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名牌无关

标签:
家庭育儿母女女儿心理咨询 |
分类: 咨询手记 |
吴连第一次打来电话,没说几句就哭了起来。耐心询问下才知道是因为她的女儿。
40岁的吴连是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女儿小鼎17岁,上高中二年级。自从两年前跟丈夫离婚后,曾经乖巧的女儿突然对名牌到了痴迷的程度,动不动就让她给自己买衣服首饰。为此母女俩经常吵架,她不想娇纵女儿,但小鼎却常以不去上学威胁。
吴连和前夫开有一家公司,家中条件殷实,女儿上的是贵族学校。夫妻俩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女儿出生后不久就去了外婆家,上幼儿园时才回到父母身边。小鼎上的寄宿幼儿园,每星期回家两天,因此性格比较孤僻。夫妻俩一直觉得对孩子照顾不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小鼎。
两年前,吴连因为丈夫有外遇离婚,她分到大部分财产,也争取到了女儿的抚养权。明明家庭破裂是父亲引起的,但女儿却对母亲耿耿于怀,从那以后就更少和吴连说话了。每次主动跟母亲说话,不是要买衣服就是要钱。
小鼎16岁生日前夕,开口就跟妈妈要1万块钱。吴连问她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她竟然说:“没有父母疼爱的孩子,只能用钱买快乐。”吴连听得瞠目结舌,但最后还是给了女儿1万块钱。小鼎长得高,品位不俗,动不动就去香港购物。吴连尽管很担心很不情愿,但每一次还是几千几千地给小鼎钱让她去香港。孩子小的时候自己没怎么照顾,她刚上高中时自己又离了婚,吴连总觉得欠女儿很多,所以尽量地满足她的物质要求。
但是小鼎的要求越来越高,前不久,她竟然让妈妈给她买辆车,理由是自己一身名牌,不买车配不上自己。
吴连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女儿肯定会误入歧途。但是,女儿根本不听她的,要不到钱就跟她吵架,有时候还用自杀来威胁她。
这是吴连在电话中的讲,整个过程她都在哭。最后她说:“我快被女儿逼疯了,我真担心有一天我会被她逼上绝路!”
我赶紧跟她预约了时间,还建议她和女儿一起来,针对母女俩一起做家庭治疗。
激战其实与“名牌”无关
没想到,小鼎居然没费什么口舌就陪母亲来到了咨询室。吴连告诉我,她跟女儿实话实说,小鼎马上就说:“我想我们都该看看心理医生。”
吴连的焦虑和无力感显而易见,女儿小鼎嚼着口香糖,一副很无所谓的表情,但她大方地作了自我介绍,同意跟妈妈一起和我聊聊。
还没开始,吴连就背过身去抹眼泪,抹完之后不停地看女儿,女儿的表情显然能灵敏地牵扯她的心,老实说吴连在女儿面前有点战战兢兢,她不能自如地表达,小鼎的表情越来越紧张,开始表现出不耐烦。
我问小鼎:“当你妈妈说话时,好像你很不耐烦,是不是她说得不对?”
小鼎的回答很干脆:“我不喜欢她那个样子,好像我欠她很多。她老觉得我爸爸欠她的,我也欠她的。”我接着问,你不喜欢你妈妈这个样子,那你希望妈妈是怎样的呢?
“我不知道!我懒得想!”否认是表示有些东西已经在她内心产生了反应,这是沟通的开始。
我继续问吴连:“当你女儿表达出来她的不满,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她说:“她不懂事,我那么努力地去满足她的要求,但到头来竟是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很没意思。”
这对母女,似乎谁也不能满足对方,因此双方都对彼此不满、甚至愤怒。而事实是,她们对彼此的态度都很相似,而且双方都因为对方的某些行为感觉很受挫折。我跟吴连谈了我的真实感受。她表示同意,但接着说:“但我是她妈妈啊!”
我说:“因为你是妈妈,你有一个愿望或者是一个设定“妈妈是要有一些特权的”,如果这样的愿望没有获得满足,你也会感觉愤怒并委屈是吗?”她愣了片刻后点头同意。
咨询就在问答中开始了。首先就是澄清:母女俩对彼此都有很高的期待,需要对方能满足自己,而一旦不能满足的时候,双方就会产生无力感,无力感是让母女都害怕的感觉,所以就用愤怒表达出来。
我问小鼎:“你妈妈说你喜欢名牌,名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小鼎说:“名牌质量好,我觉得很适合我,买名牌对我来说是很开心的事情。”
我说又问“穿着名牌你感觉很好,妈妈愿意给你钱买名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她拒绝你,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小鼎马上说:“她自己也有很多名牌啊,为什么她能买我就不能呢?”
吴连抢着说:“你还是孩子啊!我自己买是因为工作需要。你还是个学生,你需要这些干什么?”
