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在和自己谈恋爱《新快报—爱周刊》专访稿-刘洋
(2012-10-30 17:41:44)
标签:
杂谈 |
胡慎之专访
胡慎之:广州向日葵心里咨询中心创办人,关系心理学家
元芳最近很忙,职责快超过百科全书了,要处理各种有关“怎么看”的问题。有网友结合微博的另外一个热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董洁和潘粤明都分手了,元芳,你怎么看?”,也有网友很配合地给出了答案,“元芳说,我真的再也不能相信爱情了”。
虽然上面的问答稍微有些戏谑,但不得不说,娱乐圈的分分合合,和现实生活中离婚率一样,居高不下,还有不断上升的态势。于是,一波又一波的人,高呼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其实,我们不相信的又何止是爱情?关于生活的理想、坚持的原则、延续的伦理……太多东西,我们似乎都不是那么相信了。于是,“迷茫”,成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为什么会焦虑?我们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从而让生活更加美好?……诸如这类关于生命的追问,还有很多。本期《非常爱》周刊,针对以上问题,对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进行了专访,也许,从他理性的分析加之感性的描述之中,你能或多或少找到一些滋养生活的源泉。
新=新快报记者 胡=胡慎之
新: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哪怕是婚姻关系,好像都那么稳定了。所以很多人都很迷茫,说“不相信爱情了”或者“再也爱不起了”之类的话。您是如何看待这问题的?您觉得这种情感关系的不稳定的原因是是什么?
胡:概括而言,这个社会现象跟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同时,跟中国人的教育理念也有关系。
新:我刚刚注意到,您用了“亲密关系”这个词,该如何理解?
胡:这是我研究的一个领域,简单地说,情侣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都统称为“亲密关系”。而无论是处理哪一种关系,实际上都是在处理自己的内在关系。
新:大概了解了亲密关系。但如何理解您所说的“无论处理哪种关系,都是在处理自己的内在关系”?
胡:关系心理学认为,所有社会活动并由此产生的情感和情绪,都是内在关系的纠结和反应。人要处理四种关系:我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而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都在长久地遵循一种与外界相处的心理模式,我们称之为“心理内核”。每个人的模式都不同,譬如,有人是讨好型的、有人指责型的、还有人是超理智型的,等等。
新:那这种内心的模式是可以发现的吗?每个人的内心模式是单一的吗?
胡:如果一个人具有足够的内省精神和自察能力,这种模式是可以发现的,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新:恩,我们再说会婚姻关系或者情侣关系。在这两种关系中,很多人都想知道,该怎么样做,才能让这样的关系更加稳定和持久呢?
胡:在我看来,我们谈论关系的过程中,要从“情理法”三个层面去谈,情为首位,其次才是道理和法则。而你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谈道理,而在没有坚实的情感做基础,道理是谈不通的。所以,一段关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感情,足够深厚的感情。
新:那您认为,一段成功的婚姻关系,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是什么呢?
胡:我认为,一段关系要处理得好,三个条件非常重要:首先,相互欣赏,因为只有你是被人欣赏的时候,你的内心才是被滋养的,才能体会到愉悦。一段关系中,如果有鄙视的成分存在,那一定是糟糕透顶的。其次,两个人要能做彼此的知己,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一切。只有如此,你才是真实的,也是最能避免问题的。第三个条件,就是支持。譬如一对夫妻有一方得了绝症,另一方不离不弃一直悉心照料,这就是支持,是用生命在支持对方。
新:那您认为,爱,在婚姻关系中,不重要吗?
胡:当然重要啊,我上面所说的几点都是爱的表现形式啊。爱是一种能量,可以成全、包容别人的能量。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依恋,而不是依赖。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千差万别。依恋,是说我很想跟对方在一起,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这种需要是相互的。而依赖是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让别人臣服于自己或者完全依靠别人。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爱的能力,所以,现在更多的人应该学习一下爱的能力。如何学习,就又回到自己的与外界沟通模式的问题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在跟自己谈恋爱,只有学会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了之后,才能很好地和别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