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也读杂书 |
今天有幸看到了买卖提在Blog里发的一篇题目为《大学生后悔接受教育其实体现了受教育者的进步》的文章,这个观点很新颖,很大胆,我也很赞同。于是在其文后发表了以下评论:
接受大学教育应该作为基本素质教育,不应该成为“改变身份”的途径,所学专业也不应该成为博得工作头彩的敲门砖!国外学生所学专业大都是自己经过亲身经历后感兴趣才学的,而我们呢?学生选专业可参考的价值标准太多了!
晚上在我的博客里看到了买卖提博友的回复留言,他问:
“哥们,你觉得大学生活到最后给到了你最直接的多大的生存力量呢?
呵呵,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除了先生就是教授,他们成天在想些什么你知道不?他为你的前程设计过吗?”
大学生活给我的最直接的生存力量?呵呵,这个问题好,于是就给他写了回复,结果提交时跳出对话框说“回复内容不能为空或不能超过500字符”?我写的应该没超过500字符吧!真是郁闷,只好又跑到他的博客里跟了一条评论:
你不能指望大学生活给你生存力量,生存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很多名校都有自杀的学生,他们连生命都不要了又何谈生存力量呢?我没有别人那么好的命运,我是在自考取得了几个专业的本科学历后又考取了正规大学体验的大学生活,所学专业当然是我所喜欢的。先生或是教授成天在想些什么我无从考究,所以不敢轻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也在考虑他们的生存,也在设计自己的前程。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设计自己的前程呢?
细想一下这个命题真的很大,好象有点未尽兴的意思,于是又返回去重新看了一遍那篇博文,想干脆就以此为题新开一贴吧,希望引起更多朋友的讨论。
文中强调了一句话:其实接受大学教育确实是一种“咸鱼翻身”的好途径,相对那些“天大地大没有一个好爸爸”的人来说。
没错,考取一个好大学确实是一种“咸鱼翻身”的好途径,不仅仅是相对那些没有一个好爸爸的人,对于那些有个好爸爸的人来说,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更是“锦上添花”的美事。关健是,我们考大学的目的到底是“咸鱼翻身”还是“锦上添花”?
关于涉及专业、学术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不再多言,国内现在也有不少专业在国际上算得上是顶尖水平的,要学到某些学科目前世界上最领先的东西在国内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无需讨论。
想说的是大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当然主要是心理素质问题。因为大学生活到底能不能给我们最直接的生存力量,或者说能给多少,这完全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的。有一个好的心态(这和大学本身无关),这才能谈及生存力量。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曾经采访过一位跳楼自杀大学生的母亲,对于其女儿的死,母亲在事后非常理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好象其母后来还成立了一个什么组织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该女生的事情,我早就听说过了,因为当时我们班有一同学和她是高中校友。她高考那年是青岛市文科状元,这个状元是她郁郁寡欢之后考取的,因为高考前她是被保送到北外的,但最终名额让别人顶了,她放弃保送其他二流学校的机会,发誓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参加高考。苍天不负,她考取了复旦,4年本科之后她还以全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本院的研究生,期间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上海市政府的一些关于发展的会议都有她写的东西(这些是后来我在网上查到的),还未毕业就和上海一家非常著名的媒体签了工作合同,但就在她离开校园的前夕,她选择了跳楼自杀,其母称是得了抑郁症。
这一事件和学校有责任吗?难道学校应该负担没有给她“最直接生存能力”导致她自杀身亡的后果吗?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545b5ce70100059q
前一篇:给左邻右舍博客圈设计的圈头标识
后一篇:图文并茂:男女都会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