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如诗长歌行,美矣;诗意人生别样红,善哉!——纪念陈美善先生逝世十周年再读《梅山吟稿》

(2019-01-03 02:14:07)
标签:

纪念

陈先生

诗词

人生如诗长歌行,美矣;诗意人生别样红,善哉!

——纪念陈美善先生逝世十周年再读《梅山吟稿》                            

         按语

        我的诗朋词友中,曾有一位一生酷爱诗词,勤写诗词,视诗词如生命,并用诗词记录人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拥抱诗词,诗意地燃尽生命之烛的朋友,他就是十年前辞世的师友兼诗友陈美善先生。

        为了纪念陈美善先生逝世十周年,近日再读陈先生的诗集《梅山吟稿》,并把九年前陈先生辞世周年时我在咸阳市作协举办的“陈美善《梅山吟稿》座谈会”上的发言修改后加上小标题贴到私人博客和空间日志,以表达对陈先生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把我与陈先生的情谊永久珍藏!   

 

         前言

       十年前的 2009年牛年春节,我是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女儿处度过的。年后收到多年的文友、本校中文系李柷喜老师的电子邮件,获悉陈美善先生128(大年初三)于台北病逝的噩耗,不胜凄然伤感,遂填词一首,托祝喜转致陈先生的女儿陈虹,以表达我对陈先生辞世的哀悼之情。

        在此之前,20081124,我即将离开咸阳赴美国前,和陈先生通过电话。我转告他,学校领导已经同意成立咸阳师范学院诗词学会,委托他将有关材料报送学校科研处。电话里,陈先生声音洪亮爽朗,显得很兴奋,此前几个月的忙碌筹备终于有了结果。还说,他的诗集《梅山吟稿》已送印刷厂,不日即可印出来,等我从美国回来后会当面送我一册。我说一定好好拜读学习。到美国后,我还和陈先生用电子邮件交流。1128,我给陈先生发信报平安,告知两天前顺利来到纽约,并说学校科研处让尽快把成立诗词学会的报告及相关材料报去。请陈先生费心修改一下,让学生拿去打印上报。陈先生很快回信,表示将尽快上报诗词学会材料。并祝我身在异国,合家团圆,祈福保重!1223圣诞前夕,我给陈先生发信,祝他全家圣诞快乐!新年吉祥!随信还发了一个带背景音乐的圣诞新年贺卡。1227陈先生回信,为“复函延迟”表示歉意,说是“刚刚出院。因患食道溃疡、胆囊炎,经过治疗,现在又可以笑逐言欢。” ——其实这时他已经被医生诊断患了不治之症,只是家人没有告诉他实情。从回信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陈先生乐观开朗的情绪,彷佛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他说:“今日打开电脑,读了你的信件,听了你的贺年卡所发出的美妙音乐,我让全家人同享快乐,特别是我的孙子,也唱起那欢快的歌曲,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幸福氛围里边。借此,我也祝福你身体健康,全家人春节愉快,新年吉祥!我的书稿将于元旦后印出,只有等你回来后赠送。祝望多多保重!”病中的陈先生写信仍是一丝不苟,措辞谦恭、礼数周到。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月后,陈先生在旅游途中仙逝于台湾,这封电子邮件竟然成为陈先生送给我的最后祝福!

        (一)诗意人生

         6个月后,我从美国回到咸阳。看到了陈先生的诗集《梅山吟稿》。见书如见人,读诗如读人,陈先生的音容笑貌、美德善行彷佛从诗集中幻化出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陈先生华彩绚丽、充满诗意的人生。

        后来得知,《梅山吟稿》从校对定稿到印书,也就两三个月时间。如此仓促,觉得陈先生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和生命赛跑,抢在生命之烛油尽灯灭之前,把集毕生心血的诗词结集出版问世。虽然那时陈先生并没有表现出病态,但他的心力交瘁已是身不由己,这自然影响他对《吟稿》的后期修改。在他辞世前十几天,也就是他去台湾的前两天终于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梅山吟稿》。抚摸新书,陈先生不由发出一声“只能如此”的慨叹。“只能如此”道出陈先生心中一件大事终于了解却又有着某种遗憾和无奈!之后,陈先生坐上轮椅由女儿推着赶上西安赴台湾自由行的班机,完成了“莅台湾”旅游的毕生夙愿,一周后在台北医院羽化升天……

