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一下结构设计的可施工性

(2012-09-20 09:19:52)
标签:

可施工性

大跨度混凝土梁

网架结构

jgj7—2010

双向预应力梁

分类: 结构工程理论与实践

谈一下结构设计的可施工性

 

 

有朋友问:基础换填的截面形式是上窄下宽的A形式,还是上宽下窄的B形式?

 

http://s3/middle/557d7ea6gc969b81e7b32&690

 

从受力的需要可以是A型;但从施工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考虑,换填需要先在原来的地基土中开挖,开挖就需要放坡才能保证基坑稳定、安全,所以只能是B型

结构设计的成果是结构施工图,结构工程师的设想必须经过施工阶段、通过施工单位来实现。结构设计出来的图纸并不是只供人家观赏的,而是给施工单位指导施工的。在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尚不完全规范,一定程度上存在非法转包、支解发包等违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参差不齐,施工现场大量使用不熟练的农民工等。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实际情况,所以不能只从受力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顾及施工的可行性。越是容易施工,工程质量就越容易保证,越不容易出问题。

例如,对钢结构,现场焊接的施工质量不容易保证,在设计时宜尽量避免采用,高空施焊以及仰焊更是不应采用。除了构件设计和细部构造要顾及施工的可行性,结构方案和选型更不能忽视可施工性。下面列举一个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某高校综合服务楼,为单层双向单跨大跨度混凝土结构,只有建筑周边可以布置柱子。由于建筑功能对结构净空的要求以及结构构件尺寸的严格限制,设计采用了双向预应力框架梁的结构形式,梁的截面尺寸为500X2800mm,双向计算跨度均为50,层高9 .8 米,中间6道交叉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见下图) 

 http://s10/middle/557d7ea6gc97825677b59&690

 


http://s7/middle/557d7ea6gc97818645ff6&690


2、施工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1)双向预应力张拉的相互影响

本工程造型新颖独特,框架梁跨度较大,施工难度高,预应力框架梁双向交叉,节点构造复杂,张拉时难免产生相互不利影响。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实施,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用ANSYSMidas等多个有限元程序对各个张拉阶段进行了施工模拟,得出了各张拉阶段框架梁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制订了详细的张拉方案,并对每个张拉阶段的梁跨中反拱值、墙柱等位移变化情况和梁跨中、梁端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严密的现场监测。

2)钢筋较多、混凝土浇筑困难

由于梁跨度大,设计的预应力钢筋和普通较多,尤其是框架梁的端部,由于建筑限定了柱的最大宽度为500,相应最大梁宽只能取500,导致钢筋密集。为此,施工单位对梁端部钢筋节点使用程序进行3维模拟,并在施工现场做了1:1的实体放样,才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见下图)

 http://s5/middle/557d7ea6gc969c2734474&690

 http://s4/middle/557d7ea6gc978378a2ac3&690

http://s8/middle/557d7ea6gc97837ae7f47&690

http://s9/middle/557d7ea6gc97837cf6a58&690

 

3、评价:

本工程的施工单位能力确实很强,水平很高,硬是把遇到的施工困难给解决了。但是在结构方案阶段,设计单位能否做得更好,把可施工性考虑在内,采用更加容易施工的屋面结构方案,而不是在50 米大跨度的情况下仍坚持用混凝土结构屋面方案,凭添了不少施工难题?

例如,参考《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3.2.5条:网架的高跨比可取1/101/18。取跨高比1/18,则结构高度=50/182.8米,即有可能可以采用网架结构,同样的结构高度2.8米也能满足50米跨度的要求,也能达到类似的建筑效果,而施工难度少很多的。

 

 

Pls bear in mind, build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for an excellent structural desig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