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警张伯亮的“三情三化”说理执法工作法

(2009-08-19 00:02:05)
标签:

洪林

亲家公

彩色电视机

张伯亮

娄庄

杂谈

分类: 个人日志

  星期一下午,我和泰州市公安局法制处王平处长、政治部谢新瑞一起到姜堰市公安局,调研说理执法工作。姜堰市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姜根明在汇报工作时,向我们介绍了娄庄派出所民警张伯亮的说理执法工作方法,我叫姜局长把张伯亮请来一起聊聊。

  张伯亮是1966年生,1985年参加公安工作,从参加公安工作那天起就一直在娄庄派出所工作,做社区民警。

  我第一次与张伯亮一起工作是1987年11月。因为他参加工作时,我正好第二次到公安专科学校学习,学习了两年,两年没有与新警们接触。1987年11月21日,娄庄镇先烈村一户村民家彩色电视被盗,当时的立案标准是价值人民币1000元就是大案,我就带侦察员小孟到娄庄破案。娄庄派出所全力以赴,从所长孙锦林、治安警刘玉勤、户籍警张伯亮、内勤王国庆,全所人马配合我们刑警队破案。我把大家分了三个组,下到各村组去排查。11月27日晚上9时,张伯亮发现了一个线索,洪林乡综合商店一个职工购了一台与失窃的品牌一样的彩色电视机。小孟回了姜堰有事,我就与张伯亮一起把线索核实了一下,夜间近一时,骑自行车从先烈经刘舍、铁练到达洪林庄上,当夜是当年第一次寒流到来,十分冷,寒风呼呼作响,象钢针一样一直剌入骨头里。那年我26岁,张伯亮22岁,还年轻,能抗得住。我们颤抖着到了洪林派出所丁桂根所长家门口,敲门,没人应答。于是,我生了一计,走到丁所长家窗口,大叫:“丁所长,报案啦,杀人了。”老丁大惊,在床上大声问道:“哪个村?”我说:“尤南村。”丁所长衣服没穿,披着大衣,边来开门边问:“为什么事?哪个被杀?人怎样?”门一开,看见我,大叫:“纪队长,你还把人吓死啦!”我笑着说:“我不说报案,还要等好久。”我们三人一起找到那个职工,看到了那台彩色电视机,那职工告诉我们:是娄庄先烈村卢某卖给他的。做好笔录,当天下半夜三时半,我们又赶回先烈村,和村干部一起把卢某带到村委会,他很快就交待了盗窃彩色电视机的经过。

  今天,张伯亮和我一见面,就一起回忆起二十二年前那个冻得直哆嗦的夜晚。

  张伯亮在娄庄一干就是25年,除了破大案,大多的是查处一般刑事、治安案件,经他手的一共有近400起,更多的是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年来共调处1000余起,化解成功率、案件合格率均达100%。

  张伯亮告诉我:他在工作中主要依靠的是自已探索出的“三情三化”说理执法工作法。

  一是真情感化法。对一些感情用、情绪偏激的违法人员,从关心帮助、诚心爱护的角度出发,运用感情疏导、情绪引导、春风化雨式的说服感化,促使其迷途知返、幡然醒悟,重归正道。2001年7月的一天晚上,一个个体供销员袁某借酒滋事,在娄庄歌舞厅殴打无辜、损坏物品,造成恶劣影响。张伯亮接手此案后,没有对其进行简单的呵斥和就案办案,而是在其酒醒后与其进行谈心“唠嗑”。在了解到该袁因办厂、跑供销屡屡受挫、负债累累而导致经常性的借酒浇愁、情绪失控的情况后,张伯亮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袁某进行说服教育、真情感化。他对袁某说:“你也不过40多一点,人生的路还很长,机会还有很多,只要从现在起振作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完全可以创出一片新天地,实现美好人生。如果继续自暴自弃,只能是自我毁灭,害了家庭、害了孩子。”听了张伯亮的一席话,袁某这个40多岁的汉子竟然号啕大哭起来。激动地说:“我要是早遇到你就好了,早遇到你,我也不至于混成今天这个样子。听了你今天这番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你怎么处理我都毫无怨言。”后来,袁某痛痛快快地赔偿了损坏的物品,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拘留处罚。现在,袁某办了个小厂,挺红火的,他和张伯亮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二是友情转化法。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疑难的纠纷,张伯亮利用工作过程中结交的朋友来“借力打力”,转化当事人的思想,巧妙地化解纠纷。07年初,张伯亮受理了一起疑难纠纷。娄庄镇马赛村民黄某在为邻居王某建筑时不慎从二楼脚手架上摔下,导致腰椎骨折。王某在拿出2000元医疗费后以黄某自己应负主要责任为由拒绝再给付治疗费用。黄某的妻子把丈夫用板车拖到王某家中不闻不问,王某见状干脆带着家人弃家外出。接警后,张伯亮和镇司法所的同志一道,花了两天的时间,认真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第三天,又把黄某、王某及包工头吴某请到所里“说事拉理”。在调查的基础上,张伯亮提出了由吴某、王某、黄某三方共同分担医疗及补偿费用的调处意见。可伤者黄某以家贫为由,拒绝接受调处,还提出了天价补偿条件,事情一时陷入僵局。此时,张伯亮突然想起了黄某的哥哥。三年前,黄某哥哥曾因殡葬改革的事酒后殴打村支书,张伯亮在查办该案时,根据事出有因,黄某哥哥有较好的认识且得到村支书谅解等情况对黄某哥哥作出了罚款处罚,其对此一直心存感激。张伯亮随即请来黄某哥哥帮助调解此事,不出所料,黄某哥哥到场后短短一个小时,这起纠纷就得以圆满化解。