        陈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女秉持孝道,耿耿不寐。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和责任编辑共同商榷、校正,改变了《吟稿》原来的印制面目,纠正了内容的文字错讹,调整了部分诗文的次序,重新整理出版了诗集《梅山吟稿》修订版。修订版共分为“童年梦影”“雪霜寒路”“奋蹄足音”“华发夕晖”“古稀吟怀”“家族亲情”六章,收入600多首诗词。记录了作者人生“酸辛苦辣之风雨历程,痴迷留恋之流瀛山影,悠然乐哉之田园风光,家族之兴衰恩怨,友情之离合爱憎,国家之兴隆昌盛,世风之痴靡腐败”以及“个人之美好憧憬,从教之心得体会,杏坛耕耘之挫折苦衷”。整部诗集既体现了“诗”的清雅飘逸,又蕴含着“史”的厚重深邃。

        陈先生在诗集《自序》中坦言“余非诗人,仅以诗言志;旨在于直面人生之冷暖,表述其人性之善恶;描述出时代之风雨,抒发其爱憎之情感。”又说“余视诗如生命,愿以诗来促使自己修身养性,认真做人。”我的理解:这里的“非诗人”是指非职业范畴的诗人,而“视诗如生命”,即以诗心、诗意、诗情贯穿自己的人生,从哲学意义上讲则是一种诗化的人生,是一种至真、至美、至善的诗意人生!

        林语堂先生有一段谈论“人生如诗”的话:“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与衰亡。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阅人渐多,涉世渐深,收益也渐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紧张得以舒缓,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芳馥之果实,如醇美之佳酿,更具容忍之心。此时处世虽不似先前那么乐观,但对人生的态度趋于和善。再后来就是人生迟暮……此时已经悟得老年真谛,并据此安排残年,那生活将和谐、宁静,安祥而知足。终于,生命之烛摇曳而终熄灭,人开始永恒的长眠,不再醒来。”用林语堂先生的这一段话来概括陈美善先生“如诗的人生”真是太贴切了!或者反过来说,陈先生用自己“诗意的人生”精彩地诠释了林语堂先生关于“人生如诗”的概括!

        诗意的人生处处体现出真情。“真”在真实、真诚、真性情;“情”寄亲情、世情、山水情。

        陈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秉承诗礼家风,从小就爱好诗词,诗词伴随他一生。《梅山吟稿》汇集的诗作从童年梦影到古稀吟怀,彷佛冥冥之中有一种象征,诗集成则生命之火悠然熄灭。因此这本诗集也成为作者的一部“诗意自传”,展现了作者一生之“诗心情历”。

        诗集中的童年记事诗虽然数量不多,且说不准是当年发蒙学步习作,还是日后“依窗独坐忆童年”所补记,但都写得情趣盎然、童真可爱。如“撒腿踢得白絮乐,撵兔小子笑扑怀。”(《拾棉花》)写出了童年的无忧无虑,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砭肌寒风心里热,强当好汉母心怡。”(《骑驴走亲戚》)作者对自己“小男孩”时期的心理描述既真实又可爱。叙事诗《牵狗进城历险记》,情节一波三折,读来如身临其境。

