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大陆人没有一个,日本有12位专家学者获得此奖。
中国人中两位和诺贝尔奖有关的人,也是在其他国家接受教育和研究后的成果。这样的结果,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得代表着世界科学文明的大奖呢?那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学校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模式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按照目前的中国教育模式继续下去,我甚至敢做一个推测或者说句大话:未来30-50年,中国也可能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大奖的获得者。
首先说中国的家庭教育;7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独生子女的最大弊端就是孩子缺少自己发展的空间,也少了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而且缺少了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公平竞争的能力。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在逆境中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弱。
4+2+1的模式,这个1就是孩子本人,一个孩子在6个人的保护之下,他(她)一出生就要应付身边6个大人,当然6个大人也会对他(她)有着6种期待。这样的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享受着6个人的照顾,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去满足自己,能满足他(她)的人实在太做了。举一个例子:孩子在开始学习爬行的时候,他(她)想要在他(她)面前的一个玩具,他(她)要去拿,因此就必须通过自己努力的爬行去获得。只是身边的大人们中间奶奶心疼自己的孙子了,她就首先把玩具拿到更靠近孙子的地方,这样孩子就不需要努力爬行去获得他(她)要的东西。这样,在孩子的内心自然会留下影象,我不需要太努力,自然有人帮我的。孩子的依赖心理就被强化了。
我经常听到很多人在说: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他们说的孩子都是高中,甚至是大学生了。简直是个笑话,一个18岁的成年人,还在学习独立。一个生活上不能独立的人,怎么可能有独立的自我呢?都知道,一个没有独立自我的人,他(她)绝对不会真正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很多的时候他(她)会按照内心中间别人的要求去完成一些事情,以获得别人的肯定来获得自己的价值。这是很可悲的。
都说80后的人很自我,其实并不是这样。换句话说可能更准确:80后的人很自闭。他们必须在自己和外界做一道屏障,才能让自己感觉更舒服一些。从小就在“你应该怎样”“你要怎样”“你不应该怎样”这样的声音中成长,你让他们可以怎样呢?说这些话的人可都是非常“爱”自己的人啊。假如按照大人的评判标准做人,那会感觉很不舒服。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自己,唉,太可惜,我很需要大人们,我离不开啊!所以只能在享受照顾的同时,对大人们的要求表面顺从,隔离情感交流。他们被很多人认为比较冷漠,行事没有章法,有时候又好象是很有爱心,大有时候又象非常冷漠。这样的分裂状态,让很多父母辈的人感觉到无所适从,也让这些做子女的内心充满着脆弱和无力。
孩子在6个大人照顾下面想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是绝对没有机会的。一个5岁的孩子对院子里的一窝蚂蚁很感兴趣,在那里观察得很高兴,妈妈叫了:宝贝,钢琴时间到了。“不啊,我要看蚂蚁!”“蚂蚁有什么好看的,妈妈一会要出去,陪你练琴后带你出去买变形金刚。”本来是孩子需要完成的事情,反而变成了有奖励的事情,真的很搞笑!5岁的孩子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在妈妈的经历中,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以感兴趣的事物让妈妈去玩,去研究。而且妈妈在忙碌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闲情逸致去体会身边发生的事物,她关注的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的孩子:我爱孩子,所以要为他负责;别人的孩子都学,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会点什么,很没面子的。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可能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研究一个事物,把这个事物研究得很深很透吗?
中国人把关系纠缠得很紧看成是亲情,是需要歌颂的。而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纠缠太紧,也就栓住了孩子,让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当然也培养出了很多的有奴性的孩子:做儿子,做孙子可以不负责。在展现奴性的同时还要因为嫉妒他人独立而说风凉话,甚至使出绊子,绊别人一跟头。“窝里斗”怎么来的?那就是有奴性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奴性,在眼红别人的同时在别人背后“捅刀子”的同时,嘴上还要喊着“维护”传统,维护中国人道德观念的口号。这样的群体,有几个人敢去做“枪打出头鸟”的事情呢?最有趣的是,两个在美国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在获得诺贝尔的同时,还是没有忘记“窝里斗”的传统啊!
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而中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培养出太多的“读书”很厉害的人,但扼杀太多有创造力的人,其实学校模式与家庭模式又多少区别呢?
不说也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