小鼎不屑一顾地说:“你又不是买不起,以前你也一直说人要往上走啊。而且你还拿了爸爸很多钱呢。”
吴连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她的脸色马上阴沉下去,扭头不再看女儿。看了一会儿窗户后她望向我,土脸求助的表情。我故意装作没看见,继续听小鼎说话。
她说她根本不想跟父母一起住,住在外婆那里很好。回家就看到父母吵架,妈妈老是买名牌衣服,爸爸都快支付不了了。所以,现在她要替爸爸出气,多让妈妈给自己买名牌。
吴连的眼泪又流下来了。我不得不干预,于是轻声问小鼎:“当你看到妈妈难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小鼎很激动地说:“她老是这样,扮成全天下人都欠她的,我才不想看呢。”
母女之间平时的冲突模式,此刻在咨询室里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我基本上找到了这对母女之间的问题:
一、女儿对母亲因为没有很好地照顾自己而感到怨恨,她表达怨恨的方式是母亲最不能接受的,不断要钱买名牌、不搭理她。
二、母亲不敢面对自己的内疚和失败感。希望用一些压制的方式去让女儿接受自己。
三、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自我定位,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因为小时候的抚养方式,对被忽略有着深深的恐惧,所以名牌就代表着被尊重和父母的爱。
四、在青春期的过程中,母亲忽略了女儿要成为独立自己的愿望。
以上几点是她们问题的根本。女儿和妈妈产生矛盾的时候,缺乏一个中间人调和,那就是父亲的角色。以至她们的矛盾迟迟得不到缓冲,她们的矛盾其实和名牌没有根本的联系,在名牌的背后是爱的付出和索取的关系。青春期本来就是个多事之秋,孩子从儿童成为成人时,内心充满着恐惧和好奇。一方面孩子想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对独立充满着期待。
解决冲突需要沟通,而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彼此指责。很多人不懂得怎样表达感受,说是沟通,其实是相互指责。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也就不能被对方很好的理解和接纳。
期待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人对他人都有期待,只是期待不被满足带来的感受由谁来承担呢?母女两人都有期待,又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但都不敢去面对期待不被满足的失望。所以矛盾就越来越深,恶性循环之下彼此关系越来越糟糕。
总是相互指责和抱怨的母女
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后,我需要用萨提亚的提问模式显现出她们的关系模式。
萨提亚把人的生活姿态和应对模式分成4种类型,这4种类型分别为:指责型、讨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
很显然母女都是同一类型,那就是指责型。母亲似乎感觉自己在讨好女儿,实质还是指责。指责型是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和情景的类型。所以有时候母亲感觉到自己很受伤害,忽略了女儿内心的受伤感。
很多时候指责和讨好是互相轮换的。在感觉自己讨好的同时会变成指责型的人。所以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第一次的咨询只是呈现问题,在最后我询问了小鼎一些问题,包括一些成长的体验。我跟她说,她有很多的怨恨没有得到表达,而这样的怨恨郁积在心里一直左右她的情绪。我她跟我表达一下她的这些情绪。
小鼎并没有立即表示愿意不愿意,而是沉思了一会,看看我又看看妈妈,最后她说:“到时候再看看吧。”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孩子的回答。我笑了一下,说:“我很希望能在下周见到你,你是个很有领悟力的女孩子,妈妈也有些情绪需要你帮助她去处理。”
第二次咨询是在一周后,母女俩进来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妈妈走在前面,而小鼎在后面。妈妈因为穿着高跟鞋,不小心绊了一下,小鼎一把抓住妈妈嘟囔着:“你怎么这样不小心啊?”语气中有责备,也有担心。妈妈没说话,理了一下头发后,窘迫地朝我笑了。
我趁热打铁地夸奖小鼎:“刚才妈妈快要摔倒时你扶了她一把,你还是很关心妈妈的。”小鼎说:“这么大的人,走路还走不稳,唉!”语气虽然不屑,但充满了心疼。
我问吴连:“你女儿都能照顾你了,骄傲吧?”她笑着说:“是啊,小鼎很懂事,只是发脾气的时候让人感觉她比较任性。”我跟她说,明明是肯定女儿,却不忘要否定一下。我回头问小鼎怎么看?
小鼎说:“我最烦她这样了。老说我这样那样的,整天唠叨,爸爸也是这样才跟她离婚的。”
我问她:“如果妈妈不唠叨,是否对妈妈的态度会有改变?”
小鼎说:“她不唠叨的话,我也就清净了。但她很难改啦!”
我笑着说:“你好像也在否定你的妈妈哦。很有意思,你们母女还是很像的啊。”
母女俩对望了一眼,都尴尬地笑了。
气氛轻松了很多。我说:“小鼎,今天你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妈妈先不说话,听听女儿的心里话。不管什么情况,妈妈都不能说,等女儿说完妈妈再说。你们看怎么样?