         (二)诗凝亲情

        父母、夫妻、子女亲情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感情。陈先生除了在《家族亲情》篇汇集了20多篇诗词歌颂、吟咏亲情,在人生历程的其他篇章如《雪霜寒路》《华发夕辉》也有许多咏怀亲情的诗词。篇幅较长的有《父亲颂》《母亲颂》《利善弟逝世三周年祭》《祭舅父词》等。“遵嘱做人树正气,懿德教诲永不朽。”(《父亲颂》)“春晖未报儿惭愧,慈爱懿风永育后。”(《母亲颂》)作者谨记父母的高风亮节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亲情”诗中还有对长辈伯、叔、大爷的颂诗,对同辈兄弟姐妹的题赞、志怀诗,对晚辈的鼓励题赠诗。在写给岳父母的诗词中,或赞颂,或感怀,或祝寿,或祭奠,或怀念,都倾注了很深的情感。“读史质疑人笑稚,心生苦衷注诗词。”(《岳父》)“困顿一生今复志,蒙羞半世月重圆。”(《岳父昭雪感赋》)“焚香献酒送仙丈,祝愿泉台永寿寝。”(《痛悼岳父》)“四世同堂满院乐,子孙高唱祝寿歌。九旬老太喜开怀,期颐寿比龟岁多。”(《率子孙赴郑州祝贺岳母九秩华诞》)“芬心伤,婿心伤,跪拜高堂敬芳香,长思圣善娘。”(《长相思•悼念岳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先生在诗集中悼念追思发妻的诗词篇数不少且十分用情。中年丧偶乃人生一大不幸。彼时儿女尚幼,痛失内助,其痛尤甚!“村舍裹素衣,渭水哭断肠……虹女望月残,小儿断萱香。”(《送葬》)“痛我中年丧内子,哀儿童稚断萱容。凛冽窗外风凄厉,撕裂人心泪纵横。”(《悼内子》)在此后的岁月里,陈先生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年幼的儿女,并用一首首动情的诗词寄托对亡妻的怀念。除夕夜,“唯我扶雏守夜灯,一看遗像一吞声。”“夜半抚摸妻卧枕,芬芳十载有何存?寒光冷室无眠意,把酒临窗泪入樽!”(《除夕》)“芬兮芳兮,撒手何忍!独抚儿女,泪洒晨昏。”(《五期祭》)。最让人动容的是对年幼儿女思念母亲的描述:“最堪悲怆处,日落掩门扉。儿女呆无语,床头拭泪眉。”(《两儿思母》)“回家同弟耍,迭纸作飞船。上天接妈妈,闻着泪隐言。”(《虹女上学》)读此诗,联想到我也曾自幼丧母,与父亲孤苦相依的艰难岁月,不由泪湿衣襟。虽然天佑良善,陈先生于数年后再续佳缘,且夫妻和睦,相敬如宾,但他对发妻的思念仍萦绕于怀,不时赋诗追念。“病榻犹思敬业重,弥留甚念孝亲微。”(《追念继芬妻》)“五载遗容梦泪中,应知今日祭冥灵。清明雨霁新亭韵,桂影云霓素女声。”(《清明悼内子》)“十年路,断肠梦,思君秀,年年此时月如旧,夜夜三更枕湿透。惆怅难回首。”(《自度曲•思念亡妻十年路》)“卅载沧桑情未老,一宵幻影邈何时?灵诗彩绢伤心律,驾鹤黄泉与汝知。”(《梦见亡妻•癸未三十年祭》)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外表儒雅豪爽的陈先生内心深处有着让人感动的纤细柔情。今天能读到这些感人的诗词,我不由对陈先生续娶的夫人心生敬意。作为后半生相濡以沫的夫妻、伴侣,能够宽容并悉心护佑丈夫不加掩饰的对发妻思念怀恋的诗情表达,且多年如一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情爱。

        有深情必有大爱。陈先生对子女及孙辈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在子女成长的每一步,陈先生都有诗作或记述或激励。“管道省身行义路,冲天破浪稳行舟。”“伤心往事莫悲切,浩气盈胸仰大杰。”(《虹女上岗赠言》)“为官莫忘民生苦,垂世功德在自裁。”(《虹女晋升示教》)“笃志心虚学本事,欣乘纪梦勇争先。”(《永儿考入西北大学喜吟》)“时乱年华知甘苦,升平日月悟暑寒。”(《永儿三十岁生日喜吟》)“老叟怡情孙世乐,案头造意寄思愁。”(《想念爱孙》)

        付出大爱,收获大爱。我读了陈虹、陈永姐弟俩写的《怀念父亲》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不由泪眼朦胧。在听到父亲说等病好了一定要去台湾看看后,明知父亲时日不多且身体状况很差的情况下,姐弟俩还是决定圆父亲一个梦,很快给父亲办好赴台旅游的手续。推着父亲走,捧着骨灰回。于生者,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剧痛!而对于逝者,在实现了人生最后一个心愿后,安然羽化升天,这样的人生结局已了无遗憾!在陈先生辞世周年之际,经过陈虹姐弟精心筹备,由咸阳市作协等四单位联合举办了“陈美善先生《梅山吟稿》座谈会”,共同缅怀陈先生。三年后,陈虹姐弟在完成出版《梅山吟稿》修订版的同时,结集出版了纪念文集《梅山情缘》,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我的这篇纪念文章和两首悼念诗词也收录在《情缘》中)。此情此爱,天地可鉴!陈先生有这样的儿女,真是好福气!

