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成也80后,败也80后
(2010-07-06 12:34:33)
标签:
青春文学杂谈 |
分类: 梦情的杂评 |
应该说,青春文学并不是80后的专利,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邓皓、赵冬、周德东、西龄雪、汪国真等人为代表一批青年作家,就已开始了青春文学的嘹亮之旅。而且,诸多文学界人士,把他们看成是琼瑶的衣体传人,如此观瞧,青春文学的诞生是应有很长的历史。当然,那时的青年写的东西,还不叫青春文学,确切地讲应该是青春美文。
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70后”,正是当时青春美文的阅读者与受益者。我想,后来校园文坛的风云人物陈渡风、梁宇清、崔浩、李东、王改昌、孙禾诸君,只所以钟情美文写作,就是受了邓皓、汪国真等作家的影响。在那个时期,打开各地的青妇刊物,有关青春美文的作家比比皆是,这也推动了文学刊物的销售与增长。或许《文友》、《美文》、《文苑》、《青少年》等刊物的出现与昌盛,就是与青春美文的流行分不开吧。
应该说,这时期的文学是深入人心的,多以哲思、感悟、清心、励志为主,对读者有着教育和引导意义,起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期刊发行量超过万份的遍地都是,达到十来万、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温州文联办的一个地方刊物《文学青年》,就曾有过近十万份的发行量。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校园内外,纷纷兴起了办刊热,什么《校园文学报》、《青少年作家》、《作家诗人报》、《新生代作家》等等,燃烧了各地校园。在众多自办刊物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湖南的《新太阳》、《寻梦船》、湖北的《青春校园》、《校园文化报》、山东的《校园作家》、《校园文坛》、河南的《青少年大参考》、《作家新一代》等。在这些报刊中,青春美文和青春诗歌占据着绝大的版面。那时候,提起叶倾城、莫红颜、罗西、水果、乔叶等青年作家的名字,学生中几乎没有人说不知道的。甚至现今正火的80后,大多数也都受过他们的影响。
继而进入21世纪后,青春美文渐渐演变成了青春文学,这时流行的不仅仅是美文一种了,占主导地位的成了青春小说。上海《萌芽》杂志社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仅成全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少年作家,也成全了自己。韩寒的出现确实是校园文学的幸运和时代的幸运,他为80后的后来者们,建造了一无与伦比的文学城堡,也建造一个七彩斑阑的少年神话,当然,他的继承者郭敬明使这个神话达到了少年创作的高峰!更为惊人的是,这批80后写手们,还拯救一个个即将濒临倒闭的纯文学期刊,甚至其它期刊。不信,去报刊亭瞧瞧,数十种不景气的老牌刊物都出现了下半月,甚至有的连自己的正名都隐起来不见了。当然,他们还造就了一大批腰缠万贯的书商,也造就了不少本来默默无名甚至江河日下的出版社。这样看来,青春文学的兴起与昌盛同80后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但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内心深处的荒芜与贫乏、堕落与无知。自韩寒的《三重门》问世后,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了出小说热,走进书店,花花绿绿的图书几乎都是青春文学作品,几乎都是80后人的东西。可翻开他们写的作品,扑鼻而来的不是清香,而是奶油味、酸麻味、残酷味、颓废味。什么《正在发育》、《北京娃娃》、《草样年华》等小说,不是讲性,就是讲爱,不是讲青春的堕落,就是讲青春的萎靡。更让人悲哀的是,青春文学兴起了跟风与模仿,这也滋生了不少的抄袭事件与文学丑闻。郭敬明的《幻城》火爆之后,出版商纷纷包装新人,使魔幻、奇幻、玄幻小说达到了未有过的高度;尽管媒体已证实郭的小说是抄袭的,但狂热的读者已不管什么是非对错,他的粉丝还是遍布各地。明媚与忧伤,是郭敬明的风格,这也几乎成了现在众多青少年及在校学生写作乃至作文的主题与笔风。青春创作的同化,风格的尽失,让文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80后的写作也越来越举步维艰;据某书店的一个老板说,现在除了郭敬明好卖,其他作者的东西都卖不动!
看来,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是有定数的,青春文学的流行仅靠炒作是行不通的,无怪乎有家报纸上大声叱责80后的作品为“垃圾畅销书”!确实这样,80后所写的东西,几乎是千篇一律,几乎个个都相似,根本没有什么独特与吸引人的地方。他们所推崇的青春文学,其实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方面,尚不如邓皓、汪国真那一代的青春美文有积极意义,甚至还不如70后的抽屉写作有价值。起码,在70后中,至少还有一个余杰值得我们去仰视。可80后呢?除了半个韩寒写的几篇杂文曾带来过几阵赞喝外,其他的人都成了侏儒与病猫,连叫唤几声的功能也消失了。尤其当许多媒体把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封面人物的消息当成一种荣耀时,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已堕落到靠下半身写作者去维护的尴尬境况了!而今这世道,甭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甚至连余杰那样“铁屋中的呐喊”之愤青都已很少见到。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0后的过度泛滥与炒作,只能说明他们已到了山穷水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田地;而青春文学的过度膨胀与娇情,只能注定他们成为文坛上的流行品,风光一时转眼成过眼云烟!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时间是真理的试金石,文学的真假好坏、流传与否、有价值与无价值,多年之后自有公论。当然,青春文学的兴衰,也会随着80后的无知与冷场走向败落;而且,丧钟已经敲响,他们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啦!
