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2016-12-15 21:20:34)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的诗句,《苦吟》全诗是:“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之者乎。”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两句诗,是描写诗人在吟诗时苦苦思索与斟酌的情形。
卢延让作为晚唐诗人,属于“苦吟”派。“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创作出好的作品。首先,是精心选“字”。构成诗的原料是文字。诗是表现得最集中、最精炼的文字。而古典诗歌如律诗,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的诗体,在用字上更需要精心选择、安排每一个字。唐代诗人刘昭禹讲:“五律如四十贤人,著一屠沽子不得。”这是说,有些字眼更有诗意,适合入诗,而有些字眼则不适合。诗人作诗时,需要精心挑选那些有形象性、有韵味的字眼,不能让不够格的字眼混入其中。
精心选择、使用字词,不仅仅要考虑每个字眼的声、色、味,更要考虑每个字眼与其他字眼的关系,考虑字眼在全句、全篇的作用。文学创作,需要把最合适的字词,放到最恰当的位置上。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写为“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确实,在这一诗句中,“绿”是最合适的,但这不是说,王安石圈去的“过”就不能入诗。杜甫《送蔡都尉》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在这里,“过”字就出神入化,用得恰到好处。诗歌创作中的“苦吟”,是选择最合适的字,以此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这正如语言学家邢公畹所讲:“一个作者对于他所使用的语言中的每一个‘语词’,都应该深深知道它的性质,掂过它的分量,认识它的光彩、音响和气味。然后把这些材料服服贴贴地构造成一个结晶的形式,一个伟大的‘建筑’——有空间,的阴影,有亭苑之美与家室之好。那怕千门万户,一条小路,一道小沟,都有来处有去处,全安顿在一种意匠的设计中。”诗人精心选择的字词,是安放在诗歌最适合的位置上的,是诗歌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字词,也因本身的诗意和位置的恰当,而让整首诗歌焕发光彩,乃至“境界全出”。
“苦吟”过程中的“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既是上天入海地求索,以求发现更新鲜的字词的过程,同时也是回顾诗歌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寻和继承前辈艺术创作经验的过程。王安石创作《泊船瓜州》即是如此。他写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前,李白早有“春风已绿瀛草洲,紫殿红楼觉春好。”丘为也有“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杜甫的“身轻一鸟过”,也是化用了晋人张协的诗句“忽如鸟过目”。“苦吟派”诗人的创新是以广泛的继承为基础的。
“苦吟”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这不仅是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而且也通过诗歌的作品,锤炼了汉字,把汉字潜藏的魅力展示出来,丰富了汉字的意味。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原指的是诗歌的创作。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表现在古人的其他文学体裁的写作之中。欧阳公的古文写作,即体现了“苦吟”精神。他作《画锦堂记》,已经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而那人回去已经走得很远了,猛然想起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应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立刻就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好把那两个“而”字加上。对此,朱光潜指出:“我们如果把原句和改句朗诵来比较,就会明白这两个‘而’关系确实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