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

(2008-07-27 07:27:52)
标签:

金玲

德国法西斯

绞刑

霍夫曼

比利时

杂谈

分类: 剧评

“战争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

 

战争的痛苦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许,有人对战争会抱有幻想,但在电影史上, 艺术家们已经向我们毫不留情地传达了他们对于战争的体验, 同时他们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生活, 他们用愤怒、怜悯、尊重、宽容、博爱、伟大的感情来感动我们,启蒙我们。无论是科波拉、罗西里尼、斯皮尔伯格,在他们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战争与人"永远是最鲜明的主题。在《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中我们又明白了另一个哲理:“战争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这是剧中一位比利时老妇人,面对儿子即将被德国法西斯绞死时的对白。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对白,显示着比利时人对死亡的坦然和对生活的坦然,这也是全剧中比较精彩的部分。虽然战争仍在继续,同胞即将死去,但是面对死亡他们依然唱歌跳舞举行婚礼,依然有滋有味的生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弱小的一心想当居里夫人的中国女性,为了营救比利时的反法西斯战士,冒着被纳粹分子杀头的危险奔波游说,显示了她的精神力量,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女性的良知和道德魅力。一位普通的比利时妇人玛丽亚和怯弱怕死的儿子艾得蒙在绞刑架下,艾得蒙因经受不住敌人的酷刑,出卖了其他三位炸火车的青年人,但他又因为内心的忏悔而主动承担了主犯的罪名。在他面临绞刑的时候,母亲生怕“生性善良,但不是一个坚强的孩子”的儿子死前经不住考验,再一次出卖朋友,面对着儿子"我受不了了,我不想死!"的绝望的呼喊,她一直用激励的目光看着自己胆怯的儿子,那几句"你受得了,你比你想象得要坚强,妈妈帮你早点结束,好吗?战争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显出了平静中的坚定、平静中的温和,但在这平静温和中,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内心的挣扎!而当她亲手拉动绞刑开关的那一刻,自己也昏了过去。这种生与死剧烈冲突中的选择,写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母亲,写出了人类的伟大性格。金玲就是这样伴着腥风血雨和人间真情中成长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滋养了她,使她成为铮铮铁骨的斗士。这种对待战争对待战争中的生活的态度,最初对金铃小姐而言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冲突与对撞,揭示了中西方对待战争和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那种坦然面对同胞就义的理性,如果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产生愤怒的共鸣,那便是一种屈辱或是屈服。然而比利时民族的宽容,使得金玲在即将失去丈夫时变得也像比利时人那样坦然。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生?还是死?”莎士比亚的名句,令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死”思考的典型形象。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很大区别。西方人的生死观,或能会令我们感到内疚和汗颜。择生还是择死?这里,有残暴的战乱,有血腥的屠杀,有无奈的挣扎,有仇恨的哭泣。这里,更有人类的崇高和伟大,有人道的同情和救援。我们不会忘记多少美丽的花朵在纳粹的残暴下凋零,多少渴求生命的眼睛在法西斯铁蹄下哭泣。全剧包含了生活的珍贵和意义。而这生活的珍贵和意义在德国法西斯驻比利时最高头目霍夫曼将军身上也反讽得淋漓尽尽致,他有残暴、非人性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个出身贵族世家的德国军人。他爱弹钢琴,重视音乐、哲学,自身的文化底蕴包含了人道主义色彩。这人道主义为他提供了反战的依据。他到比利时后,忘记带乐谱,自己把巴赫的乐谱默写出来,显示了他的艺术素养;当他知道妻子把家中不满18岁的儿子送往战场时,他很痛苦,躲在室内不停地弹奏贝多芬的《悲怆》;金玲解救的那一百多个比利时人,也是通过他的手签下的特赦令。当霍夫曼将军意识到德国法西斯即将灭亡的时候,当他知道回到德国的结局将是怎样的时候,在同金铃的道别中,他说“荣誉对于军人来说是高于一切的,包括他的生命。”而金玲却坦然地告诉他:“战争结束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作为一个军人,他没有逃避,而是做出了与其身份相适应的选择——即接受正义的审判,最终比利时人民宽恕了他。从这部电视剧中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义务对自己的“战争与生活”进行深刻的反思:我,对人类的苦难是否有足够的坦然?我,对苦难的生活是否宽容是否有所关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