         (三)诗言世情

        阅尽世相百态,看透世事人情。陈先生一生的命运际遇大体上与我们国家60年的命运共沉浮,从上大学期间的反右到参加工作后的社教、文革以至改革开放,陈先生境遇多坎坷,屡遭不幸,但他从不气馁消沉,始终保持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他到咸阳师院任教后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迎旭斋”,自称是本栋住宅楼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人。心中洒满阳光,生活便会如诗一般多姿多彩。他坚守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准则:“一腔热血培桃李,卅载忠言撰冬春。”(《三十年教龄感怀》)不随俗流:“清名淡利心常惬,人至无求大地宽。”(《答友人》)鄙视官场潜规则:“廿龄从政太持能,权术不谙悖宦情,若善折腰谀马首,定能宠用当提升。”(《自嘲》)心忧国运:“书生岂有豹子胆,敢舞笔墨毁江山。从来奸佞倾社稷,何故干戈向文苑?”(《偶感》)永葆诗心:“直爽书生今落魄,才知李杜赋诗香。” (《下放劳动锻炼》)歌颂国家发展成就:“神舟凌云载人飞,炎黄壮怀尽开眉。”(《欢庆神舟五号载人升空成功》)痛恨腐败:“心黑脸厚成蛀虫,多行不义必命终。”(《斥贪官成克杰》)“回首见钱睁大眼,暗度陈仓戏妖姬。”(《伪君子》)。

        写到陈先生的“迎旭斋”,不由让人感叹世事的不公。陈先生晚年特别渴望能有一间较为宽敞的书房,然而由于所谓“土政策”所限,单位两次调整住房,陈先生都无缘享受,只能继续住在十几年前建的仅有60几平方的“小三室”里,书房面积还不到10个平方。更为不幸的是,由于建筑质量问题,此楼于四年前(注:距今应是十四年前)成为危楼,只好拆除。陈先生既无奈:“迎旭斋矜十载度,竟溃春初,莫怨余生苦。”(《蝶恋花•楼毁春依旧》)又痛心:“十年荣斋何俱毁?恨杀腐败苦秋翁。”(《十载住楼一夜毁》)辗转呼号之后,全家被临时安排搬到面积更小的过渡住宅楼里,所幸还是住在楼东头,书房还可延用“迎旭斋”。三年前(注:距今应是十三年前)单位集资建高层住宅楼,这一次陈先生作为旧楼拆迁户,可以参与集资,建筑面积增大一倍,诗人终于可以拥有一间宽敞的书房了。岂料陈先生在新楼交工前仙逝,未能等到住进新居。好在天堂里没有“土政策”和“豆腐渣”工程,文曲殿里自然会为诗仙备有宽敞明亮的书房“迎旭斋”,只是我等凡夫俗子无缘读到陈先生的新作了。

        (四)诗重友情

        陈先生待人真诚热情谦恭,人缘极好。他敬师长:“益智金针传小辈,芬芳桃李敬花香。”(《颂恩师刘向德先生》)重友情:“古稀故友几康宁,千里听音似梦中。”激励提携后辈:“汝有佳谋求上进,负笈续训志强国。”(《答张琳》)“迎旭斋明日焕祥,喜吟立雪敬诗章。词严藻缛丹心韵,学海忘年唱大江。”(《赠学门诗友》)特别是到了晚年,陈先生全身心投入诗词创作,以诗会友,其人格魅力有口皆碑。记得十几年前,我有一件小事求助于陈先生,他的热情细心周到很让我感动。因陈先生年长我10岁,我一直视他为师长。而陈先生则称我为“诗友”。其实我本不懂诗,只是在研读《红楼梦》时很喜欢红楼诗词,偶尔也学着涂鸦几首。由于是初学,不知深浅,我在和陈先生谈诗时,主张近体诗应严格遵从格律,最好用平水韵,如用新声韵,则应加以标注。陈先生同意我的看法,遂赠我一诗:“诗味弥天餐不足,高朋巧授韵香鱼。欣悦皓首逢知己,从此骚坛共挽车。”2008年年初,陈先生为筹备成立咸阳师范学院诗词研究所或诗词学会找到我,说是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想邀我出任所长或会长。我知道这又是一条“土政策”,为了能给酷爱诗词的陈先生在校内搭建一个平台,我就答应挂个虚名,但特别说明,日常工作由陈先生主持。现在想来真有点不好意思,那时陈先生已是古稀之年,却有着年轻人的活力和热情,在校园里东奔西走,起草章程,组织上报材料,忙得不亦乐乎。我却没能帮着分担多少工作。后来得知,此事居然又遭搁浅,不得已我找到学校主要领导沟通,学校领导当即同意,让立即上报材料。这时已到2008年年底。没想到一个月后陈先生就升天了。回国后,我自知没有陈先生那样的诗情和能力,所以就没有再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成立诗词学会。我想,如果以后校内有哪个单位申报成立诗词学会,一定要铭记陈先生为推动学校诗词创作和研究所做的那些基础性工作及无私奉献。

