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手艺
(2022-07-16 14:37:07)
标签:
文化历史杂谈 |
我的第一份手艺
一个小伙子来推销挂历。
“您瞧,”他说“这字是金色的呢,价格也不高。”
他看我不感兴趣,就又拿出一本,果然比前一本好看。他说:“不然就来这种高档的,这个金是真金的啊,比刚才那本仿金的漂亮多了吧!”
我不以为然地瞥一眼说:“什么真金的?这是电化铝的,刚才那本是金粉的,别跟我说了,你太out了。”
小伙子一脸尴尬,“您真厉害。”
怎么说呢,谁让我岁数大经历多呢!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家从保定来到了天津,那是河北省教育厅的教育研究所,内设一个小型的印刷厂,因为教研所经常要印一些新编的教材,什么《河北省九年一贯制试验课本》《河北省五年制小学课本》……而且是各年级的都有,想来印刷量可不小。
小印刷厂只有两间大屋子。那咣当咣当的机器声吸引着我,我常靠着那车间的门,看着那一张张的大纸喂进机器里,然后再由翻爪一张一张地翻到后面的台子上,这时候那纸上已经印满了字。真的很神奇。小荣的母亲就在那里工作,她常笑着问:“想来帮忙吗?”我摇摇头:“我妈不让。”
有时候忙了,小荣妈会把整摞的纸搬到家里“折页子”。“折页子”就是把整张大纸上的页码对齐,用小竹板刮一下,把边儿轧死,折几次纸张就变成一本书那么大,装订后将废边裁去,一本书就完成了。三年后我们家搬到了石家庄,小荣家也不知去什么地方了。
“十年动乱”时不用天天到校,就跟同伴们到河北师大的教材科去玩儿。教材科也有两台跟教研所一样的机器,印些学习材料,我“折页子”的手艺得以发挥,虽然精神上正遭受打击,但心理上得到一丝安慰,感觉自己还是有点用处的。于是,这成了我的一份工作,不管同伴们去不去,我是风雨无阻。
后来,教材科被大学生们夺了权,主业是印“革命组织”自办的小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印刷厂的师傅变成了大三、大四的学生,我仍然在那里“工作”。终于,我感动了那位操作印刷机的鲁师傅,他同意让我上机器操作,我好高兴啊,很快就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受到师傅们的夸奖。这是我今生学到的第一门手艺,那一年我十五岁。
接着我又接触了排版。报纸的排版可不像现在用排版软件这么容易,那时候没有电脑,是用铅字排版,每篇文章有多少个字,用什么字号,需要多大的版面,都需要认真计算。我很专心地帮忙,享受着排出漂亮版面时的快乐。
十七岁时我被分配到一个街道小工厂,又一次看到了印刷机,可我没那么幸运,没分到印刷车间,却被分到了电木车间。因为当时厂里多是印些学习资料、毛主席语录皮、毛选四卷皮等,印刷机是需红五类操作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只配做其他粗活儿。不管怎样,能够自食其力就是好的。后来印刷车间脱离了我们厂,我再未得到操作印刷机表现自己手艺的机会。
多年后,在经历过多种职业的锻炼之后,我过起了自己惬意的退休生活,写作仍是我的钟爱。此时,我已经成为印刷公司的客户,有时还会对他们的工作指指点点。看来,我对自己此生的第一份工作一直未能忘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