  三是亲情软化法。工作中,难免会碰到极个别蛮不讲理、软硬不吃的“犟头户”、“滚刀肉”,与人发生矛盾后,你叫他让步,没门;你叫他打官司,不去;你公安机关不管,不行。对此类矛盾,张伯亮“正面进攻”不行,就“迂回攻击”;当事人工作说不通,就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运用“四面包围”的策略,最终攻克“堡垒”。2008年初,张伯亮就是采取这个方法解开了一个缠绕达10多年的矛盾“死结”,消除了一个重大稳定隐患。97年初,在自家开了个豆腐店的娄庄镇团结村一丈夫早逝的妇女因为经营需要,想把自家东边的一条出行路拓宽。而这条路涉及到该组的10多户群众,当时的分工村干陈某在没有做过细工作的情况下擅自作主许可。此妇女强行动工后,大多数群众表示了不满,但考虑她孤儿寡母和她脾气“火爆”的特点,大伙也只得默认。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邻居丁某站了出来,坚决阻止拓宽工程。原来,丁某数年前因建房等问题与她发生过多次矛盾,不仅受过她的窝囊气而且前后被她“讹”了5000多元钱。现在看到她不经他同意竟然想占用他家的田地扩路,丁某怎能咽下这口气?丁某声称:头可断、血可流,自己的责任田一厘一毫不能丢,死活不同意她占用他家田地扩路。就这样,她的扩路计划受到了阻碍,所扩的道路中间留下了一段“瓶颈”,也给两家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此,两家变成了“死敌”,“战火” 在两家之间一次次的点燃。每到农忙季节,她就不许丁某运送粮草的板车从这条路经过,直至阻止丁某的卡车运送货物(丁某在家办了个小电器厂)。丁某也针锋相对、还以颜色,两家常常是全家出动、“捉对厮杀”、上访不断,闹得一方治安乌烟瘴气。为这两家的事,镇、村不知调处了多少次,但都无果而终,成了困扰一方稳定的“不定时炸弹”。2006年初,张伯亮调到该村任社区民警。张伯亮在认真调查后发现,丁某由于自家办厂、“战事漫长”、筋疲力尽等原因,有松动和解的意愿,但要求该妇女必须予以适当补偿;而该妇女由于儿女已远走高飞(两个女儿出嫁、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苏南工作)、无所顾忌等因素,高调声明“路必须要造,钱一分没有”的强硬态度,工作一时陷入了死胡同。但张伯亮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先后数十次找到该妇女当老师的亲家公、做老板的侄子、跑供销的外甥等诸多亲友,请他们传话做工作。终于,该妇女的亲家公老钱和大伯子老周被张伯亮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拿出1000元钱替她代为补偿丁某损失(后来,她的儿子小周改变了原先的强硬态度,将钱还给了二人)。在张伯亮的努力下,两家于2008年初终于签订了和解协议,这起困扰一方稳定长达10多年的疑难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的化解。事后,村“两委会”一班人敲锣打鼓地到派出所给张伯亮送来了锦旗。

    在公安机关的基层派出所有许许多多象张伯亮一样的民警,在农村村组、在城市社区、在工厂车间、在集贸市场、在车站码头、在学校医院......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化解矛盾纠纷、为了社会安定、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千方百计、日日夜夜、口干舌燥地工作着!这是一个平凡岗位,但又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