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暴力受害者情景暴力行为中国 |
分类: 杂文散谈 |
在接触过的婚姻案例中,我经常会遇见家庭暴力的案子。这类型案例一般是受害方带着伤痛的心灵来寻求帮助。当然也有施暴方来寻求心理帮助的,这种情况较少。至于还有多少个家庭中隐藏着家庭暴力,现在还没有办法去统计。但事实上,对于出现家庭暴力的家庭来说,施暴和受暴双方都经受着折磨,都是悲剧,都是心灵的创伤。
很多影视剧都把施暴者描绘成成恶魔、怪人,其实这只是符合一般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评判。对于一名心理医生来说,我不能这样单方面看待。如同文章的题目:施暴,受害者的反抗。而这里说的受害者,就是施暴者本身。
有家庭暴力倾向的施暴者,首先他(她)一定是个受害者。这并不是说他(她)在婚姻中遭受了伤害,其受害经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长期经历施暴的人,在心理上需要用一些防御方式去消除受暴的恐惧和无力感,而他们用的方式,恰恰是与攻击者认同的方式。其实这是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比如“媳妇熬成婆”,这句话很能解释什么是与攻击者认同:本来是一个很温和的小媳妇,在一个强势婆婆的压迫下,媳妇的很多愤怒都得不到表达,因此被压抑下去了。等到有机会表达的时候,这些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会爆发出来。因此,媳妇变得象原来的婆婆一样凶恶、强势。同样,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也经由原先的施暴者压迫,积累了很多愤怒的情绪,在有能力的时候爆发出来。为什么在暴力中成长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施暴者?因为,暴力下的孩子,非常恐惧、无力,惟有成为实施暴力的那个人,自己才不会被伤害。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氛围下,家庭暴力似乎是被允许的,特别是父母打骂孩子,夫妻之间打架也好象是被允许的,警察等职能部门不会介入。在这样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暴力似乎是唯一可以运用来表达情绪、表达感受的方式。如此文化下的个体,很难不受到影响。
有一些暴力是情景性的:所谓情景性暴力,就是在特定的情景下,情绪会失控,会有施暴的发生。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创伤性应激。意思是,在特定的创伤情景下,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攻击性,也是应激反应的一类。很多有暴力倾向的施暴者会描述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脑子一片空白,控制不住自己,那一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理智存在。这是比较典型的应激性的情绪爆发。这是施暴者经历创伤性情景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这样的情景曾经让施暴者感受过深深的恐惧和无力感。
引起施暴者施暴的情景,一般可以分为几类:控制感消失、被忽略、被嘲笑、被攻击(语言或者躯体的)、无力承受的内疚状态等等。所以,施暴者首先感觉到自己被伤害,才用攻击的行为去保护自己。诸如上述的嘲笑、忽略等行为是很容易激发攻击性暴力的。我有一个求助者就是经常在感觉到丈夫情绪要失控的时候,仍然很固执的纠缠,而屡次被丈夫殴打。
因此,如果了解到引起暴力的原因后,尝试改变这样的情景,很多暴力行为是可以被化解和避免的。可惜的是,家庭暴力似乎总是重复着。当施暴者感受到无力的时候,愤怒产生了,而受暴者一直暴露在刺激施暴行为的情绪情景中,引起暴力行为。这时候,假如受暴者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情景发生,稍微做出一些调整,施暴行为就会停止,受暴者也可以得到自我保护。而现实情形中,大部分受暴者其实非常固执,很难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并且,受暴者往往也是依赖性很强的人。因此,长期在家庭暴力中不能解脱出来的受暴者,身上存在着受虐的倾向。
在制定家庭暴力法律的时候,不能忽略心理因素。我一直强调,假如法律中可以强制受暴和施暴者双方进行心理辅导,法律约束的效果会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