母女俩表示同意。
以下是小鼎的叙述:
其实我也知道妈妈很不容易,和爸爸分开了,一个人抚养我,她工作很忙,回家还要为我做饭,但很多时候她边做饭边唠叨,总是问我作业怎样了。我稍微有点小动作,她就教训我:你现在还小,不要老是关注那些香水啊衣服什么的,要多关心学习。我听得烦都烦死了。以前爸爸在家的时候,他和我说说笑笑的,她也老是在旁边唠叨。还经常说爸爸是甩手掌柜。
上中学后学校要开家长会,他们两个人都不去。他们工作忙感情不和,凭什么不管我啊?他们离婚我不管,但离婚后她还是老说爸爸的不好,这有意思吗?没离婚时他们就老吵架,我在旁边哭,他们根本都不管。我第一次来例假,肚子疼得要命,妈妈却抱怨说这小妮子怎么说大就大了?小时候我在外婆家,妈妈每次匆匆来匆匆走,我不叫她,她还骂我白眼狼……
小鼎说着说着就哭了,她内心憋着的怨恨和委屈,在这里都表达了出来。妈妈试图解释,但因为有言在先,所以几次欲言又止。小芳一口气说了有20分钟,到后来母女俩都哭了。最后她说,既然妈妈不能给我最纯真的母爱,那我就让她在物质上满足我。
等小鼎说完后我问吴连:“小鼎说的时候你哭了,那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
吴连说:“我也是没办法,我知道这些对小芳造成了很多的伤害,但我真的在弥补啊!有些事情我一直想在她大一点告诉她,我一直努力在做个负责的母亲。我又做错了什么呢?什么要求我都依着她,就像是小小年纪就跟人攀比老买名牌,但我因为爱她也就依着她。这么大的女儿了,骂不得打不得,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及时地打断了她说:“你们开始指着对方说‘我没错,你错了’,但又同时感觉自己很委屈,妈妈委屈,女儿也委屈,为什么会这样呢?小鼎是在表达自己不被妈妈理解和爱护,妈妈表达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表达自己承受了很多生活压力,这包括以前对小鼎没有照顾好的愧疚和压力。”
母女俩不约而同地点了头。
名牌不是根本,但它能彰显被爱有多深
我问小鼎:“当你同学问你的名牌是谁买的,你怎么回答?”她说,有时候说是妈妈买的,有时候说是爸爸买的。
我接着问她想对你朋友说明什么?她正在沉思时,我替她作答:“想说明你爸爸妈妈很爱你、很疼你,他们给你买很贵重的东西,代表着他们很爱你,你的家庭很幸福是吧?而这样,你的朋友会很羡慕是吗?”
小鼎想了想说:“有时候朋友会羡慕的。”
我回头问吴连:“刚刚我问女儿的问题,在我们的交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吴连泪流满面,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转头跟女儿说“女儿,妈妈错怪你了。”
小鼎撒娇似的“哼”了一声,但我能看到她眼中有泪光在闪烁。
是啊,爱的表达有很多方式。当小鼎得不到妈妈爱的表达时,唯一能想办法获得的就是礼物。不管用什么方式,都需要获得礼物,也就是爱的诉求。她想告诉自己和身边的人,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是被父母宠爱着的人,这样她能去应对曾经被忽略的害怕和无力。当得不到的时候,被忽略的恐惧让她非常愤怒。而在一个17岁少女的心中,越贵重的礼物越表明自己的父母爱自己。
妈妈吴连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爱,或者说是她忽略了自己对女儿的爱。她认为自己内疚了,督促女儿好好学习就是爱了。而女儿一个劲儿地要自己买名牌,无疑是替她的父亲讨债,是对自己的挑衅。
最后我给她们一些建议:
一、多花时间倾听对方心理话。母女俩都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音。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理解,善于倾听,可以听到彼此内心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听别人怎么说,事实是一直在抗拒他人,这样的感觉会引起彼此之间的控制感,语言是控制的工具。当母亲能很好倾听的时候,女儿也会感觉被妈妈爱着的。
二、多一点时间一起做事情。在一起做事情,那是彼此的参与,参与的过程可以促进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这对母女本来在一起的时间就不多,多点时间相处,可以弥补曾经的缺失,也可以缓解妈妈因为没有太多照顾女儿的内心愧疚感。很多时候做比说重要。
三、妈妈继续看心理医生调整自己。妈妈的焦虑还有就是对婚姻的愧疚感与愤怒感,这些情绪需要处理的,要不处理的话,这样的情绪会无意识的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比如自己的女儿,将来的伴侣。所以通过心理调整,这样的情绪才会被很好的发现并处理。,轻松的面对将来的亲密人际关系,为下一次的婚姻做准备。
四、妈妈陪小鼎一起去买衣服,当然是适合学生的衣服而不是一味追求名牌。
一起买衣服,各自说出对衣服的看法,促进交流。而17岁的女孩子还处于很矛盾的状态,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有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买自己适合的衣服,也可以缓解女儿内心对于名牌的压力。毕竟女儿想成为自己,而不是说成为一个虚假的自己。
咨询结束时,我让母女俩拥抱一下。她们都显得有些尴尬,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僵硬,但最后越来越紧,都泪流满面。那是相互宽恕和接受的喜悦,也是相互接受过去不能重来的哀伤。
她们走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妈妈把手搭在小鼎肩上,小鼎并没有反对,似乎很享受。
3个月后,吴连打电话给我,说小鼎开朗了许多,她喜欢跟自己聊天了.
备注:本文章已经被<婚姻与家庭>杂志发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