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资抛售银行股的真正原因

(2013-05-25 08:08:03)
标签:

解套第一课

财经博客

股份

日历买股法

主体思维选股法

分类: 财经

外资抛售银行股的真正原因

声明:本文归“新人”玉名博客所有,各位如果要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转载于本博客,玉名拜上,谢谢各位。
  本周高盛抛售工行后,再度引发了市场对银行股的担忧,本次操作前高盛已先后6次出售所持工行股份,最近12个月高盛3次出售所持工行股份。粗略计算,高盛投资工行7年累计套现103.1亿美元,获利77.3亿美元,那么这样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呢?玉名认为银行股每一次的启动或者说被大资金抛售,往往会引发整个市场的热点转型的思考。在1949点行情中银行股是整个市场反弹的主力,但从2013年2月初至5月中,银行板块调整幅度达15%,而同期创业板、中小板俨然步入牛市,两个走势简直是天差万别,这显然不是偶然,需要我们思考更多。
  首先,今年来银行股屡遭外资投行“唱空”。摩根大通以报告形式,将中国股票评级降为“减持”,同时还建议购买看空中国四大行的金融衍生品;著名沽空机构浑水研究质疑渣打的内地贷款质量后,近日也开始唱空银行股。唱空的同时,摩根大通抛售4235.77万股的农行H股,花旗出售了9259万的农行H股,美国基金The Capital Group场内减持1亿股农行H股,淡马锡减持了建行16.11亿H股。股民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资要抛售银行股呢?玉名总结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中国银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再想维持目前高位可能性不大,从资本市场来说目前股票价位应该是高点区域(尤其是经历过了1949点反弹后),从这几年来看已经实现了入股中资银行的盈利目标,到了就此抽身走人的时候。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凸显,也是外资离场走人的原因之一。
  其次,单纯从高盛抛售还能看出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说2005年到2010年间,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先后在港上市。除农行外,建行、中行和工行改制重组上市的一大特点是引进高盛等国际投行以及金融财团。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引进外海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可以引进战略投资资本,弥补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引进国际投行和金融财团的管理经验,实现战略投资的目的。而目前来看,玉名认为中资股本身因外资投资而得到的东西很少,汇丰清空15.6%平安银行股权,美国银行也在去年底出售建行的大部分股份,每一次外资撤离都是那么地干脆,所谓帮助中资银行引进先进国际管理经验,实现战略投资的目的,履行得并不到位。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外资每一个都是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们当时就是以折价、低价的方式购买的,这也是需要股民注意的,单纯做多模式,介入大大盘银行股很多时候往往很难有好的利润。
  总结来看,当前市场正逐步从“政策市”过渡到“经济市”,接下来的经济走势才是决定指数运行方向的重要变量。目前来看,在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不放松的背景下,管理层对经济主动减速进而为转型创造空间的认知已逐步达成共识,短期来看,大规模刺激政策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市场不大可能会出现趋势性上涨行情。在此背景下,玉名认为与经济周期敏感度极高的周期板块,后续仍将受制于整体经济的复苏乏力,因而其盈利改善空间将有限;即便周期股出现反弹,或许只能定性为昙花一现的“超跌反弹”,因此市场风格很难由小向大真正切换。所以今年春节过后创业板的爆炒也是源于资金从大权重股撤离(1949点第一波反弹行情中金融和地产是最赚钱的板块,随后赚钱效应消失,资金必然有流出),挖掘新热点所致。而进入到5月中旬,又出现了部分资金撤离创业板和大权重股,而转投新的热点,即近期反复活跃的汽车、页岩气、光伏产业、环保等二三线股的活跃都是这个要素。其实外资撤离中资股,也是为了处于机会成本要素,投资进入到更赚钱的行业中。

外资抛售银行股的真正原因

1、《日历买股法》揭秘个股的时间效应

2、《解套第一课》三种模式祝你解套,3《主体思维选股法》

 

每日内参收评与千股千评可看这里http://t.cn/hp5Vh,看每天“图解股指期货”和实盘指标可加玉名新浪微博http://weibo.com/wwhuahuay提问,看直播和最新的千股千评文章~

 

新浪博客改版了,股票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lm/stock 和财经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m/financ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