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特性促进信息过滤
(2013-04-01 17:23: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表论文 |
本文以文摘形式发表于《新闻记者》,2012年第6期。详细版参见本人硕士论文《传播的权力偏向》。
网络特性促进信息过滤(文摘)
互联网“去一体化”的特性促进了当前公共讨论多元化的局面,但它却无法维持良性的多元价值与秩序。相关研究显示,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互联网政治讨论还呈现温和状态,但是在特定的论坛群体中已经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其中右派的极化程度达到30.4%,左派的极化程度达到28.5%。
其一,互联网强化了信息的过滤,可能诱发极度信息窄化。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日益分众化,互联网将这种分众化发展到极致。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量身定制各种信息,同时“无限过滤”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而且众多网站还扮演者“协同过滤者”的角色,例如社交网站的“偏好提示”。百度帖吧(tieba.baidu.com)是中国互联网产品中具备“信息窄化”特征的典型社交产品。它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话题趋同,且封闭式深度互动,内部观点趋于相互强化。
其二,信息窄化且摒弃社会共同经验,可能诱发社会分裂。社会共同经验,尤其是媒体所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因共同兴趣聚集起来,同时摒除了接触其他群体的机会。最典型表现在众多网站中都存在的“虚拟串联”的问题,即网站聚集着相同倾向的人,而网站所提供的所有链接也是与这种倾向相同的,尤其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网站。
其三,互联网有助于舌战优势,强化激进思想的影响力。在同质化的有限群体讨论中,充斥着反对声音的激进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因为反对的声音相对于温和的赞同声更具备天然优势,即“舌战优势”。而在网络论坛中,对某一观点有强烈的信仰的人更倾向于发帖,温和派则大多属于“潜水派”或者“围观派”,据测量,中国大陆网络论坛的“无回帖率为30%至70%”。研究也证明,在政治讨论中发帖积极性越高的ID,越容易出现态度极端化的现象。而且公共性越强的网站越可能强化这种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因产品设计的不同,其极化倾向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维基(Wikipedia)系统,基于趋于无限人数的审查,它的结论总体上偏向正确,而相信群体的平均智慧,也是公共精神的反映。这说明,互联网产品的极化倾向并非不可克服的。
(作者苏颖,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