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一个信息自由的社会,你会有怎样的改变?——伦敦访学杂记(1)

(2013-11-26 02:29:06)
分类: 生活记录
“距离2013年结束还有36天”——手机每天都在倒数计时,提醒着我一年即将过去的压迫感。2013年对我来说,是充满动荡、挑战的一年,有些不安,一直感恩。九月一号飞机从北京飞往伦敦,从这一天开始,揭开了我崭新的生活。来到伦敦已经三个月了,也许是时候记录一些生活体验了。

在一个信息自由的社会,你会有怎样的改变?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话题,因为来之前确实对即将到来的这个变化充满期待。
来到伦敦没几天,我就开始了传说中facebook,twitter,youtube三大被禁站点的探索之路,配套的还注册了新的google邮箱,启用skype等。第一月基本没什么事情发生,因为facebook和twitter是社交媒体,而我在伦敦的社交领域根本没有开启,这两个网站并没有给我带来当初想象的信息量。youtube更是泼了我一大盆冷水,因为国外严格的版权规定,我最热衷的英美日剧,在youtube上几乎统统看不到。郁闷的我只能重回祖国怀抱,继续泡回新浪和天涯。
一个月后契机出现。在对政治传播课程的搜索过程中,找到一位政治传播研究的学者,而这位学者刚好是各种社交媒体的运用达人,于是通过他的twitter,一路顺藤摸瓜找到许多其他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我才如愿开始得到感兴趣的学术信息的获得渠道。后来在linkedin上,更得到许多更加专业的信息。
不过,我获得的仅仅是渠道,之后遇到比找人更困难的问题是:语言和背景的隔阂。——发现自己很多twitter看不懂,即使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仍然看不懂。记得有一条twitter讨论的是一个话题(关于卖戏服的)如何占领twitter,可是我却不懂这个话题的争议的点在哪里(后来据热心的留学美国的鬼怪式同学分析,说这个话题引起争议应该是因为涉及种族歧视。)看twitter和看新浪微博的感觉,对我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看新浪微博可以一目十行,可以笑得花枝乱颤。而阅读twitter,对我来说,完全成了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眉头紧锁,有些无聊。
至于facebook,我的好友人数至今不超过30个,都是参加活动认识的人,仅仅一面之缘,甚至一面之缘都没有。这跟人人和QQ那种同学、发小、同事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发了几条英文的状态之后,也就闲置了。偶尔去看看某位心目中的男神最近又有什么神作,除此之外,完全没有动力打开。
至于youtube,我发现一条规律:中文电视要去youtube上看,速度快,还有英文字幕,好新鲜;英文电视电影只能回中国网站看,youtube上基本找不到。所以现在youtube成我看《爸爸去哪儿》和听台湾鬼故事的阵地。
——这里有很奇怪的一点:这三个网站被封是因为存在敏感信息,可是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我对此兴趣不大,我那仅有的信息渠道,也几乎没有敏感信息的输入。

那么一个没有信息审查与封锁的世界,是不是对人没有影响的呢?——绝对不是!即使对我这个对敏感信息一点兴趣也没有的人来说,没有审查这一点,也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首先,对我冲击最大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信息的平台。具体说,并不是某一条具体的信息内容对人产生了影响,而是这一个充分信息的平台对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最大的冲击力。
在一个没有审查的信息王国里,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是自我意志的结果,对这个平台充满信任,相信得到的信息“足够充分”,这跟在国内用百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因为学术研究的原因,搜索过“宣传部”,我得到许多的信息入口,尤其是维基百科,摆出各方的观点和引用来源。其实,我并不会对任何一种观点抱有有种倾向,不过对学术研究来说,“充足的信息”非常重要。最致命的不是他给予你什么样的信息(因为给予的信息,可以作出判断),最致命的是他没有给予什么样的信息(因为没有给予的信息,无法做出判断。没有充足的信息,就没有自信做出充足的判断)。我想,这种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学术研究,它影响每一个判断,事实上深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
第二,没有审查的世界,终于为我提供了一个与世界相连的机会(即使至今为止,我对他们的世界仍然半知半解)。中国与世界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两个世界”?世界用twitter,我们用新浪微博;世界用fb,我们用人人;世界用hotmail,gmail,我们用163,搜狐;世界用google,我们用百度……中国好强大啊,中国的审查并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山寨出“另外一个世界”,就像宇宙的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样。
来这里三个月,我被自己与世界的隔阂之深而深深伤害。我看不懂twitter上的人为什么而激动,看不懂他们的笑话。我看得懂关于政治传播讨论的文本意思,可是却想不明白它们与中国政治传播的对接点,例如我说政治传播应该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某种角色,外国学者却在中国传统里寻找现代性陷阱的出路,于是我们就此对立起来。我觉得政治价值观的壁垒是最难打破的(相对来说,文化反而好交流得多,友好得多)。
不过,我仍然感激这个没有审查的信息世界。通过twitter等,我链接到了linkedin等其他信息接收地,甚至链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人。我们可能不赞同、也无法理解对方的意图,可是我愿意尊重对方,而且明白彼此的位置——哦,你们站在那里,我站在这里,我们俩立场不一样,这很正常,对不对?——我们有了一个相连的通道,有了彼此观望的场所,慢慢的,我相信能够对话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在伦敦,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受得最多的,事实上也不是隔阂,而是好奇和友好。在公园、商场、街上,始终有人主动搭讪,秀着那些我听不懂的中文,问我对中国的看法等,我也用蹩脚的英文尽量回答他们的问题。这里的人眼神很善意,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因为中国真的太神秘了。

可能我对信息自由的理解不够深刻,我也并不专注于此领域的研究,以上仅仅是一些生活的体验——作为一名从被审查的世界到不审查的世界,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体验。因为呆的时间太短,所谓的交流也很肤浅,也许只是一些个人的记录吧。最后,从个人出发,说一句多余的话: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没有审查的世界。

(——其实我本来想对自己的访学生活做一个小总结的,可是发现才刚写完其中一个小问题,就花了一个钟头了。算了,剩下的下次再写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