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70后”,正是当时青春美文的阅读者与受益者。我想,后来校园文坛的风云人物陈渡风、梁宇清、崔浩、李东、王改昌、孙禾诸君,只所以钟情美文写作,就是受了邓皓、汪国真等作家的影响。在那个时期,打开各地的青妇刊物,有关青春美文的作家比比皆是,这也推动了文学刊物的销售与增长。或许《文友》、《美文》、《文苑》、《青少年》等刊物的出现与昌盛,就是与青春美文的流行分不开吧。
应该说,这时期的文学是深入人心的,多以哲思、感悟、清心、励志为主,对读者有着教育和引导意义,起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期刊发行量超过万份的遍地都是,达到十来万、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温州文联办的一个地方刊物《文学青年》,就曾有过近十万份的发行量。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校园内外,纷纷兴起了办刊热,什么《校园文学报》、《青少年作家》、《作家诗人报》、《新生代作家》等等,燃烧了各地校园。在众多自办刊物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湖南的《新太阳》、《寻梦船》、湖北的《青春校园》、《校园文化报》、山东的《校园作家》、《校园文坛》、河南的《青少年大参考》、《作家新一代》等。在这些报刊中,青春美文和青春诗歌占据着绝大的版面。那时候,提起叶倾城、莫红颜、罗西、水果、乔叶等青年作家的名字,学生中几乎没有人说不知道的。甚至现今正火的80后,大多数也都受过他们的影响。
继而进入21世纪后,青春美文渐渐演变成了青春文学,这时流行的不仅仅是美文一种了,占主导地位的成了青春小说。上海《萌芽》杂志社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仅成全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少年作家,也成全了自己。韩寒的出现确实是校园文学的幸运和时代的幸运,他为80后的后来者们,建造了一无与伦比的文学城堡,也建造一个七彩斑阑的少年神话,当然,他的继承者郭敬明使这个神话达到了少年创作的高峰!更为惊人的是,这批80后写手们,还拯救一个个即将濒临倒闭的纯文学期刊,甚至其它期刊。不信,去报刊亭瞧瞧,数十种不景气的老牌刊物都出现了下半月,甚至有的连自己的正名都隐起来不见了。当然,他们还造就了一大批腰缠万贯的书商,也造就了不少本来默默无名甚至江河日下的出版社。这样看来,青春文学的兴起与昌盛同80后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但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内心深处的荒芜与贫乏、堕落与无知。自韩寒的《三重门》问世后,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了出小说热,走进书店,花花绿绿的图书几乎都是青春文学作品,几乎都是80后人的东西。可翻开他们写的作品,扑鼻而来的不是清香,而是奶油味、酸麻味、残酷味、颓废味。什么《正在发育》、《北京娃娃》、《草样年华》等小说,不是讲性,就是讲爱,不是讲青春的堕落,就是讲青春的萎靡。更让人悲哀的是,青春文学兴起了跟风与模仿,这也滋生了不少的抄袭事件与文学丑闻。郭敬明的《幻城》火爆之后,出版商纷纷包装新人,使魔幻、奇幻、玄幻小说达到了未有过的高度;尽管媒体已证实郭的小说是抄袭的,但狂热的读者已不管什么是非对错,他的粉丝还是遍布各地。明媚与忧伤,是郭敬明的风格,这也几乎成了现在众多青少年及在校学生写作乃至作文的主题与笔风。青春创作的同化,风格的尽失,让文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80后的写作也越来越举步维艰;据某书店的一个老板说,现在除了郭敬明好卖,其他作者的东西都卖不动!
看来,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是有定数的,青春文学的流行仅靠炒作是行不通的,无怪乎有家报纸上大声叱责80后的作品为“垃圾畅销书”!确实这样,80后所写的东西,几乎是千篇一律,几乎个个都相似,根本没有什么独特与吸引人的地方。他们所推崇的青春文学,其实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方面,尚不如邓皓、汪国真那一代的青春美文有积极意义,甚至还不如70后的抽屉写作有价值。起码,在70后中,至少还有一个余杰值得我们去仰视。可80后呢?除了半个韩寒写的几篇杂文曾带来过几阵赞喝外,其他的人都成了侏儒与病猫,连叫唤几声的功能也消失了。尤其当许多媒体把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封面人物的消息当成一种荣耀时,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已堕落到靠下半身写作者去维护的尴尬境况了!而今这世道,甭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甚至连余杰那样“铁屋中的呐喊”之愤青都已很少见到。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0后的过度泛滥与炒作,只能说明他们已到了山穷水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田地;而青春文学的过度膨胀与娇情,只能注定他们成为文坛上的流行品,风光一时转眼成过眼云烟!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时间是真理的试金石,文学的真假好坏、流传与否、有价值与无价值,多年之后自有公论。当然,青春文学的兴衰,也会随着80后的无知与冷场走向败落;而且,丧钟已经敲响,他们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啦!
前一篇:戏剧人生:就这样活着
后一篇:异性朋友间该如何把握慰藉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