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

(2010-01-29 07:37:18)
标签:

证券

股票

玉名

个股

共振

分类: 股票

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

声明:本文归“新人”玉名博客所有,各位如果要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转载于本博客,玉名拜上,谢谢各位。
  从20日开始的调整尽管仅持续了1周有余,在牛市环境待习惯的投资者,却感觉度日如年,仿佛08年的熊市到来一般,如此大的差别感受不仅在普通投资者中出现,同样出现于基金中。在2009年12月底,年底资金结算期后,A股市场走出一波反弹,此时出现了大批基金公司自购股份的情况,基金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跨年度行情的预期,但仅仅不到1个月,股指受阻之际,各大基金公司就开始转向,看淡后市,大量自赎份额,这里面原因有三,首先是分红压力需要回购基金,降低基金规模,维持原有盈利模式的同时,也降低基金风险。其次是基金也和普通投资者一样,需要根据市态对自盈资金进行相关的短线操作,而且由于是基金自由资金,会更加谨慎,规避风险意识强。其三面对股指近期的走势,基金也很迷茫,内部分歧较大,所以出现了赎回观望。
  其实,自从2007年基金达到全盛期之后,基金在市场中的比重就在逐步降低中,主要原因并不是基金发展慢,而是整个市场规模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了基金的速度,在2006年底时全部基金的股票投资市值为21%,2007年时达到了32%,这也是历史的最高水平,随后2008年时为26%,2009年12月31日时此数值已经降低到了23%,对市场影响力的降低,使得基金虽然是机构投资者,但实际上越来越接近与普通投资者,抱团取暖,追涨杀跌,再加之基金经理的良莠不齐,因此实际上除了指数型基金之外,大量股票基金的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对此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现在的基金重仓品种,由于市场影响力的降低,基金做错的概念也越来越大,吸引跟风资金也在减少,同时,抱团取暖的现象,反而起到了助跌的作用,先知先觉资金出逃后,其余资金无法对冲风险,所以引发后知后觉筹码的松动,从而一旦出现调整就是持续的行为,也是源于此。
  什么可以最好地体现市场目前的心态,答案就是新股,中国西电上市首日就跌破了发行价,大盘次新股破发并不奇怪,毕竟已经出现了很多,但上市首日就破发,这就足以说明市场做多情绪是多么的低迷,市场情绪激昂的时候,新股动辄就是100%,200%的涨幅,而最近上市的几只新股,中小板新股上市当天较发行价的涨幅都不足10%,而且周四也有两只创业板的个股跌破了发行价。至此除了一些特立独行的少数个股之外,市场上已经没有赚钱效应。我们看到了周边市场出现了反弹,以港股为例,中资金融股是反弹主力,引领市场热点上行,从而激发人气,其余个股跟随才有了股指反弹。而A股在28日时间节点的表现,虎头蛇尾,早盘启稳后,未能制造持续的热点吸引资金入场,最终仅以十字星报收,失去了扭转弱势的良机。十字星只是中继形态,需要第二天的K线配合一起指示,因此短线投资者操作非常明确,缩量十字星,表明资金依然在谨慎等待的心态中,并未入场抄底,那么投资者也应该保持观望,有量能有热点才跟进,而且只参与最先领涨、放量最快的人气板块,否则就继续保持之前轻仓观望的操作,同时这两点也是判断诱多与反弹的主要判断指标。A股和港股类似,权重最大的都是金融,金融不动,很难吸引人气。同时在空头掌控市场的情况下,股指优先级高于个股,只有股指率先走好才能够有个股的机会,否则大部分个股都会跟随股指继续调整。新股就是最好的例证,没有套牢盘,没有业绩压力,一切都是空白,本来是稳赚的品种都未能逃过下跌,足见大盘环境的影响。作为投资者而言,需要继续耐心等待。想了解个股盘后点评,股市个股每日简评供您检索参考,股市机密内参(早盘、收盘、晚间三次更新)点击研究为您操作个股提供工具。

《中证内参》汇集最新股市行情直播,重点个股和板块推荐→请点击查看
《中证内参》(免责: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以上所有内容仅作参考不构成入市依据)
我希望大家留言可以署一个称呼,这样大家交流更加方便。我也好称呼您,对于您的观点也能够连续。其次是文章是我的思路和观点,难免有些不合适您口味,投资就是个性化的事情,见仁见智,博客是我记录自己记录点滴,以及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地方,希望大家从文章中各取所需吧。无论文章观点如何,博您一笑一乐也是好的。玉名一家之言,供您娱乐^_^谢谢大家,欢迎积极探讨,如有事还可以发邮件探讨,有时间可以到本博首页去看看其他文章,再次祝福大家投资有好运,玉名拜上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见此两点共振方可加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