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鱼の影像志—我的摄影作品 |

这几天,一篇名为《凉山小女孩写的“世界上最悲伤作文”》的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大凉山到底有多穷,也许只有你亲身经历过后才会感受到。2011年,我曾有机会近距离走进大凉山盐源县彝族家庭,从这些镜头中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这是在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拍摄的一组图片。
这几天心里一直纠结于这组图片。每次打开电脑,看着这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离开盐塘时,看到站立在路边向我们敬礼的孩子们,同行的伙伴禁不住失声痛哭……
盐塘乡位于盐源县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山大沟深,海拨2000米以上,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接壤。4月13日,我们一行五人从西昌前往泸沽湖经过盐塘乡小学时,发现路边有一个用砖头垒起的窝棚,一位老阿妈正蹲在里面给上学的孩子烧火做饭。这种场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同行的当地博友阿卓志鸿介绍说,盐塘乡小学学生90%以上是彝族。小学的教学楼是国内一家知名企业捐建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生活非常艰苦。由于山高路远,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实行寄宿制,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远离父母,过早的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学校宿舍紧张,学校边上用木头垒起的一座座木屋就成了孩子们课余容身的场所。放学了,孩子们便在烟熏火燎的屋子里煮饭、就餐,条件相当简陋。
在泸沽湖的三天,我们花了两天时间用来拍摄这所学校的孩子们。
眼见为实,山区的孩子,真的太苦了。
本组图片分学校和家访两部分上传,谢谢您的关注。
使用相机:尼康D700 16-35、80-200
拍摄地点: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
■01 4月13日,途经盐塘乡,公路边的简易厨房。
■一位阿妈正蜷在里面做饭。老人叫肖阿牛,68岁,来自盐塘乡郑家田村五组。
■砖头垒成的“厨房”里面仅能容身一人,转身都很困难。不知道下雨天是怎么度过的。
■公路边的“厨房”。
■阿妈和她的七个孙子。七个孩子当中有四个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孩子们上学期间的生活全靠阿妈照顾。
■大凉山深处,纯真的孩子。
■走进校园,迎面走来三个抬水的学生。这里的高山饮水非常困难,下篇博客将有交待,此为后话。
■正值午饭时候,学校的住宿生开始打饭就餐。
■孩子们就在自己的宿舍吃饭。
■看看他们都吃了些什么。米饭,苞菜,没有鸡蛋,没有肉……
■每间宿舍可容纳20人。全校总共有804名学生,只能寄宿400人。
■学校宿舍挤不下,只好租住在学校边上的木垒房里。据了解,这样的木屋子每一个人每一个学期的租金需要20元。
■每间木屋里面挤着四五个孩子。煮饭、睡觉,全在里面。
■准备进这个孩子的屋里看看。
■我拍下这张图片,眼睛湿了……
■让人心疼的笑脸。孩子的名字叫肖发,盐塘乡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
■屋子里没有灯光,我的相机ISO设置到了2500。
■阳光透过木头的缝隙射进木屋内。下雨天会漏雨吗?
■这个孩子叫沙万,很特别的名字。
■灶台就设在木头旁边,孩子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屋角的废旧油瓶,孩子们用来盛水。
■孩子们大多搭伙做饭。
■锅里煮的是酸菜……
■围地而坐。
■菜就是一锅酸菜汤。但是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另外一间木屋里,一位阿妈带着一对双胞胎孙女。
■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叫肖喜善的小女孩。
■双胞胎小姐妹:肖喜善、肖喜乐。
■盐塘乡小学教导主任沙正海把我们带进了教室。
■这是一年级,共有77名学生,全部是彝族。
■上课的孩子。
■清流的眼神,专注的眼神。
■罗发财,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杨秀秀,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邱学花,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孩子们的汉语还不是很好,实在是没有听懂这位孩子的名字叫什么。
■这位女孩的名字也没有听清。
■李学英,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杨小东,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罗艳珍,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伍星,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孙小琼,盐塘乡小学一年级学生。
----------------------------------------------------
本博客日志中所有原创图文均属@泡鱼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媒体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复制,或利用其它方式下载使用。如需转载需获授权,并请明显标注文章来源,同时附上原文链接。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这是在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拍摄的一组图片。
这几天心里一直纠结于这组图片。每次打开电脑,看着这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心都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离开盐塘时,看到站立在路边向我们敬礼的孩子们,同行的伙伴禁不住失声痛哭……
盐塘乡位于盐源县西南部,距县城43公里,山大沟深,海拨2000米以上,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接壤。4月13日,我们一行五人从西昌前往泸沽湖经过盐塘乡小学时,发现路边有一个用砖头垒起的窝棚,一位老阿妈正蹲在里面给上学的孩子烧火做饭。这种场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
同行的当地博友阿卓志鸿介绍说,盐塘乡小学学生90%以上是彝族。小学的教学楼是国内一家知名企业捐建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生活非常艰苦。由于山高路远,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实行寄宿制,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远离父母,过早的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学校宿舍紧张,学校边上用木头垒起的一座座木屋就成了孩子们课余容身的场所。放学了,孩子们便在烟熏火燎的屋子里煮饭、就餐,条件相当简陋。
在泸沽湖的三天,我们花了两天时间用来拍摄这所学校的孩子们。
眼见为实,山区的孩子,真的太苦了。
本组图片分学校和家访两部分上传,谢谢您的关注。
使用相机:尼康D700 16-35、80-200
拍摄地点:四川省盐源县盐塘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博客日志中所有原创图文均属@泡鱼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媒体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复制,或利用其它方式下载使用。如需转载需获授权,并请明显标注文章来源,同时附上原文链接。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后一篇:【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孩子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