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工作感悟 |
老人姓张,张孟立,老长沙,曾是国企职工。因严重风湿已无法直立,更无法走路。每日只能坐在矮矮的板凳上,移动位置是个大工程,只得蹲着,慢慢地挪动脚步。
第一次见到老人,是个大晴天,太阳暖暖的照着,老人在灿烂的阳光下把一床棉被晒到比他蹲着的人搞很多的栏杆上。艰难,但满脸笑容。
这次跟随班级来到敬老院,又见到了他。我蹲在地上开始跟他聊天——跟一位身有残疾的人聊天,至少在姿态上应该是与他平等的,更何况那是一位长辈。
老人们最感兴趣的谈资往往是过往。谈到曾经的年少,曾经的挫折和苦难,老人的眼中有着一份快乐更有无限的感慨。然而提及现在,老人们往往只会程序般地寥寥数语。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敬老院里,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张爷爷,每天只能百无聊赖的打发时间而已。“……每天做什么啊?嗯,晒晒太阳,聊聊天,下下象棋……不过几乎每星期都有像你一样的学生来看看我们呢。”
“那您的儿女呢?他们常来吗?”——刚问完这个问题我已经后悔了。经验告诉我,来到这个敬老院的老人,儿女们大多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老人。我不知道该不该责怪那些儿女,也许我还太小,不了解成人的世界,可是我还是觉得子女是有绝对的义务好好赡养父母的,正如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
“我没有儿女。”……老人的笑容有些僵硬——这是比我预想的更为尴尬、悲伤的答案。
作为青协的一员,接触这些弱势群体越多,心境也变了很多。有时我甚至想这世界若没有志愿者该多好啊。正如对待这些敬老院的老人们,真正应该对他们负责的应该是他们的亲人,他们最渴望最需要的还是亲人的关爱。志愿者们来去匆匆,志愿者们只是过客而已。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志愿者,是因为还有很多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志愿者的很多行为从某种程度来讲是越俎代庖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