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和氏璧文化历史湖北南漳玉印岩玉石赵国楚国卞和献玉泡鱼儿的博客旅游 |
分类: 鱼の影像志—我的摄影作品 |
关于和氏璧的故乡,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以下四种。
楚和氏璧产地考证
陈心忠
近几年来,随着对楚国历史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关于楚和氏璧产地问题,引起不少同志关注,并出现了一些争议。本文亦就此谈点个人浅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故事里提到的“和氏璧”,最早见韩非(公元前280年至前233年)于公元前240年写的《和氏》篇。《和氏》写道:“楚人和氏(一作卞和)得玉璞楚山中”,他两次“奉而献之”楚王,均以“欺君”之罪而被刖其双足,直至楚文王即位,他三献其玉,文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下令玉工将宝玉刻成一块玉璧,命名“和氏之璧”。后来和氏璧终于由赵国传入秦国,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刻在玉璧上,作为秦王的玉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即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价值连城的“传国玉玺”。这个稀世国宝,传为“荆山之玉,灵蛇之珠”。然而,楚山之大,和氏璧的具体产地成为后人探讨的一个谜。但是,只要认真考证一下卞和的故乡,这个谜也是不难解开的。
明代天顺年间《襄阳郡志·名宦篇》记载:“南漳县:卞和,本县人,尝献玉楚王,被刖其足,后再献封侯”。《襄阳郡志·山川篇》载:“荆山在(南漳)县西南三百里(当时以小道里程计算),即禹贡南条荆山有石室,相传卞和得玉璞于此”。又曰:“荆豫二州之域,北距南条荆山即今南漳卞和得玉处也”。《襄阳郡志·建置沿革》载:“古荆州之域,禹贡及衡阳惟荆州即南漳之荆山,乃卞和得玉之地,春秋为楚地,秦为南郡,汉置临沮县。属南郡,晋因之属襄阳郡,隋改为南漳县”。《襄阳郡志·岩洞篇》载:“抱玉岩在县西南‘五里荆山’之地,即卞和故宅,今人呼为荆山岩,唐胡曾有诗录于后”。据《襄阳郡志》证实,活动在公元877年前后的唐朝诗人胡曾(存有《史诗》三卷和《安定集》十卷),的确曾于公元877年在南漳抱玉岩写过一首《抱玉岩诗》,现将史料中记载的诗文录后:“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上面提到的“抱玉岩”、“荆山岩”及后面提到的“抱璞岩”、“玉印岩”,乃一地多名。据1922年重修的《南漳县志·山脉》记载:“玉印岩,一名抱璞岩,又名抱玉岩”。胡诗中提及的“抱玉岩前”“荆人(即楚人)哭未休”的典故,即指韩非子《和氏》篇中写的“和(卞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一事。由此可见,卞和的故宅即在湖北南漳县西南山区的巡检镇金镶坪玉印岩附近,是可以肯定的。历代的《湖北通志》、《襄阳郡志》、《襄阳府志》、《南漳县志》都记载着卞和的故宅在“玉印岩”。这里有历史上有记载而后来被焚毁的“卞和庙”残迹和至今尚存的“玉印岩”为证。
另外,现存手头的各种史料对其产地方位的记述,尚存的各种碑文等历史文物,当地流行很广的对现存玉印岩的传说,以及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版的一些有关和氏璧产地的报刊和书籍中的资料,都惊人的一致(当然其中也有极个别资料对此持有异议)。现仅举其中几例:
《寰宇记》:“卞和得玉于楚荆山,山顶有池(注:今玉印岩对面凤凰台上原有水池),周围四十余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卞和宅”。所述地望、地貌与实地完全一样。
《湖北通志》引《山海经》载:“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湖北通志》云:“睢与沮同,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处(十道山·川考)下有抱玉岩”。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重刊的《襄阳郡志》卷四,全文记载了当时玉印岩内存放的《卞和庙碑》文,此碑文至今犹存。
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襄阳府志·人物志二》及《南漳县志·人物志一·列传》,对此亦有记载,并录有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春早登荆山诗》及南朝梁诗人江淹的《望荆山诗》两首。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林汉达编写)里的《和氏璧》篇,对卞和拾玉的地方作了明确的注释:“湖北省南漳县西”。
1981年12月15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文摘》第五期上刊出的一篇题为《传国玉玺之谜》(作者张红华)的资料,更有详细的叙述,“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湖北省南漳县西--张注)砍柴,看见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就将它献给楚厉王”。
1985年9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风物志》在“名胜古迹”条目下,对“抱璞岩”作了详注:“抱璞岩,原名玉印岩,又名抱玉岩,在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荆山麓,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石”。
至于当地世世代代的民间传说,也与史料及当代的有关记载相符, 我以为,和氏璧的具体产地在南漳县西荆山山麓,这当是确凿可考的史实。
近几年,有的同志就和氏璧的产地问题发表了各不相同的意见,这对于最终确认和氏璧的真实产地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有的说在神农架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发现了“月光石”,据说其“变彩”效果与和氏璧相似,断定此处为和氏璧的产地,便是其中一说。听说老地质学家章鸿钊有一个论证,认为和氏璧就是荆山地带的拉长石(即月光石),是宝石性质,这兴许是有道理的。荆山地带的拉长石似玉,因而自古就有“荆山多玉”之说,这在《水经注》、《山海经》上均有记载。《山海经·中次八经》曰:“荆山之首”,“其上多金玉”。金者,铜也;玉者,璞也。经过我省有关专家和学者以及其他地质、地理工作者实地考察、考证,南漳县西南、西北一带属于荆山山脉是无疑的。在那里,至今仍可发现水晶石般的石头,剖开这种石头,在阳光下便见其白色、灰色、肉红色等颜色,闪闪发光。可见,拉长石可能在整个“南条荆山”都出产。但卞和其人则不可能在整个荆山一带遍地皆有。即使和氏璧是这种拉长石的一种,也应发现于距卞和宅不远的荆山之中。
以上仅是我的一孔之见,提出来供对和氏璧的产地问题有兴趣的同志探讨、考证时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