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巢

(2007-06-25 17:05:21)
标签:

鸟巢

鸟窝

北京奥运

摇篮

分类: 也观世界

鸟巢

 

  同学和女友去位于郊区的大学城游玩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捡到了一个鸟巢问我要不要。我开玩笑地问是可以吃的燕窝吗?他说不是,我又问是北京2008奥运主体育场的模型吗?他被我的无厘头搞得晕头转向,有些不耐烦地说就是一个鸟儿用来孵蛋的窝啦!
  我哈哈笑了起来,脑海中马上浮现出电影《我们俩》里小马上房掏鸟蛋时老太太对她的那番训导,刚想移植过来的时候,忽从电话里听到他女朋友的问话,你问他要不要,要就带回去,不要就扔了。

  赶紧说要要要,只要不是马蜂窝就行!


  鸟巢不是他们从树上捅下来的,是在树林里的草地上捡到的,这让我很安心。

  拿到的时候,我说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一个鸟窝哩。
  同学有点惊讶地问你小时候难道没有掏过鸟窝?
  我说我小时侯是那种特乖特听话的好孩子怎么会做出这种不爱护动物的行为呢?
  同学不屑地窃笑的时候,我心想其实是因为我不会爬树!

 

  印象中的鸟巢都是那种高高的在树上用很多树枝搭成的样子,在冬天树叶枯黄的时候很容易就会看得到。再有就是小燕子用衔来的泥巴筑在屋檐下的那种,每每看到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佩服鸟儿们的毅力。
  鸟儿筑巢据说主要是用来孵化鸟蛋的,这样就可以使鸟蛋在孵化中不致滚散,并且免受天敌的残害。所以人们常说鸟巢是鸟类最安全可靠的“家”,雏鸟最温馨的摇篮。

  我不知道同学带给我的这个鸟巢是什么鸟筑的,麻雀还是其他?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什么鸟,营建一个巢都是一件十分浩大而艰巨的“工程”,都是要付出含辛茹苦的劳动。


  细心的鸟类学家做过精确的记录,一对灰喜鹊在筑巢的四五天内,共衔取巢材666次,其中枯枝253次,青叶154次,草根123次,牛、羊毛82次,泥团54次。一只美洲金翅雀的鸟巢,干重仅53.2克,但总计竟有753根巢材。在城楼、寺庙等建筑物上营巢的楼燕,需要到远处的河泥滩上衔取小型螺,和入泥土、草棍、唾液等巢材,然后一点一点地堆砌成碗状的巢,足足需1周时间。它的近亲——金丝燕,唾液腺十分发达,能用纯粹唾液建巢,唾液一遇风吹立即凝结干固,从而筑成半透明的小碗状巢窝。这种巢窝加工之后,就是我国自古闻名于世的珍贵补品——燕窝。

  世界珍禽犀鸟选择高大树干上的天然洞穴为巢址,建造一个囹圄巢。一对伴侣通力合作,雄鸟频频衔来泥土,雌鸟坐在洞内,从胃里呕出大量粘液掺入泥团,用它把树洞封得严严实实的,仅在前方留一个能伸出嘴的洞。在整个孵育期间,雌鸟接受雄鸟的殷勤饲喂。  
  生活在澳大利亚热带雨林中的园丁鸟,为了要建造一个漂亮的新居以招引配偶,雄鸟总要选一块既通风透光又有林间空地、食物和水源都比较丰富的幽静处所,随后到处去衔取长20-30厘米的树枝,在已清理干净的地面两侧,构筑两道密密实实的篱笆,中间作为过道;在过道的尽头还修建一个“跳舞场”,整个结构犹如一座小巧玲珑的庭院。更为有趣的是,它还到处搜集鲜艳夺目的物品,如鲜花、彩色羽毛等,陈列在跳舞场和篱笆上。鸟类学家观察到雄鸟每天要把枯萎了的花朵和浆果叼走,换上鲜花果,把“小庭院”装饰得五彩缤纷。  
  有许多鸟巢筑在十分隐蔽的地方,还加以伪装。柳莺就是天才的伪装师,它在地表的枯枝落叶层中,以树枝纤维及草茎编织成一个球形巢,再衔取大量苔藓和各种枝叶覆盖在外面,仅露出一个不规则的黑洞供亲鸟出入。还有一种“营巢不孵卵”的营冢鸟,它的巢筑在林间地底下。它先挖一个大深坑,坑内堆以大量树叶,垫上结实的土。这样,一层树叶一层土地堆积,直到建成直径3-4米、高1.5米的冢状大土堆,然后在冢顶挖个穴,将蛋埋于其中。孵蛋需要的温度由冢内树叶发酵供给。  
  水域地带常见的翠鸟喜食鱼类,它的营巢本领很强,它依靠凿子般的巨嘴在土崖壁上凿穴为巢。凿穴时,犹如直升飞机一样悬停在崖前,然后突然向前猛冲凿击土崖,一次又一次。当土穴初具轮廓,翠鸟便钻入穴内,一边凿土,一边用双脚迅速将碎土扒出洞外。这样笔直向前,深达半米,底部扩成球状的巢室。有趣的是,室内全以雪白的鱼骨和鱼鳞做衬垫。

  
  筑巢不是鸟类特有的技能,但鸟类筑巢的工艺,在动物界却是无与伦比的。

  就象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体育场馆--“鸟巢”,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当然它更象是一个摇篮,一个寄托着人类对未来无限希望的摇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