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如何翻越天山?

(2010-09-19 10:30:00)
标签:

新疆

车师古道

吉木萨尔

米勒

拾麦穗

    古人在唐代的诗歌里就多次说到天山。如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但在《唐诗三百首》里,对天山的解释却是指甘肃的祁连山,说汉代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因为李白在接下来的两句里说的是“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将玉门关和天山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可见天山即是玉门关那里的祁连山。

 

    不过先别下定论。郭沫若老先生曾经考察,提出李白出生于巴尔喀什湖以南的“碎叶”(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李白有两句诗说到: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诗中“葱河”,是指葱岭(帕米尔的古称)下的河。“条支海”,是指巴尔喀什湖。在一首诗中,将葱岭、条支海和天山同时出现,可见这个天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山。

 

    还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得更明白: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中将轮台(乌鲁木齐南郊的一座古城)与天山并称,这个天山更是毫无疑问地指今天的天山了。

    从地图上看,天山东行,经过哈密继续延伸即到了与甘肃交界的地方,再经过敦煌一带的矮山,就连接到了祁连山,几乎是一脉相承的。李白从西域出发,沿天山北路而行,经过哈密、敦煌,又沿着祁连山往东,因而将天山和祁连山一并称作天山了,这是完全可能并顺理成章的。

 

    说到天山就扯远了,还是回到古人是怎么翻越天山的。

    在天山的东段,山之南有吐鲁番市,汉唐时期吐鲁番为古车师国;山之北有吉木萨尔县,汉唐时期为车师后部。连接车师国与车师后部的有一条跨越天山的“车师古道”。

 

http://s3/middle/55761003n90958cbe69d2&690

    如今,从吐鲁番到吉木萨尔已经再没有人走车师古道了,现在人们走吐乌大高速公路——吐鲁番经乌鲁木齐到大黄山。而过去,商贩赶上毛驴,驮上吐鲁番的葡萄,一天一夜便可翻过天山到达山的北面进入车师后部。

 

http://s3/middle/55761003n9095bfdb82d2&690

    如今,车师古道只是作为牧人放羊的牧道,或者游客游览的步行道。

 

http://s7/middle/55761003n9095cbc83276&690

    游客们已经没有了车师古道上赶脚人的匆忙,代之而来的是游山玩水的清闲。

 

http://s8/middle/55761003n74dbc9462187&690

    牧羊人也多年再没听到马帮或者驮队杂沓的喧闹和蹄声。古道还在,但人不见了。

 

http://s6/bmiddle/55761003n9095f5e21655&690

    也许,两千年前,车师国的商人在这几块石头上架起过他们的瓦釜,烹煮羊肉?

 

http://s7/middle/55761003n9096090122e6&690

    也许,当驮队即将走完古道走出山谷的时候,见到一股山泉从天而降,欣喜道:正好洗去一路征尘!

 

http://s4/bmiddle/55761003n9096288c9083&690

    为了体验古人的风餐露宿,我们也在风中就餐,在草地露宿。现在人们不就是没事找事干,花钱找罪受吗?

 

http://s6/bmiddle/55761003n90963dfb16c5&690

    这帮人,有家里的席梦思不睡,偏要挤在狭窄的简易帐篷里睡觉;有家里的现代化厨房不用,非要在晃晃悠悠的折叠桌子上切菜;开车跑上200公里,在山沟里睡上一觉,第二天再一脸灰尘、一身疲惫地跑回城里去,有病啊?!

 

http://s8/middle/55761003n74dbd96ce247&690

    从山里出来,山下是一片一片黄熟的麦田。麦田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如一幅幅乡村题材的油画,不禁使人想起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麦穗》。


http://s3/middle/55761003n909685202fd2&690

    特将《拾麦穗》附在篇尾。作者:米勒(法)

 

http://s5/middle/55761003n9096b8466d3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