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泪血染成红杜鹃——读高晋占先生的两首古体诗

(2018-11-08 01:14:47)

         在《新三届》公众号上看到高晋占先生的几篇回忆苦难经历的诗文后,便产生了写篇读后感的想法,动因有三:

        一是高晋占与我同龄,都是上世纪40年代丙戌年生,属狗。我曾有个愿望,想写几个属狗的同龄人,试图比较在相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不同个体的人生百态百味。

        二是高晋占也是孤儿,黄连苦瓜都是苦,可苦的滋味各不同。高晋占7岁丧父,12岁丧母,和我一样在大饥荒中九死一生。读了高晋占的《饥荒岁月》,再一次唤醒了我心底对饥饿和失亲的痛苦记忆。这种苦与苦的比较,也成为我写作的冲动。

        三是高晋占比我坚强,比我优秀。他在经历失亲、房倒家破、休学、数次濒临绝境之后,1964年高中毕业,仍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成为河北阜平县考入清华的第一人。1970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恢复高考后读硕读博公派留学,晋升教授,科研教学成果突出,著述甚丰。尤让我钦佩的是,这位工科出身的博士教授,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会写古体诗。反复吟读之后,决定由高晋占先生写的两首古体诗解读他坎坷曲折而又多姿多彩的人生。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指以五言、七言为主的格律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体诗较多,简称五古、七古。相对格律要求严格的近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我读过高晋占写的两首古体诗,一首是四言古体诗《人生回顾》,一首是五言古体诗《割草歌》。

《人生回顾》

生于山乡,家境贫苦。七岁丧父,十二丧母。

褴褛饥寒,伶仃凄楚。曾搏激流,曾坠山谷。

锄禾当午,树叶充腹。心志未泯,油灯伴读。

雨夜洪水,毁我陋屋。欲哭无泪,栖身何处?

辍学数月,重建茅庐。大雪纷飞,返校艰途。

考入清华,自强之路。学海悟道,书山攀步。

同学友爱,互勉互促。业余乐队,多彩丰富。

文革乱世,风烟障目。斯文扫地,是非糊涂。

学废半途,韶华虚度。改造思想,胸臆难诉。

毕业留校,始有收入。农场种地,翻砂浇铸。

岁月蹉跎,心陷迷雾。挣扎呐喊,横遭查处。

四魔粉碎,大地复苏。年过而立,抱儿攻读。

先硕后博,忙忙碌碌。殚精竭力,少有建树。

痛别妻儿,背井西渡。北海之滨,三易寒暑。

痴心所系,祖国热土。水清木华,叶归根处。

孜孜耕耘,育人教书。传道授业,桃李满目。

一介寒儒,不谙世故。素缺媚骨,钻营无术。

世间百味,酸辣甘苦。俱已尝遍,夫复何图?

矢志追求,科学民主。议政建言,撰文著书。

坎坷人生,尚堪回顾。感慨良多,小彻小悟。

全诗80320字,作者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少年孤苦,青年励志,中年拼搏,老年彻悟。全诗语言平实流畅,内涵丰富深刻,是一首内容重于形式的通俗歌行体四言古体诗。

        高晋占“七岁丧父,十二丧母”,与我“五岁丧母,十二丧父”何其相似乃尔!略有不同的是高晋占还有一个比他小五岁的弟弟。 “孤”而不“独”,总还算是有个伴。但有个弟弟也便有了做兄长的责任。高晋占一边读书,一边还要想办法照料弟弟。初中就读的平阳中学离家20多里,本来可以住校,但是惦记着家中8岁的小弟需要照看,便坚持走读。一个13岁的孩子,每天拖着饥饿的躯体,翻山越岭,渡过大沙河,往返40多里路,鸡鸣上学去,天黑赶回家,其艰辛可想而知。遇到下雨,那就是老天爷和穷人作对。一次暴雨天,高晋占冒险强渡大沙河,被奔腾咆哮的洪水吞没,濒死之际想到家中的小弟无人照料,不会水的高晋占拼命地挣扎,几次沉浮,几次昏厥,终于奇迹般地被冲到对岸。老天爷也怜惜这个可怜的孩子,不忍收他归天,因为家里还有一个等他照料的弟弟。高晋占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死里逃生,第一次感受到人的生命很脆弱。人生漫漫,还有多少艰难困苦必须经历呢?还有多少生死攸关的事情在等着我呢?草民命贱,活下去不容易,活着也是受罪,活一天算一天,活不下去也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命不好。但是念及家中小弟需要照看,再苦再难咬牙也要活下去。”

