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龟城:筑城的艺与技
现存十二天守指的是从建立以来没有被人为或意外事故损坏过得十二座日本城堡,他们的历史文物价值极大,艺术景观价值通常也居于前列(被保护得很好说明本身就有特别高的价值)。而四国这个小小的岛屿上居然有四座现存天守,所以四国之旅,也是城堡参观之旅。

不过严格来说丸龟城的看点并不在于天守阁而在于城墙(石垣)之美。高达六十米的城墙是日本最高,因此这一座平城爬起来居然有一种山城的感觉,也算一大特色了。




丸龟城不仅城墙雄壮,周边环境也很漂亮。得益于其特殊的地形(急坂和高耸的城墙),植被的展开就比较容易形成养眼的布置。




最上面的眺望自然也是绝佳。隔着濑户内海可以一眼望见本州,而一转头就是四国中央的群山。


不过这样的美丽城墙也有残酷传说,当初垒城墙一直不顺利,就从路上随便拉了一个卖豆腐的小贩来做人柱。那天也是下着雨,豆腐生意没法做,小贩就走了平时从不经过的城边道路,没想到一去不回……传说中以后凡是小雨天,就会在城墙旁听到豆腐的叫卖声,嗯,我那天是没有听到啦。




而讽刺的是靠人柱垒起来的城墙却没有什么军事上的价值,因为天守阁本身太过弱小。丸龟城建立时已经有了一国一城令,乌冬国的主城当然是高松城,所以丸龟城理论上是不被允许存在的。于是天守阁只能修得超小,号称是箭楼而不是城堡来蒙混过关,但事实上……它确实也只有箭楼的规模而已(但仍然值得上去,因为哪怕稍微提升那一点点的高度,得到的展望风景变会截然不同)。
在丸龟观光也还是蛮方便的,可以借自行车http://www12.ocn.ne.jp/~marugame/traffic_03.html,还能搭摆渡船到濑户内海上的小岛去逛逛。丸龟城整个环境极为出色,因此即便天守阁可以忽略不计,仍然非常值得一游。
金刀比罗宫:交通安全=财运=幸福
四国这地方很有意思,虽然偏远但却颇有历史渊源,比较现实的便是阿波国的细川氏在战国时代以前曾经长期把持京都的政局,而神话一点的则是像道后温泉号称是日本最古老的温泉,同样金刀比罗宫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当然日本神话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而且也不能说光是因为历史悠久就值得一看。金刀比罗宫的真正特色其实是它的1400级台阶,整个神社并不是一个单体而是顺着这1400级台阶逐次展开。从参道入口最终到奥社是要从100米不到的海拔爬到400多米,也算是一次小登山了。而这样的规模和格局也让金刀比罗宫显得极为特别——尤其是考虑到日本的神社大多比较简陋和狭小。




比较有趣的是台阶都标有序号,还时不时会有牌子提醒你现在是多少级,还有多少级,大概还有多少时间。




到这里算是正式进门,一条笔直大路庄严肃穆。神社照例是会宣扬一下金主的贡献,有些地方用石灯,金刀比罗宫就直接写在石碑上。有趣的是真正的大款躲在后排石碑,捐款较少的反而顶在前面,看来低调不分国界大家都懂。


来到本社可以小喘一口气。不过这也才是一半左右。



本社也有展望台,所以如果实在时间不够,到这里欣赏完风景回头也是一个选择。


前往奥社途中最有趣的是这个小型单轨铁道装置。因为直到本社位置其实都有汽车道路可达,物资输送并没有问题,而本社到奥社就纯粹是登山石级,偷懒的神职人员就修了这个小轨道逍遥快活……


终于到达奥社,因为来的早居然看到巫女换衣服……不过巫女是老太,而且巫女服就像揉咸菜一样直接从背包里拿出来套在土黄的老土上衣外面,简直幻灭……奥社的黑天狗御守倒是有那么一点三峰神社白御守的味道,网红化传奇化了。不过比三峰神社好的一点是金刀比罗宫的奥社相对较难到达(很多游客光是走到本社已经累到不行,而再到奥社还有一倍的路程),就不会出现群众蜂拥驾车去抢白御守导致道路拥堵数个小时,最终让神社决定停售的问题。


奥社的展望台视角极窄,但看到的风景就要好很多。爬山就是这么回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登顶之后必然有最好的风景等着你。




