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

(2009-04-13 07:51:37)
标签:

股票

证券

玉名

实体经济

信贷投放

分类: 股票

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

声明:本文归“新人”玉名博客所有,各位如果要是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相关链接,转载于本博客,玉名拜上,谢谢各位。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上周沪指涨幅1.01%,深成指涨幅1.09%,虽然涨幅较小,但行情走势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周初小幅上涨后便出现了周三的长阴,随后通过周四最后一小时和周五全天,股指收复了失地。
  消息面,央行于11日公布数据:3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再次刷新了1月份创造的信贷高点。之前机构预测最大胆的版本是1.87万亿,很显然实际数据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高,从一季度的总量看,达到了4.58万亿,已经接近了年度目标即5万亿的总额。此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1%,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7.04%,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8%。一季度净回笼现金473亿元,同比多回笼785亿元(去年同期净投放现金312亿元)。
  玉名认为我们在看到信贷增加,这一可喜情况的同时,也要对于激增和一些隐忧保持足够的警惕,毕竟由于降息和经济危机,使得银行息差降低,所以说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成为银行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因此对于信贷质量和信贷投放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应该是我们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够让上市公司业绩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仔细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1月份和2月份的票据融资占总信贷额的比率为38%和47%,而3月份票据融资占比约为22%,票据比重有所减少,但依然高出正常值5%很多,这很容易让人们对于信贷投放去处产生怀疑,也就是说究竟有多少资金真正投入到了实体经济中,为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还是仅仅停留在一种金融票据的炒作上,毕竟票据融资大多为短线借贷,很难对于实体经济产生长期拉动。
  回到盘面走势上看,从周线上看,沪指守住了250周线即2330点,这说明股指中线趋势依然保持较好,250周线已经来回争夺了近9周,上周的探底是一次确认,从图形上看,还有再次确认的可能。而从盘面走势看,有色金属、新能源两大板块是做多的主力,板块涨幅超过6%以上,对于股指贡献很大,但这两个板块均是之前充分炒作的旧热点,在已经累积大量涨幅之后,这些板块能否继续保持活力,我个人表示一份怀疑。本周经历了两次缩量,两次放量,如此反复,说明了市场进入到了2400点上方后出现了分歧,尤其是上面提到了市场热点重新回到了已经炒作较为充分的板块上,这说明短线市场热点的一种缺乏。而短线的跳空缺口,上方年线的压力,这些因素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也就是近期投资者要防范的重点,就是股指的反复。短线看,股指上攻年线也就是2500点一线是一种趋势,但需要成交量和新热点的配合,我认为走势不会很简单,依然是反复争夺的复杂走势,尤其是周三开始,是管理层发布新政策和随后经济数据的时间,盘面容易出现宽幅振荡的走势,投资者要做好变盘的准备。因此投资者需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原则,就是不追涨,一旦短线哪个板块涨幅过快过大,投资者应该做得就是停止买入,准备高抛做波段,然后回笼资金等待急跌后的买入机会。哪怕是上周五启动的新能源和有色,也是在振荡了近10天之后的再次启动,也就是说调整后的补涨特征依然存在,短线看金融、地产值得重点关注。想了解个股盘后点评,股市个股每日简评供您检索参考,股市机密内参(早盘、收盘、晚间三次更新)点击研究为您操作个股提供工具。 

我希望大家留言可以署一个称呼,这样大家交流更加方便。我也好称呼您,对于您的观点也能够连续。其次是文章是我的思路和观点,难免有些不合适您口味,投资就是个性化的事情,见仁见智,博客是我记录自己记录点滴,以及和大家交流、探讨的地方,希望大家从文章中各取所需吧。无论文章观点如何,博您一笑一乐也是好的。玉名一家之言,供您娱乐^_^谢谢大家,欢迎积极探讨,如有事还可以发邮件探讨,有时间可以到本博首页去看看其他文章,再次祝福大家投资有好运,玉名拜上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开启大起大落的一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