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善水文轩
善水文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123
  • 关注人气:1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人诗集《信徒》序——杜爱民

(2012-12-15 19:39:47)
标签:

淇奥

善水文轩

诗集

信徒

杜爱民

文化

分类: 出版作品

个人诗集《信徒》序——杜爱民

 

今日诗歌写作

——对程方诗歌的理解

 (诗集《信徒》序)

                                                               杜爱民

理解程方的诗歌写作必须脱开我们所能见到的惯常路径——那种由诗到诗人的身份确认,隐含着不易察觉的微观权力效应和身份政治对个体独立性与差异的柔性残害。汉语诗歌写作至今还少有此方面的觉醒和问题意识,也辨认不清那些匿名的、沉默的诗歌写作个体,在漫长的暗夜中独立坚守抵抗的价值意义。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对于诗歌和写作而言,本身就意味着非同寻常。它有可能使诗歌的阅读与交流欣赏,不再是以排行榜或名人堂之类的面目出现,不再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诗歌变化的非连续性,不再让诗歌的主体在自我超验当中沉醉。

在一个人格和品质都可简单地化约成金钱利益的时代,诗歌写作是无用和无效的。为什么要写,也正是因为它的无用和无效。程方的诗歌写作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今天秉持上述见解的独立诗歌写作个体不止程方一人。他们切断了一切与非诗的关联和指涉,只在个人的层面上,让诗歌写作与自己相互伴随。就像是一种纯粹无用的耗费,像是一种献祭和牺牲,以此行动来和自己信任的东西之间达成默契,建立一种交互的联系网络;抵抗生存虚无和价值虚空带来的个人境遇。诗歌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另一种“礼品”,送出去不需要收回和回报。

程方和今天许多人的诗歌写作处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行列里:他们置身于完全孤独的点位上,面对着不断飞来、又投射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仿真类像的碎片,承受着单一同质化的社会变化的强大压力,以诗歌写作作为个人抵抗危机与挑战的一种方式,作为观照自己、呵护自己的逃脱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另一种新的个人精神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包括程方在内的今天的诗歌写作者,说他们如果有目的的话,也只为他们自己,绝不将自己的写作纳入“官方”或“民间”、以及“体制”内外这些由分类导致的统治当中。他们的写作在边缘散落的点位上,随时随地展开,又随时随地消亡,也代表着他们随时随地对于绝望的反抗。

不期待无孔不入的明星制所打造的光环有朝一日套在自己头上,更不以为诗人或作家的写作天然的就享有某种形式的写作特权。今天的写作者,更加彻底决绝,绝不再做资格与分类的囚徒。当一个写作者面对权威机制保持沉默,甘愿抹去自己的名字,成为一个匿名者;当他不再听命和屈从功利化的任何指令,所有的“审判”,都将拿他无可奈何。今日的诗歌写作正是由此而开始。我在程方的诗歌里,见到了这样的开端与精神指向;程方的诗歌里,有对自己不断的提示:要求在写作中永远不忘的是那个有可能潜在消失的自我个体。

诗歌写作的最终结果,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写作是和一切被摧毁之后的残迹碎片打交道,是关于无尽的绝望所展开的个人游戏。将终结之地作为开端,持续不断地更新这样的开端,重新经历这一个个的开端和终结。写作的意义就是上述过程的意义,是绝望本身的意义,是绝望中的希望。在解放与压迫之间没有担保。写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占据合法化与合理性的高地。

对于程方诗歌的阅读,倘若能够在以上的语境中去理解,对他的诗歌的认识判断,就不会只留于简单的好恶层面。通过写作之镜,程方照射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我们所见的这些诗歌文本。我们将会看着他在其中的出现和消亡。

 

个人诗集《信徒》序——杜爱民

 

杜爱民,西安市作协副主席。1961年生于西安。1983年大学毕业,曾在某大学任教,现居西安。著有《非此非彼》、《眼睛的沉默》、《马语》、《西安往事》、《自由落体》、《万花筒》、《生于西安》、《你的城市以西》等,有作品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

【友情链接】杜爱民天涯博客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duaim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唐延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