        (五)诗咏山水

        如同历代诗人骚客一样,陈先生也酷爱自然,心系山水,深知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他退休后,经常携老伴出游,不仅游历了祖国的名山胜水,还先后到港澳和东南亚旅游,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诗作。“绝崖兀立万重峦,路转峰回岬比肩。”(《石林》)。“茫茫碧海荡游舫,观赏紫荆港岛香。”(《香港中秋夜》)在陈先生的诗集里,这类充满诗情画意的游记诗很多,且多写得清丽洒脱。

        最让人感慨不已的是,陈先生的女儿陈虹在父亲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父亲早在2003年写的一幅书法诗作最后两句竟然是“余热未烬志不移,愿达百岁莅台湾。”当初陈虹姐弟决定满足重病的父亲想“看看台湾”的愿望,决定推着父亲乘机飞台北时,并没有看到这首诗。不由感慨:“天底下的事真有这么奇迹般的偶合吗,难道是冥冥之中苍天与人世间的变化,真有一些必然的定数吗?”“诗人自有诗人不同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诗人的灵魂自有他不同凡俗的归宿和栖息之地。”于是,当陈先生的生命之火将要熄灭时,便选择在宝岛美丽的山水田园之间脱尘永生!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几乎道出了人们理想的生存愿望。再读陈先生的诗集,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音容宛在,诗情永存!

 

                                                     20191月修改于洛杉矶

 

附诗

***

.与陈先生讨论诗词互赠律绝

陈先生赠我七绝一首

·

诗味弥天餐不足,

高师巧授韵香鱼。

欣悦皓首逢知己,

从此骚坛共輓车。

****

我回赠陈先生七律一首

·

写诗无韵难成律,

一缕馨香雁寄来。

垄上觅词寻绝唱,

屏前题赋赞多才。

面虽清白还须剔,

句至珠玑仍可裁。

亦友亦师期保重,

临风吟咏满歌台。

..

20087月于咸阳

------------------------

.哀悼陈美善先生诗词二首

青玉案·悼陈美善先生

·

梅山魂断阴阳路。

暗洒泪,

斯人去。

东望依稀春色暮。

朦胧烟雨,

愁肠思绪,

难就伤心句。

.

人生转世如能度,

吟稿华章伴幡舞。

亦友亦师知会处。

心存高远,

诗情莫负,

憾被天公误。

注:陈美善,笔名梅山,出版有《梅山吟稿》。

2009-3-19 于纽约

******

七律·陈美善先生辞世周年祭

·

陈公跨海悄升天,

别友辞亲整一年。

魂绽琼花开万树,

情凝吟稿结千篇。

书前摆砚茶当酒,

题后焚笺纸作钱。

休道穹霄音路远,

几回梦里会诗仙!

  ...              

2010225 于咸阳


人生如诗长歌行,美矣;诗意人生别样红,善哉!——纪念陈美善先生逝世十周年再读《梅山吟稿》

陈先生的诗词集《梅山吟稿》


人生如诗长歌行,美矣;诗意人生别样红,善哉!——纪念陈美善先生逝世十周年再读《梅山吟稿》

咸阳市作协汇编出版的怀念陈先生文集《梅山情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