        下面摘录几段高晋占的回忆文字作为对《人生回顾》一诗的注解——

        “曾经在河北省阜平县平阳中学学习生活过两年……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那也是一段艰难求生的经历。不仅因为没爹没娘,更因为遇到了大饥荒。”

        “回忆那段岁月是不轻松的,甚至是痛苦的。在整理相关素材并写成文字过程中,我曾几度失眠,几番落泪。有些细节几乎写不下去,因为那段经历太凄惨,太折磨人,回想起来难以抑制心底的震颤!”

        “曾经饿得两眼发黑,浑身浮肿;曾经吃过各种谷糠、树叶、野草和树皮草根,还曾吃过牲畜饲料和牲畜都不吃的东西;曾经因为两斤粮票(决非偷窃,不是得到而是失去)而承担一个小孩子难以承受的政治罪名,差点被开除;曾经前不通后不通无路可走,曾经对人生绝望,曾经死里逃生……两年中,身上心上,都留下了伴随一生的伤痕。”

        “对于那种无奈无助的日子,我不怨恨任何人。在那个骇人听闻的大饥荒中,别人也都活得不容易,他们的孩子也吃不饱,没有人能够伸出援手……只是因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让我没有像见到的饿殍那样倒在路边。”

        “后来,我终于艰难地长大了,还奇迹般完成了学业,娶妻生子有了家,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之后几十年,走南闯北,见识了国内外的丰富多彩,领教了社会的变迁,增加了人生的历练。其中有奋斗的艰辛,有成功的喜悦,有妻儿的关怀与牵挂,有朋友、同事的支持与理解。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成功者,甚至是个幸运儿,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但对那两年经历的饥荒岁月,一想起来,心中依然隐隐作痛。”

        高晋占在回忆录中写道:“深秋时节,为了维持生计,为了继续求学,一有闲空,就到附近的山上割草,背回平阳镇卖给收购羊草的。平阳南山神仙山和北岳寨山,到处留下了割草的足迹。”据此,高晋占写成了五言诗《割草歌》

手拿小镰刀,腰系巴钩绳。

黎明上山去,腹中饥肠空。

大雁正南飞,落木迎寒风。

羊肠路崎岖,露水湿衣襟。

时逢饥荒年,可怜众百姓。

口粮低指标,饥寒实难忍。

釜中已断米,灶内更无薪。

树叶加谷糠,瓜菜已食尽。

昨日见饿殍,陈尸铁岭东。

又见中学内,学子皆浮肿。

周末来割草,只为谋生存。

背到镇西头,或可卖几分。

衣衫已褴褛,残鞋露脚跟。

可恨秋蒺藜,扎我钻心痛。

艰难登山脊,举目望苍穹。

凄惶问一句:苍天可有情?

神仙山无语,北岳寨无声。

叫天天不应,跪求爹娘魂:

怜儿尚幼弱,佑我冥冥中。

左手抓茅草,右手镰匆匆。

一把又一把,聚集成草捆。

偶遇嫩草根,带泥强咽吞。

又见秋蚂蚱,三两草上蹦。

捕积约半把,火烧半熟生。

食来不知味,权当是荤腥。

但见日高起,负重登归程。

挣扎下山去,腿软又头晕。

遭逢饥荒年,黎民苦难深。

艰难求活命,惨淡度光阴。

上天本无路,入地亦无门。

何日能温饱,圆我稚儿梦?