下山时拍到的图反而更好,不过这也是一般都会有的事情——永远是从上往下拍更精彩。
金刀比罗宫作为【海上交通安全】的守护神社,对于日本这个多山岛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内陆多山自然被迫走海陆,行船安全,才能谋生赚钱。所以到了现代金刀比罗宫也是以【交通安全】和【财运】的利益吸引了大批游客。
而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也是同样称职——沿途风景好,内容变化多,也可以享受到轻徒步的运动快感,同时表参道两旁又如中国的泰山般小店林立,作为普通游客边看边逛也感觉不错。另外这里开门早,或者说神社这种东西压根没有什么开门的概念,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参访,在行程安排上也是极为便利的。
栗林公园:米其林三星的大名庭园
米其林三星意味着【专门为它去一次也值得】,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在整个四国岛也只有两处景点被打了三星,一处是道后温泉(日本最古老温泉,也或许是四国最有名景点?)另一处便是栗林公园了。

米其林角度刁钻漏给高分(意难平)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但滥发就极少。而且不仅是米其林,甚至日本的小学教科书(虽然是1910年的版本)也公然拉踩说栗林公园木石造诣在日本三大园(其实是三大大名庭园)之上!这便足以说明问题。

因为香川在江户时代并非显赫的地方势力(远远不如三大园的主人金泽藩、水户藩和冈山藩),也因为栗林公园甚至不是整体规划营造的私家庭院(所以它从来没有被正式命名为XX园,作为大名私有地时被称为栗林庄,开放给公众后也只是改名为栗林公园),作为大名庭园,栗林公园是有那么一点先天不足的。
然而或许也恰恰因为如此(包袱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包袱),栗林公园才会更顺利的转型,并且在转型之后的建设也不会被传统的格局所束缚。

日本庭院讲究洄游性和以小见大,这既是受限于场地也和民族性(细致讲究)有关。大名庭园有更宽裕的资源投入,而大名庭园变成国有公园之后,还引入了部分近现代西方的造园理念。比如上文提到的小学教科书之所以会出现那样的文字,其实是在向小学生灌输城市公园的必要性(以及培养初步的审美)。
而安排给栗林公园的审美,就是一个“松”字了。



栗林公园的松树,品种繁多,布置得当,修剪精巧。和庭院固有的建筑格局也是相得益彰。相比三大园各自“雪,月,花”的明确主题,栗林公园最初应该是没有那么具象化的概念。所以引入日式庭院最王道的松树虽然略显中庸但也颇为可取。又因为栗林公园本身底子好,又相对具有一定的打造自由度,最终也呈现了最佳的效果。



但栗林公园最出彩的地方,在我个人看来,还要属它的【洄游性】。洄游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让游园者省力少走两步(当然这也是目的之一),而是为了用有限的要素在不同视角(和不同视角导致的不同要素组合)下创作出尽可能多的景致。亦即所谓的一步一景。
而栗林公园的洄游性,又来自两个方面,硬件建设上,前文已经反复提及,它最初的整体性和传统性并没有那么强固,所以近代公园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改造余地让它在洄游性方面“更服务于人民”。
毕竟现代的游客和古代的地主游园节奏和方式完全不同,即使保持原本完美的格局也不一定能顺应新时代的需求。这一点包袱较轻的栗林公园遍是占了大便宜。相反历史包袱重的(最明显的比如水户偕乐园),就会在场地改修上存在一定难度了。
软件方面,四国游客少则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再怎么好的日本庭院,游客一多氛围一定被破坏。比如金泽兼六园,大气而又完整,但游人如织,最终效果也就和新宿御苑差不了太多,慢慢欣赏细细品味其中精妙是绝对不可能的了。而栗林公园游客就少太多,在空旷无人干扰的环境下笃悠悠逛上两三个小时,洄游之美尽享。
某四国小村:所谓的逃离
Airbnb的出现让休闲游变得更方便、更便宜、选择余地也更大。特别是在乡下地方,往往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到近乎于炸裂的一整套房源,外加附送一位超热情周到的房东。香川作为并不算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就是会有这样的机会。






为避免软广告之嫌,我住过的这家民宿地点就不详细给出,总之就是高松附近的JR国分站(房东自然会提供到火车站的接送)。而这不就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干净而又安宁的乡下吗?






只需短短“一个半小时”,就可以逃脱到这样和大城市完全对极的非日常,我想这便是香川游的最高价值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