者,综观各种已研究过的纳米颗粒,在工业及科学实验领域应用最广的二氧化钛和碳纳米管毒性较低,氧化锌及银、铜等金属纳米颗粒的毒性相对较大。

目前,各类实验掌握了不少纳米颗粒可能产生毒性的条件,但研究者并不十分了解其中的机理。比如,纳米颗粒与较大蛋白质的大小相仿,它们是否会侵入生物体的防御系统?一些纳米分子甚至会自组装,一旦进入人体后,是否会干扰或破坏生命过程?答案都还是未知数。

“自我纠错”意识难能可贵

与20世纪诸多科学技术所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不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科技的“自我纠错”意识赶在其大规模应用之前,已悄然萌发。

据刘元方回忆,2003年起,有科学家开始在《科学》、《自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提醒政府部门关注纳米颗粒可能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如今,在google上已能找到“纳米毒理学”的研究报告2380篇,差不多每天就有一篇相关论文发表。

作为纳米研究大国,我国对于纳米安全性问题采取了积极态度。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家就提出“绿色纳米”发展理念,纳米毒理学研究随之兴起。如今,由赵宇亮主持的973项目已深入研究了不同尺寸二氧化钛、氧化锌、碳纳米管、富勒烯等近十种纳米颗粒在不同剂量下的生物毒性,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消毒”方法。2007年,由他编写的世界上第一本纳米安全领域英文专著《纳米毒理学》在美国出版。

中科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解思深表示,我国较早支持了涉及纳米安全的研究项目,研究水平与世界保持同步。他强调,在一些涉及生命健康的研究项目,如纳米药物的研制中,必须包含生物安全的内容,“以人为本始终是纳米科技发展的原则”。

研究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不仅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怎么样”,这对于相关政策、法规及防护标准的制订非常关键。据粗略统计,2005年,全球纳米制造的产值为300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2.6万亿美元。在预见纳米产业未来大发展的同时,刘元方深感时间紧迫:“眼下,人类受纳米材料的影响还有限。但我们必须在现在,而不是等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之后,才来面对它的安全危机。”

纳米毒性研究进展还很缓慢

把方兴未艾的纳米生物效应评估,放到各国宏大的纳米研究计划中,不难发现,安全性研究并未像其重要性那样与纳米技术本身“平起平坐”。赵宇亮指出,目前纳米材料的生物环境效应、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起步不久,数据积累非常有限,评估流程与方法还存在不少待解的问题。

对于纳米安全研究的重要性,即使在科学家中间仍存在分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非所有纳米科学家都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纳米安全的话题。有人甚至认为,强调纳米的安全性,就是跟发展纳米科技“唱反调”、给研究者的满腔热情“泼冷水”。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纳米安全的研究进程有些不尽如人意。2004年,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院发布了一份长达95页的评估报告:“纳米科技:机会及不确定性”,建议政府成立纳米物质生物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发展“负责任的纳米技术”。如今,5年过去了,进展依然缓慢。参与撰写评估报告的英国医学家安东尼·西顿说,如果将纳米颗粒的理论风险与传染病、老龄化、气候变化等更为棘手的现实问题研究稍作比较,你会发现,纳米毒性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只是个“小课题”。他认为,除非政府设立一笔专项基金用于纳米毒理学研究,否则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注定要“为钱发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