全诗62310字,记述了饥荒岁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山乡穷孩子为了生存,割草求生的凄苦经历,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这首叙事五古显然也是歌行体。诗句通俗浅近,内容不难理解。诗中所写“割草”的艰辛,与我当年的经历大致相同。我在上初中时,暑假期间为了挣学费,割草晒干卖钱,一分一角都是血汗钱!饥饿至极时,我也到收割后的农田捕捉秋蚂蚱烧得半生不熟充饥!

        高晋占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终于明白,肉体上的伤痛可以治愈,甚至‘好了伤疤忘了痛’;而刻在心头的伤疤,永远不可能痊愈,无论过了多少年,一旦触碰,还会流血。”然而,“回避不是办法,回避不会导致遗忘,反而思念更甚。时隔四十多年后,终于想通,终于能够直面那段痛苦的经历。在回老家途中,我特意在平阳下车,以五十四岁的老迈之躯,翻山越岭步行二十多里走回家乡的小山村,为的是体验一下当年每天都要跋涉两趟的路途艰辛,看一看走过的路,想一想受过的伤,忆一忆吃过的苦。”高晋占重回平阳时,应邀为平阳中学的师生讲述了自己当年求学的艰辛以及历经苦读考上清华大学的感受。高晋占是平阳中学的骄傲,也是阜平人的骄傲!

        高晋占1979~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荷兰Delft大学电子系学习。学成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曾讲授《微弱信号检测》《智能仪表设计》《专业英语》等共计8门课程,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多相流检测、微弱信号检测以及船舶通讯导航领域达到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微弱信号检测》《电子噪声与低噪声设计》《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复习教程》等书。曾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和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船舶通讯导航专家组组长等职。

        退休后的高晋占开始写回忆录,他说:“历史可以被遗忘、被篡改、被粉饰,但印在大脑中的记忆,亲身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就像刻在石碑上的字一样,历经沧桑依然清晰,即使有意将其抹去也不可能。趁着尚未忘却,还是写一写吧。”

        有人说:“把亲历的苦难告诉大家,是一种告诫。”警示不能再回到过去那样苦难的日子。高晋占今年2月份在新浪开博,同时申请了公众号《高晋占》,陆续把自己写的回忆录《话说王快》《饥荒岁月》《阜平往事》部分章节贴出。稍后《饥荒岁月》及其他几篇回忆文章被《新三届》转发。高晋占写道:“把经历过的苦难晒出来,把自己的伤疤揭给别人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大饥荒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的年轻人不愁吃不愁穿,没有品尝过长期饥饿的滋味,他们很难想象那样的苦日子,也很难理解那时的人和事。”

        年逾古稀的高晋占和我的心境是相通的。如今回忆苦难没有别的动机,就是一种倾诉,自说自话,自我释放和宽慰。不仅比我们小十几二十几岁的下一代人很难理解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当年生活在城里的同时代人以及生活在大饥荒重灾区以外其他省份的人,也无法理解濒死的饥饿感和目睹亲人饿毙且自己随时可能成为饿殍的恐怖。高晋占所在的阜平是“老区”,大饥荒并不是很严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遇到一位家在砀山县的大学同学,那里是河南、安徽交界处,这两个省饥荒都比较严重,向他核实这些情况。他说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甚至更糟糕。他家6口人,大饥荒中饿死了3口。”高晋占不由感慨道:“庆幸生在阜平县,我活下来了。如果是生在那些地方,我是肯定没有活路的。”

        读高晋占的两首古体诗,不由使人联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三吏三别”。可见描述民间疾苦的诗文在情感上古今是相通的。

 http://s13/mw690/001z4jpuzy7p1k16NAwbc&690

高晋占先生近照

http://s10/mw690/001z4jpuzy7p1k2zqyt09&690
1981年8月高晋占在荷兰留学期间在海牙国际法庭前留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